《禮記》中有一篇《經解》,記載了孔子的幾段值得玩味的話,“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也”。可見,學詩的作用在于移情,在于改變人的性情,使人心走上正道。因此,古詩詞積累能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加強學生的文化修養,激發學生潛在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識,能豐富他們的情感體驗,培養他們的精神底蘊。
對于詩詞的教學,不應只站在語言的接受、審美的熏陶這一平臺,更應注重它對學生內心情感體驗的激發,給學生真善美的精神哺育。當我們學習陶淵明的《飲酒》,除了感受詩人對自然的憧憬外,是否能關注詩人“大濟蒼生”的志向和潔身自好的氣節?當我們學習蘇軾的《江城子·密州出獵》,除了欣賞其剛勁有力、簡潔質樸的語言,感受其渾厚的意境、豪邁的氣概,是否也應該對詩人為國效命的堅強決心和愛國情懷肅然起敬?文人的文采的確是語文教學的重點,文人的氣節則應成為貫穿語文教育的靈魂。
1.書聲瑯瑯,聲情并茂。詩是最為注重情感的一種藝術形式,而最為直接地表達情感的形式就是朗讀詩歌?!叭治恼缕叻肿x”,不讀是無法用心去感受作者的情思的。因此,教師要通過朗讀來創設一種氣氛,讓學生進入詩歌的意境,把握詩歌的內涵。
(1)分解朗讀目標,逐步達到有感情地朗讀。首先是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注意停頓等比較外化的要求;然后是在初步理解詩的內容的基礎上試著把體會到的感情讀出來;最后是在比較深刻、細致地理解詩歌內容、把握感情基調以后,以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語氣誦讀全詩。
(2)通過師生、生生互評,指導詩的朗讀。
(3)朗讀形式多樣化,提高讀的興趣,提高朗讀的質量。
如《涼州詞》的教學,就采用了朗讀法。首先,學生自由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其次,將全班分成兩大組,教師從聲音、情感、節奏的把握上做評價;或者前三組讀,第四組評價;或者小組、男女生選派代表讀,一般不超過3人,師生共同點評。再次,全班齊讀。最后,比賽限時背誦。在反復的朗讀中,學生整體感受到詩中所蘊含的詩人征戰沙場的豪情,也體會到“古來征戰幾人回”的落寞、傷感。
2.圖文并茂學古詩。古人詩中有畫,詩畫合一,因此在學習中,可以就文繪圖,以圖悟文,圖文共賞。
蘇軾的《惠崇 〈春江晚景〉》本就是一首題畫詩。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勾勒了一幅樸素而清新的春晚景圖。教學該詩時,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熟讀詩歌,了解該詩的主要寫景意象:兩三支粉紅的桃花,青翠的竹林,潺潺的江水,短短的蘆芽,活潑戲水的鴨子……讓學生初步理解詩作。然后,要求學生從繪畫的動靜交錯、疏密相間、虛實相生的角度審視這首詩,并作簡單評價。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發揮自己的藝術想象,回家獨立繪制《春江晚景圖》。第二天,先小組交流意見,推薦優秀畫作,全班共同評點。像《村行》《漁歌子》《天凈沙·秋思》這些畫面性強的古詩詞都可用這種形式。在點評的形式可以讓同學自由選擇,或畫畫,或利用網絡、圖書館查相關資料,前者將畫作張貼,后者寫推薦書,在全班交流。
整個學習過程,評點交流是課堂的高潮。大家從是否準確地反映詩作的基本內容,是否達到了畫面的協調統一這兩個標準出發,分析長短,品評得失。這樣,既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也提高了文學鑒賞能力,又增進了對繪畫的了解,發展了繪畫技能,多層面的藝術審美享受得到了綜合提升。
3.三人行必有我師。信息社會中,學生獲得知識的渠道不僅限于課堂,電視、圖書館、網絡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的知識空間。應該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優勢,激發學生的內在潛能,變被動接受為主動獲取,讓學生當小老師,是一個有益的嘗試。
七年級下學期,筆者將詩詞誦讀積累的教學權下放到學生。全班60名學生根據性別、成績、資源分成12個小組,確保每組都擁有網絡資源。小組講解的內容以抽簽的方式決定。每一個小組推選小組長,統籌安排全局,并書寫計劃書,督促組員落實任務,保障活動的順利進行。三名同學完成前期準備工作:資料的收集整理,講稿的編寫(包括幻燈片的制作),另外兩名同學負責成果的展示:講解詩歌,并回答其他同學的質疑。每個月用一節半課的時間展示四個組的成果。展示前,布置其他小組自行閱讀詩歌,每組對每首詩準備1-2個有價值的問題以供課堂交流。
新穎的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展示時的成果也令人欣喜。每組的材料準備得很翔實,講解也很細致,有個別小組圖文并茂,說辭精彩,的確讓人嘆服。但也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的是對所查資料缺乏篩選、內化,講解時基本上是照著講稿一念到底,對詩歌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回答問題顯得不夠從容,甚至難以自圓其說。有些小組的配合還不夠默契,比如播放幻燈的同學和解說的同學內容不同步。因此,在小組展示前,教師的檢查、指導工作顯得尤為重要。
4.古詩新唱。在課間,常聽學生哼唱流行歌曲,聯想到我國詩歌原是可以合樂而唱的。今天,現代人給許多前輩的作品譜上曲子,如蘇軾的《水調歌頭》、李商隱的《無題》等,頗受學生歡迎。恰好音樂老師也說教給他們一些歌曲創作的基本知識,筆者靈機一動,為何不讓學生也過回創作的癮,讓他們自己根據古詩詞的情感、意境譜曲演唱,豈不更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經過思考設計,制定了一個綜合性學習的方案。活動過程共計4個課時。
(1)第一課時:準備、實施階段。師生共同交流由古詩詞譜曲而成的現代流行歌曲,并讓會唱的同學現場表演,在他們興致盎然之際,提出活動設想。全班學生自由組合成八個小組:評委組(4人,負責制定此次活動的評分細則,并參與打分)、資料組(4人,負責查找詩與歌的淵源,并用PPT將搜集到的資料編輯成演示文稿)、六個參賽組(6-7人,要求組織成一臺小型的節目,有主持人、配樂朗誦者、古詩新唱者、解說者)。六個參賽組以抽簽的方式選取詩歌,然后分工合作。各參賽組推選一名組員參與評委組,并且在第二天交上一份計劃書,要求注明活動主題、組長、成員、分工、展示形式。
(2)第二課時:檢查、落實。畢竟是十二三歲的學生,他們的自我控制、合作經驗、創作能力有限,在活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會碰到一些問題。因此在正式地展示前,教師有必要對各小組的進展情況進行檢查,既防止活動流于形式,也可以發現問題,及時修正。
(3)第三、四課時:展示、交流階段?!耙皇て鹎永耍嗨即唛_智慧花”,在古詩詞積累的教學中,本是文無定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是,無論哪種教法,只要在教學中教師能滿懷詩人的情懷,發揮集體的智慧,就一定能使詩歌教學千姿百態,異彩紛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