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次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開始,教育信息化駛入快車道,特別是“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開始進入師生教育生活,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程度正在加深,智慧教育初現端倪。但我們發現,部分教師對“網絡學習空間是什么”理解得并不準確,受此影響,“網絡學習空間”在教學中的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網絡學習空間是物理學習空間在互聯網時代的自然拓展。《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指出:依托國家數字教育資源公共服務體系,組織廣大師生開通實名制網絡學習空間,促進網絡學習空間與物理學習空間的融合互動。在這里,將“網絡學習空間”對應“物理學習空間”提出,從教育環境的角度開辟了一個全新的教育境界。
網絡學習空間是師生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與學活動的主陣地。《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推動實現一人一空間,使網絡學習空間真正成為廣大師生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教與學活動的主陣地。
數字化工具、互聯網工具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已經有很長歷史了,大家已經習慣了數字化辦公,“三通兩平臺”建設讓互聯網進入了校園,“班班通”多媒體教學設備成了學校的標配,優選加工網絡數字資源開展教育教學已經是廣大教師的工作常態。Office辦公軟件、專用學科教學軟件等信息化工具已經成為學校管理、班級建設、教育教學、家校聯系的常用手段。
那么,網絡學習空間和這些單項數字化工具是什么關系呢?《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指南》對個人學習空間是這樣定位的:個人學習空間是具有角色基本功能且可拓展的個性化工作與學習場所,是調用各類應用服務的個人應用樞紐。網絡學習空間的服務功能是通過具體的功能軟件來實現的。以教師空間為例,它既要有所有空間都具有的基本功能,如支持設置個人基本信息、訪問權、消息管理、家校聯系等;又要有支持教學的基本功能,如支持在線備課、組織教學活動、發布作業、組卷、測試等等。支持這些業務活動的軟件工具,有著眼于網絡空間這一特殊應用環境的特殊工具,而更多的是內嵌的、已有的常用軟件工具或社會化交互系統。
所以,網絡學習空間跟大家常用的軟件工具不是一個標準下的、一個層面的概念。空間是具有角色基本功能且可拓展的個性化工作與學習場所,是調用各類應用服務的個人應用樞紐,是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實施教與學的主陣地。如果把這些具體的軟件工具比作棋子,那空間就是棋盤;如果比作演員,那空間就是舞臺;如果比作戰士,那空間就是戰場……這些軟件工具都聚合在空間中,有機聯系、形成整體。
網絡學習空間與物理學習空間具有相同的教育本質。網絡學習空間是物理學習空間在互聯網時代的自然拓展,這種拓展是功能的升華,不是性質的變異。
首先,網絡學習空間具有公益性。義務教育是免費教育,國家進行教育投入時,在物理學習空間和網絡學習空間兩個領域均衡協調地投入,是現代教育投入的基本形態。從已有的網絡學習空間來看,絕大多數都是在國家、省公共教育資源服務平臺上開通的,系統平臺為公共財政統一投入建設,空間由學校、教師、學生免費使用。而且,空間中的一些商業化應用工具,也是按“市場競爭提供,學校選擇購買,師生免費使用,經費按人預算”的原則提供的。
其次,網絡學習空間具有強制性。依托網絡學習空間變革教育模式,實現線上線下相結合,促進教學方式從以教為主向以學為主轉變,真正提高立德樹人質效,這是現代教師的基本義務。是否應用現代信息化手段開展教育教學,以前是判斷教師是否先進的標準,現在是判斷教師是否合格的標準。《中小學數字校園建設規范》對教師信息素養從“工作態度與思想意識”和“教學方法和技能”兩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對教師培訓和考核的剛性要求。而且,網絡學習空間提供的各類分析數據是教育行政部門實施科學決策的重要參考。空間用戶的一些基礎數據、行為數據甚至會成為考核教師的重要依據。所以,我們現在的問題不是要不要用空間,而是如何更好地用好空間。
第三,網絡學習空間具有無限拓展性。和物理學習空間一樣,網絡學習空間的優化升級沒有止境。甚至,在物理空間和網絡空間進行相同的資金投入,網絡空間產生的教育成效可能是物理空間的若干倍。物理空間的三維局限性和物質世界的生產周期性,限制了它的拓展范圍和速度,而在此時,網絡學習空間正好彌補了它的不足。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會停止,未來教育所依托的網絡學習空間服務功能進步優化的腳步同樣不會停止。
第四,網絡學習空間具有智慧性。網絡學習空間的應用,是教育生產力發展的一次飛躍。為什么會有這種變化?因為在物理世界中,有些教育問題不能得到有效的解決。例如,對學生變化中的學情,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精準分析,所依據的只是一個大體感覺。甚至有些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只能是個教育理想。如在班級教學中,對全班幾十個學生實施差別化教育,提供各自不同的教育服務等。然而到了互聯網時代,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在網絡學習空間中的應用,使這些問題迎刃而解。靠人工無法完成的龐大數據計算和統計任務,由數字化工具去做就顯得輕松簡單。有了網絡學習空間,真正意義上的個性化學習才會發生。
網絡學習空間開辟了教育教學的新境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一個一個神奇的空間應用形式正被老師不斷開發出來,各種各樣的應用正在以它特有的方式制造著互聯網時代教育教學新標準。以宜昌市中小學應用的“宜昌教育云”為例,現列舉供教師參考應用,舉一反三。
一位教師教學八年級語文“賣炭翁”時,在課前搜集整理出了一批學習資源,格式上有文檔、視頻、音頻、圖片、網頁、PPT等,內容上有作者生平簡介、經典作品選讀、古詩文小常識、歷史背景知識、唐朝文化拾趣、安史之亂影視劇、趣味答題等,然后將這些材料統一上傳或鏈接到自己的空間,在空間主頁中制作了一個類似電子報刊的子網頁。上課前幾天,教師將該網頁作為課前導學通過空間推送給全班學生,并同時推送書面預習要求:按資源目錄標示的必學、選學和按興趣學三類性質,必學內容全部學完,選學內容學滿規定的數量,按興趣學習的內容不作統一要求。每次登陸學習時,在網頁下的“留言區”根據學習體會簡單留言。
這種設計和與之相應的教學效果,顯然只有依托網絡學習空間才能實現。一是內容的豐富性。單就材料的容量而言,如果要將這些材料完整過一遍,需要的時間起碼在十小時以上,這么龐大的材料如果由傳統的紙媒介供給,無疑就是一本書,根本不具有操作性,但利用網絡學習空間向學生提供就不存在任何問題。二是學習的選擇性。傳統教學很難兼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層次,有了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可以很方便地向學生提供大量的學習材料以供選擇。有了這個條件,我們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資質和興趣差異,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三是過程的交互性。全班學生同時登陸一個網頁開展學習,學生可以在網頁下的“留言區”自由發言、相互啟發,空間在這里成了一個網絡教室,不!是網絡沙龍。當然,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也可以隨時出席這場學習盛宴。
學校、班級、教師、學生、家長五大空間的各個模塊的各種功能,猶如一塊塊積木,任何2塊、3塊、4塊……相互組合搭建在一起,就會形成一種新的功能。空間的這種性能,為教學活動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教學手段,為廣大教師施展教學智慧提供了廣闊的教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