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是一個生動的、隨機的過程,在教學中學生產生的新想法、新問題是教師無法預料的,而這些無法預料的新想法、新問題就是課堂的生成資源。倡導動態生成的課堂教學,教師要心中有學生,時刻關注課堂中不同動態資源的閃現,并及時給予有效運用,彰顯動態生成資源的價值,使學生的生命活力得到尊重,讓課堂生動起來。
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很多生成資源,教師能在眾多生成資源中挑選出“有效”資源,并加以巧妙運用,不但能提高課堂有效性,更能使課堂充滿活力。
例如,在教學“比例尺”一課時,在揭示課題“比例尺”后提問:“看到這個課題,你想知道些什么?”話音剛落,就有幾個學生舉手回答。
生1:比例尺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生2:什么是比例尺?
生3:比例尺有什么用途?
生4:比例尺長成啥樣子?
……
學生提出了這些問題,教師應從哪個問題入手呢?筆者頭腦立刻閃現出“比例尺長成啥樣子?”于是,借機開講:“我們認識一個人,經常是從認識外貌開始的吧,今天我們也從外貌開始來認識比例尺吧。”學生都用好奇的眼光看著教師。接著,筆者打開一本中國地圖冊(地圖冊的每頁右下角都有數值比例尺和線段比例尺),把兩種比例尺投影出來,并指著展示出來的比例尺說:“比例尺的長相有兩種,一種是這樣(指著1:20000000),認識嗎?”學生有點驚訝。“它既不是塑料做成的,也不是金屬做成的”……就這樣,順理成章地展開“比例尺”的學習。在這里,就是巧妙運用了生成資源,讓課堂教學更生動有趣有效。
又如,在教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買文具”這一課時,在利用教學情境解決問題:“一塊橡皮0.2元,買4塊橡皮需要多少元”時,一個平時學習基礎比較差的學生脫口而出:“二四得八”,其他學生都笑了:“哪里有那么簡單?”這時,教師很鄭重地用粉筆在黑板上寫上“二四得八”。這個“二四得八”到底有用還是沒用呢?教師引導學生一起討論、交流……經過討論,有學生提出0.2元等于 2角, 2×4=8角, 8角=0.8元, 也就是 0.2×4=0.8元,確實是“二四得八”;有學生認為可以先把“0.2×4”看成“二四得八”,0.2擴大10倍變成2,那么積8就要縮小到8的十分之一,應該是0.8……在這里,教師及時抓住“有效”資源,放手讓學生討論、交流,讓課堂教學更顯生動。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好“錯誤”資源,讓“錯誤”資源成為一次次全新學習之旅的開始。
例如,在教學“中位數與眾數”時,筆者設計了如下的一道題。
找出下面每組數的中位數和眾數:
(1) 40 40 35 28 23
(2) 14 19 19 20 28 28 34
(3) 23 21 17 16 14
(4)9 15 7 21 10 25
前面(1)(2)(3)題學生毫無爭議的得出統一答案,第(4)題學生說中位數是7和21,班上大部分學生都同意這個觀點,只有少數學生認為一組數中應該只能有一個中位數。此時,教師沒有直接否定學生的錯誤,只是又問了一句“你們都同意嗎?”讓學生獨立思考后再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直至學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在以上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課堂上出現的“錯誤”資源,教師并沒有急于解釋、下定論,而是把錯誤拋給學生,將錯就錯,把學生的“錯誤”資源作為學生進一步討論、交流的素材,讓課堂生動起來。
教師要及時捕捉、把握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分歧”資源,并及時給予正確地點撥、引導,使之成為有價值的生成資源。這樣,才能使課堂有效生成,讓課堂充滿鮮活與靈動。
例如,“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圖形分類”一課的教學片斷:
師:(出示四邊形、三角形框架)這是用小木棒做的四邊形和三角形框架,拉一拉,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后匯報)
生1:我們發現,四邊形的框架輕輕一拉就很容易變形,可是,三角形的框架不容易變形。
生2:我們的想法差不多,我們覺得三角形的框架要很用力、把小棒拉彎了,但還是很穩定。
師:說明了什么?
生2:說明三角形具有穩定性,而平行四邊形具有不穩定性。
師:有道理!
這時,另一個學生提出了“分歧”:老師,不一定的!您看我這個七巧板中的四邊形,它不是很穩定的嗎?你拉拉看!
全班學生都呆了!
師:這個問題很有挑戰性。我們大家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接著,教師讓學生放手展開討論、交流,學生明白了我們所說的三角形具有穩定性,主要是從三角形的邊的特點來說的,像這樣一個固定的、硬化的物體表面,雖然也具有“穩定性”,但不是圖形的本質特征。面對學生出現的“分歧”資源,教師順水推舟,及時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讓課堂生動起來。
人生難免尷尬,課堂也離不開尷尬。有時,在課堂上遇到“尷尬”資源,我們不能因尷尬而刻意回避,而應立足發展,以生成應對生成,讓課堂生動起來。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認識”這一課時,讓學生通過自制圓柱,他們知道圓柱的表面由兩個底面(圓形)和一個側面組成。筆者在課上出示一個圓柱模型,兩個底面是綠色的圓形,側面則由黃色的長方形圍成。為了生動,形象地描述圓柱的表面積,并做出比喻:“上面這個圓形就是帽子,中間就是黃色的圍裙,下面這個圓形就是鞋子。”突然有個學生說“戴了一頂綠帽子。”并把“綠帽子”幾個字說得特別響亮,引得全班同學哄堂大笑,有的學生還在竊竊私語。怎么辦?該一笑而過,還是假裝不知呢?在猶豫了幾秒鐘后,老師鎮定地說:“既然大家都在笑,我想你們一定知道綠帽子的含義,誰能解釋一下?”學生一下子都安靜下來了,可有幾個男生在偷笑。“誰能勇敢地站起來說一說?”老師又一次發問。心里想著,如果沒有學生敢說,自己也要給他們一次正面的思想教育。有兩個男生舉手了,其中一個男生說:“戴綠帽子是件丑事,就是妻子對丈夫不忠誠,在外面與其他男人好上,就給丈夫戴了綠帽子”。老師表揚了他,并肯定他的生活常識豐富。接下來,老師說:“給丈夫 ‘戴綠帽子’的女人是不道德的,應該受到譴責和懲罰。”課堂上一個偶發的尷尬事件就這樣平息了。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中處處有生活,課堂是生活的影子。課堂中隨時都可能會生成新的資源,教師要擁有靈心慧眼,及時捕抓課堂里隨時出現的生成資源,讓課堂更生動起來,并成為師生共同快樂成長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