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科知識概念化及抽象化是學生理解與掌握知識的一大難題。而語文學科對學生的想象力與自主思考能力有一定的要求,且其內容與生活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為此,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將生活化教學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切入點,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學科知識中較為模糊的知識概念;繼而利用生活化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與知識掌握能力。
教學基礎主要指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過程中所使用的軟件與硬件設施。其中,軟件設施包括教師的態度、教材內容、教學主體及教學情境等;硬件設施包括教室布置、教學使用設備等。而實施生活化教學的首要前提則為:讓學生以“生活”的心態去接受、學習與掌握知識。為此,教師可以有效借助教學基礎,將硬件設施與軟件設施有機結合,為學生搭建一個熟悉、良好、和諧的生活化教學環境。這樣,不僅能讓學生在生活化教學環境中自主獲取新知識,還能更好地掌握與鞏固舊知識,繼而在愉悅的生活化教學環境中感受語文學科的魅力,在生活化的情感體驗中培養良好的學科素養及學習能力。如,在小學語文三年級教材中,《望天門山》《飲湖上初晴雨后》《詠柳》《春日》等以寫景為內容的古詩詞,以及以現代景物描寫為內容的《富饒的西沙群島》《美麗的小興安嶺》,雖然從教材的結構與安排上可將其劃分為古文與現代文兩種,但其內容均與“景”相關。因此,教師便可以此作為生活化教學的切入點,搭建生活化的教學環境,教師可以對教學樓、教室等進行生活化教學環境的布置。如對教室環境進行美化,積極組織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收集各種與四季有關的彩色卡紙,并利用手頭上現有的工具制作小柳樹、池塘、荷花、遠山、小花、枯樹、雪人等手工制作品,將其粘貼在教室的四個區域,比作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美景;同時,還可以在教室內掛上指示牌,讓學生發揮想象寫上“你看,這是春姑娘來了”等內容。讓學生在真實、活潑的氛圍中感受“景”,在精心設置的“大自然”環境中,更好地深入古詩與現代文情境,理解作者對“景”的描寫手法與情感,進而奠定良好的生活化環境基礎。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想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需要充分考慮學生對生活的認知與理解程度,使學生能以高度集中的狀態在教師的引導下融入課堂學習。而在生活化教學下,課堂情境氛圍也要與生活相關聯。因此,教師先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性格、愛好等特征,從學生角度對情境進行設計,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其次,生活化情境氛圍需與學生原來的生活習慣相聯系,并使學生能適應從未接觸過的社會生活。在情境氛圍營造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原有的知識儲備提升至發展區域,在鮮活的生活化元素中拓展其生活化知識視野。在“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教材中,有以景色為主題的教材內容,如《望洞庭》《桂林上水》《七月的天山》等。為營造良好的情境氛圍,不斷拓展學生生活化視野,教師可以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祖國的大好河山”“世界奇觀”等主題活動。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主題內容進行想象與探討,教師分別對各小組進行提問:“我國最美的山在哪里?叫什么?”“世界的十大奇跡是什么?”等;并讓學生推選出代表,采用語言、演講、繪畫等方式進行描述。同時,教師還可以事先收集相關資料,如影視紀錄片、圖片、文學作品等,待學生觀看后采用激情、夸張的語言及態度鼓勵學生激烈探討;讓學生以講故事的方式說說自己的旅行經歷,繼而營造和諧濃厚的情景氛圍,使學生融入學習與探究中。
小學生正處于認知與學習階段,在教學過程中以情趣教學為導向,注入生活化策略,可以有效激發學生情感共鳴,提高教學效率。情趣教學主要分為物質與文化兩個層面。其中,物質層面以情趣化教學為前提,文化層面可以決定學生情感共鳴的程度。為此,教師要在實際教學中以教材內容為中心,給予學生一定的尊重,體現其主體地位,并通過趣味化教學讓學生相互探究、合作與思考。同時,教師在渲染情趣教學時,還要注重自身情感、行為及語言的變化,要多采用指向性語言進行提問或引導,時刻圍繞教材內容,關注學生生活化學習的需求與規律。如,教學《望廬山瀑布》一課,教師可以借助現有的教學資源及設備,在互聯網上搜索與下載相關音頻或視頻材料,如“瀑布的聲音”“鳥兒在瀑布嬉戲的聲音”“瀑布飛流直下的圖片”等;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閉上雙眼,用感官與心靈去感受古詩的意境美與朦朧美,并進一步理解“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這一千古名句。在感受與體驗環節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由發言,說說自己的體會與感想,繼而從作者的歷史背景、個性特征、蘊含的情感等方面進行講解,進一步引發學生情感共鳴。通過趣味性的教學模式,可以讓學生在古詩意境中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與古詩情境同步,并加深對古詩詞的喜愛。
教師要想實現生活教學的真實性,則可有效借助各種教學設備,如多媒體輔助工具等,讓學生在課堂上感受生活,接觸生活。需要注意的是,教師不僅要借助各種教學設備營造良好的生活化環境,還要適當增添生活化元素,使學生有效獲取與掌握新知識,并使其準確認識不同教學設備的用法、目的及可能性。例如,在學習《山行》《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等古詩詞時,由于社會背景有較大的差異性,學生常難以理解古詩詞中作者的思想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等設備,播放古詩動畫片或古詩典故等給學生觀看,使其感受作者的作詩意圖與情感。在對古詩詞句進行鑒賞時,為提升學生對古詩的情感認知,教師可以提前在教室黑板或墻壁掛上與古詩詞有關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在充滿古詩意境的課堂環境中感受生活化。此外,課余時間,教師還可以利用互聯網,鼓勵學生在網上參與“我是小詩人”等活動,將優秀學生的作品發布與分享到網絡平臺,進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動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達到生活化教學的目的。
實踐教學是學生鞏固新舊知識的關鍵環節。教師在采用不同途徑實施生活化教學后,需有機結合實踐教學鞏固與完善生活化框架。為此,教師在對教學環節進行設計時,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使其能感受到更為真實、全面的生活化教學,進而完成相應的教學目標。此外,為提升學生參與積極性,教師還可通過語言組織、合作探究等途徑鼓勵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進而幫助其奠定良好的實踐基礎與能力。如,教學《詠柳》一課,教師可以在課堂中舉辦“柳樹詩詞會”等主題活動。課前準備好各項基本工作,如收集好與“柳樹”有關的圖片、輕音樂、主題海報、背景墻、制作精美的小柳樹卡片,等等。在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播放事先下載好的音樂,并一一發放所制作的小卡片,鼓勵學生發揮想象作詩;學生在作詩前,教師要傳授給學生作詩、作詞的方法;待學生作詩后,教師便可收集學生的卡片,并開展“小柳樹的詩”等展覽會,讓學生學會分享,感受喜悅與文學的趣味性。采用這樣的詩歌實踐方式,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與體驗,還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發揮自我、展現自我的學習平臺,進而提升其文學素養與水平,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