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素質、素養對其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而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教育學生成為思想健康的社會人。在當下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教育活動中,德育就顯得異常重要。《全日制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明確了體育教學要以培養學生身體和心理健康為主要教育教學目標。而在初中體育教學將德育融入其中,可有效促進初中生的健康發展,從而健全其人格與品質。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德育思想,并通過一系列的措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滲入德育內容,繼而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質與學科素養,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1]由于初中生正處于發育階段,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應根據初中體育新課標的具體要求,結合不同學生的性格、年齡、思念及情感等,有效將德育融入其中,繼而在增強學生體魄的同時,讓學生感受體育教學對提高自身素養與品德的重要性,使其往積極向上、健康的方面發展。
教師要根據初中生年齡及個性的發展規律,結合相應的體育教學內容將德育滲入其中,潛移默化熏陶學生的思想品質。在體育教學中要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給學生提供自我發揮、展現自我的學習平臺,并突破傳統教學中“教師主導、學生被動”的局面。對此,在教學中教師應創設良好的運動情境,讓學生在良好的環境下學習體育,并受到德育的熏陶。例如,“接力跑”這一體育項目,教師在教學時可先創設游戲情境,將接力所使用的接力棒換成兩個普通的籃球,讓一名學生從跑道的起點抱著兩個籃球跑到下一個隊友面前,并將兩個籃球傳給隊友,且在接力過程中籃球不能落地,否則需要重新開始,以此類推,以最快速度完成“籃球接力”,并跑到終點的小組獲勝。通過這一方式,學生便可在活躍、激烈的游戲情境下,積極參與體育教學,在激發其學習潛能與興趣的同時,培養了學生間的默契與團結合作精神,繼而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2]此外,教師還可通過其他的體育訓練,激發學生的團結精神與頑強拼搏的毅力。
在實際教學中,有些學生難以達到教學目標及要求。這些學生在體育訓練過程中均以懶散、缺乏興趣的態度進行訓練,教師難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更不用說德育的有效融入了。由于部分教師教學觀念較為陳舊,僅注重學生最終的考試成績,并未考慮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教師只重視體育技能較強的學生,忽略體育技能較差的學生,致使班級學生呈兩級化現象,導致一部分學生產生自卑、自負等心理,不利于德育工作的有效實施。所以,初中體育教師應綜合考慮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如體能、技能掌握程度、學習能力、與其他同學的交流互動等,通過因材施教的方式,將德育融入體育教學中。例如,“跳高”這一體育項目,跳高前需通過助力沖刺跑的方式,在合適的時間與起跳點單腳起跳,并成功越過所設定的橫桿高度,是一項具有爆發力的體育項目。但由于心理上的畏懼,部分學生難以順利完成教師所要求的目標。在訓練過程中常出現“不敢跳”“跳不過”的情況,從而影響整個教學的進度。為此,教師可以在進行跳高練習前,讓學生進行不同層次的不同體育技能訓練。對于身體素質較弱的學生,教師應先讓學生了解跳高運動的理論性知識,并掌握基本的運動技巧,如助跑練習、高抬腿加速跑練習等;對身體素質一般或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讓其學習跳高的相關技巧,如俯臥式技術、背越式技術兩種跳高方式,并通過示范演練的方式,讓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明確注意事項;并在后續的跳高訓練中,總結跳高失敗的主要因素,并再次詳細講解跳高的相關步驟與技巧。[3]這樣的教學既培養了學生敢于突破自我、敢于面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在提高學生身體協調與靈活度的同時,推動了德育的發展。
在初中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使德育更加具體化與靈活化。初中德育主要包括學生的精神文明、整體道德素養、行為習慣、思想品質等。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僅要結合教材目標及內容,還應適當滲入德育,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教學氛圍。例如,“排球”這一體育項目,在教學中教師可將我國女排孫晉芳、周蘇紅、郎平等人參加奧運會、世界杯、世錦賽等所獲取的戰績講述給學生聽,讓學生知道學習排球不僅是為了增強自身的體育素質,還是為了國家爭取榮譽。還可以講述女排訓練的艱苦故事,感染學生,激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責任心,不斷培養學生艱苦奮斗、團結協作的道德品質與精神。讓學生明白學好與掌握任何一項體育技能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煉與拼搏,才能獲取一定的成績與榮譽,激發學生頑強的意志力與拼搏精神。
現今,一些初中生自制能力相對較差,在體育教學中常以散漫、不積極的態度訓練,且缺乏紀律觀念。為此,教師應要求學生在上體育課時,提前到指定的場地排隊,準時集合,讓他們根據教師所規定的內容及要求,完成相應的體育練習,從而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與自覺性。教師應樹立良好的形象,注重自身的語言及行為,采用尊重、認真、親切、幽默的態度與學生有效交流與溝通。通過正直、大方的行為舉止成為學生學習與模仿的典范,充分發揮德育的靈活性。
初中體育不僅是教師單方面的傳授體育技能,而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一個過程。而初中生在體育教學過程中所表現的行為方式及思想態度,都能表達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教師要先了解與觀察每位學生在體育訓練中的變化,在充分了解其學習情況與心理需求后,結合有效的教學評價,將德育滲入其中。[4]在教學評價中通過德育糾正學生錯誤的行為習慣與思想,通過德育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質及素養發展。例如,在跑步教學過程中,四名學生均在起跑點上準備就緒,但在教師吹響口哨那一瞬間,某位學生因準備未到位而摔倒了,其中一名學生并未直接參與比賽,而是將摔倒的學生扶起,并在其他同學的幫助下帶領受傷的同學到醫務室。此時,教師便可在比賽結束后,用肯定與贊許的方式表揚扶起同學的那一名學生,并在教學中告知學生比賽固然重要,但友誼卻永遠站在第一位,只有相互幫助與團結,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引導學生要正確看待勝負結果,讓他們既能享受與感受勝利的喜悅,又能承受失敗所帶來的考驗,并從遵守比賽規則、團結協作、技術要領等方面對學生實施激勵評價。通過這樣的評價方式,讓學生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提高自身對體育教學的認知與道德素養,進而推動其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總之,在初中體育教學中將德育有效融入,是新課標的要求,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注重學生體育技能的掌握,更應重視學生的道德素養及行為習慣。將德育滲入各個教學環節,為學生創建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推動德育在初中體育教學的發展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