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圖景勾勒。 “傳道授業解惑”,乃教育之命。在這一點上,品德學科當比其他學科更具使命性。筆者理解的 “傳道”即傳授天地之道,自然秩序,以及來自人性深處對自由、平等和尊嚴的渴求; “授業”即教授與自然與社會與自我相處之方法,從而能安身立命,獲得認同。
就近年的小學品德教研工作及教學經歷而言,受應試教育影響,品德課往往處于被應付和擠占的狀態。品德課教學往往是放羊式,或灌輸式,難以觸動兒童心靈,外塑與內化間有條鴻溝。大多數教師對《品德與生活》 《品德與社會》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對 《道德與法治》,特別是對法治教育教學,許多教師缺乏相關經驗,法治教育意識薄弱,法治教學手段單一,道德教育與法治教育處于割裂狀態。小學教師本身法律知識比較缺乏,對如何把握道德與法治教學的課堂生態從而提高實效性,都感到比較困惑。
這種教育教學缺失的現狀,造成了學生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沒有主動發現,沒有平等的交流,更沒有反思與批判,使得學生思維退化,價值淡化,道德下滑,法治意識淡薄。這樣的教育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偏離了 “立德樹人”教育方向,且極易造成知行不一,即學生雖然掌握了道德與法律知識,但仍然做出不合乎規范的行為,規則意識、法治意識淡薄,部分學生甚至形成了令人擔憂的 “雙重人格”。
2.歸因分析。現行的學校德育為什么功效甚微?不是做功太少,而是做功很多,花費了大量的人力、財力、物力、信息、時間、場地。但是道德教育的真正效果是是否與體驗者發生了實際的情感關聯?體驗者是否受到了感動,也就是說發生了實際的道德體驗?
現今教師使用 《道德與法治》教材,只是對孩子們一廂情愿的說教,言辭間充斥的正能量如曇花一現。作為 《道德與法治》的一線教師,筆者以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抓手,構建并完善 “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式課堂的框架與模式,指向學生的學習與發展,力求始終把學生德性教育放在第一位,尊重學生的教育體驗和感悟,在系統的課堂教學中建構體驗系統,形成主體式、活動式、開放式的道德學習方式,提高德育實效性,實現可持續發展。
1.什么是 “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式課堂”。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通過情境創設,采用角色扮演、場景模擬、即興表演、故事創意言說等多種體驗活動,全方位、多角度調動學生知、情、意、行。增強學生的體驗感、判斷力與實踐能力,努力探索并形成以學生發展為本的評價機制,切實強化德育內化的力度與深度。
2.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式課堂研究走向之一:角色扮演體驗式研究。通過創設與現實生活相類似的情境,讓學生在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色位置,并從這一角色的角度去體驗周圍的人際關系、應有的道德義務,理解他人的處境、體驗他人在各種不同情境下的內心情感,進而對照、反思自己以往的態度和言行,獲得新的道德體驗,達到新的道德境界。
只有走在路上,才能夠知道自己能走多遠。
筆者通過研究具體的課堂教學實踐,初步建立小學道德與法治角色扮演體驗式研究教學的操作方法和模式。
案例一:一年級 (下冊) 《道德與法治》第九課“會變臉的水”
【課堂教學片段】
◎分享水的自畫像
1.師:讓我們變身溫柔的水娃娃,分享一下自畫像。 (板書:溫柔水娃娃)
2.出示學習活動單1:
(1)欣賞學習小組內 “水娃娃”的自畫像。
(2)說說 “我是 (什么時候)或 (哪里)的水娃娃。”
(3)活動時間:3分鐘
3.全班分享交流 “水娃娃自畫像”。
◎分享一日生活用水
1.我們的身邊到處都有水娃娃的身影,人們一天的生活中哪些事情要用到水呢? (出示時鐘)
2.時鐘轉動起來,水娃娃也開始工作了,說一說你們都有哪些本領呢? (分享一日生活用水)
◎分享水的其他作用
1.水娃娃的本領還有很多,來亮一亮你們的其他本領。
2.出示學習活動單2:
(1)找一找,資料紙中的水娃娃有哪些本領。
(2)說一說,選擇感興趣的幾幅圖交流水娃娃的本領,準備小組交流。
(3)活動時間:3分鐘
3.指名交流水的本領:我的本領可大啦,我能( )。
預設:灌溉農田、養育魚蝦、水上運輸、水力發電……
4.水在各行各業都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水也被稱作生命之源。 (板書:水,生命之源)
【啟示】
1.創設一個大情境,讓孩子們化身為水娃娃,置身于一個水的神奇世界。通過參與角色體驗活動,如“分享水的自畫像” “自述水本領” “分享一日用水”等,讓學生關注已有的生活經驗,在角色扮演中充分想象和創造。只有這樣的教育活動才能引發學生內心的而非表面的情感,真實的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知;
2.通過角色體驗式活動,讓學生進行角色轉換,通過圖片和水娃娃旅行的方式進入生活場域,如此直觀感受,進而導行。讓學生清楚扮演什么角色,體驗什么角色,喚起相應的認識基礎和生活經驗,與水娃娃這一角色融為一體,在開放、自由的氛圍中,內心產生真切感悟,激發情感。
案例二:六年級上冊 《品德與社會》中 “我當志愿者”
課堂 “校園志愿者”角色體驗環節:
1.每一位志愿者,都懷揣熱情,奉獻大愛。這份熱愛,正如我們對待學校世界文化節的那番熱忱。
2.大家還記得這些美好的畫面嗎? (播放世界文化節班級展館畫面)
小結:世界文化節,給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有機會接觸世界文化,在多國文化的世界中徜徉。
3.課前,同學們各自選擇了喜歡的展館,以小組為單位,通過查找資料、上網等方式,回顧并收集了這些國家展館的相關知識,來亮一亮你們小組的探究主題吧! (魅力印尼、走進美國、神圣尼泊爾、繽紛韓國)
4.今天,同學們就是校園小志愿者,讓尊貴的客人老師通過你們的熱忱服務,去了解我們共同打造的國家展館。
5.張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活動材料,看看有些什么? (出示志愿者標牌和評分表)
6.請看學習活動單:
(1)各小組交流課前準備的國家資料,布置展板。
(2)佩戴志愿者標牌,合理分工,明確志愿者職責。
(3)以校園小志愿者姿態,模擬為來賓服務,介紹國家展館。
(4)活動時間:6分鐘
7.邀請一小組上臺交流,模擬志愿者服務。
老師:孩子們,如果在你們做志愿者的過程中遇到這類突發問題,該怎么辦? (指名說)
8.一名優秀的志愿者需要有豐富的知識涵養,還需要有協作互助精神,處理突發事件的應變能力,溝通能力和抗壓能力。
9.現在,讓我們帶上一顆熱忱的心,走向我們的客人老師,讓他們去領略令人神往的異國風情吧。
10.分小組匯報介紹展館及各國文化。
11.你們用自信、智慧、謙和的美好姿態,贏得了各位客人老師的充分肯定,為你們點贊!你們都是“優秀校園志愿者”。
通過角色體驗,分享得到的啟示:
1.通過創設與現實生活相類似的情境,讓學生在現實和想象中把自己置身于他人的角色位置,通過實踐世界文化節展館志愿者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并鞏固世界一些國家的文化習俗,并從這一角色的角度去體驗周圍的人際關系、應有的道德義務;
2.理解他人的處境,在體驗過程中感知一名志愿者應該具備的素養和技能。體驗他人在各種不同情境下的內心情感,進而對照、反思自己以往的態度和言行,獲得新的道德體驗,達到新的道德境界。
筆者認為,所有關于 《道德與法治》課程使命的詮釋,應該回歸真,回歸意義,最終要回到 “人”,即人的德育。一堂有魅力有意義的品德課,應該摒棄傳統 “說教式”德育的弊端,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創設條件,指導學生參與各種教育活動,重視學生的教育體驗和感悟,在系統的教育和生活活動中自主建構體驗系統,形成主體式、活動式、通用式、反思式、開放式的道德學習方式,采用多元、激勵的德育評價方式。
綜上,創設情境、角色體驗、關注生成將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情境體驗式課堂的關鍵詞。筆者將懷揣一顆道德之心,追尋生命福祉的德育課堂,引領學生獲得開闊的生命情懷。
參考文獻:
[1]嚴仲連.德育課程及其特質[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校,2004,(3):25-28.
[2]魯潔.品德與生活:最有魅力的課程[J].道德教育研究,2004.
[3]李吉林.為兒童的學習:情境課程的實驗與建構[M].外語教研出版社,2012.
[4]劉驚鐸.道德體驗論[Z].南京師范大學,2002.
[5]肖川.體驗:從知識到教養的中介[J].中小學管理,2002,(11).
[6]成尚榮.體驗:學生新的學習方式[J].人民教育,200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