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灌嬰小學 江西南昌 330002)
筆者最近在南昌市小學英語“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活動中觀摩了一節研討課,執教者是一位市青年骨干教師,執教內容是人教版PEP教材五年級下學期unit3 My School Calendar,Read and write。評課時,多位教師對此堂持肯定態度,認為教師運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師生、生生互動充分,課堂氣氛活躍,但同時對于目標句型的教學由詞匯到短語再到句型訓練的設計是否恰當,以及invitation格式教學的缺失提出困惑。
筆者也進行了評課發言,圍繞著教學目標設定與教學活動實施一致性的前提,對執教教師的表現以及課堂設計和課堂效果進行了贊賞,并提出了一些建議和觀點。
首先來看看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是舉行Easter Party的邀請函。Easter是一個西方節日,涉及的節日活動也是離同學們生活距離較遠。
Teaching aims:
1.知識目標
要求學生能夠在圖片的幫助下讀懂邀請函,完成練習。
要求學生能夠參考例詞,寫出核心句You’ll… We’ll…
2.能力目標
能夠熟練運用句型We’ll… You’ll…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3.情感目標
讓學生了解西方復活節的文化知識,開拓視野。
Teaching important point:
1.正確的理解和運用詞匯will, roll Easter eggs, look for eggs,eat chocolate eggs, meet the Easter Bunny。
2.熟練運用句型We’ll… You’ll…
Teaching difficult point:
運用所學句型進行交際。
再來看看主要教學環節。
1. Free talk, what holidays do you know?
2. Watch a video about Easter, then pick out the right pictures.
3. Listen and find out, what will Robin and his friends do at Easter Party?
4. Read and put the pictures in order, then read the phrases.
5. Tick or cross.
6. Read the text and imitate the pronunciation.
7. Consolidation, make an invitation of Children’s Day.
初看一下,就能感覺到此堂課條理明晰,簡單有序。導入階段通過與學生的對話,了解學生對于各種節日的知曉情況,并讓學生使用I’ll do something…來進行交流,進而導入主題Easter。新授階段,教師通過video和pictures,讓同學們感受Easter及其活動,并學習單詞。再通過判斷圖片和將圖片排序的方式學習課文和動詞短語。然后完成tick or cross的練習以及跟讀課文并模仿。最后,教師改編課程資源,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將課文中的birthday party改成Children’s Day,小組合作完成并展示invitation。
我們來看看設計這些教學環節的意義。第一個環節,運用頭腦風暴的方式,,激發學生思維,再由舊知引入到Easter。第二個環節,通過觀看video來了解復活節的知識,再通過選擇正確的圖片來進行檢測和鞏固。第三個環節,初步感知文本。繼續利用上個環節的圖片,聽課文錄音,了解Robin的復活節舞會會有些游戲活動,選擇正確的圖片。第四個環節,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教授閱讀策略,通過仔細閱讀課文,讓同學們再把之前選擇的正確圖片按照課文的內容排序,培養孩子們的閱讀理解能力。同學們再通過圖片跟讀本課的目標短語。第五個環節,進一步理解課文,判斷句子的對錯,掌握文本細節。第六個環節,讓同學們跟讀課文,注意模仿Robin的發音,培養孩子們的語音語調的同時,增加趣味性。第七個環節,創設合適情境,讓同學們整合目標語言,最終運用到實際語言交流中,培養同學們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課堂上,教師并沒有過多凸顯自身,而是利用簡單卻富有成效的教學活動,引領同學們走進文本內容、感知文化魅力、運用語言交流。綜觀整堂課,教學環節可謂簡潔,但各個環節都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開展,也都達到了預期效果,教學活動始終保持著與教學目標的一致性。所以,在筆者看來,這就是一堂實實在在的,讓學生學有所獲的好課。
筆者也審視過一部分教師,為追求公開課的效果,心里只想著“怎么教”,著眼于教師的教學技巧、教學風采;只想著教學環節怎樣出彩,著眼于利用多媒體、教具設計,著眼于如何組織活動更出彩,怎樣體現“小組合作”等等,教學過程因為繁多的教學活動而變得目標分散,整個課堂顯得很熱鬧,但課后詢問學生學到了什么,卻茫然了。其實,他們忽略了應該“教什么”更合適。
布盧姆說過“有效的教學始于準確地知道期望達到的目標。”所以,如何在基于學科核心素養與課程標準的前提下,深入分析、理解和把握教材,再結合學生學情分析,設定合適的教學目標才是我們教師組織課堂的依據,是保證高效課堂教學的基礎,是開展課堂教學的起點和歸宿。
于是,回到之前幾位評課教師提出的關于目標句型的教學由詞匯到短語再到句型訓練的設計是否恰當,以及invitation格式教學的缺失等困惑。課程標準并未對此有明確要求。其實,大家的困惑更在于對于教材的解讀不同,造成設定教學目標的偏差,進而影響到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教學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作為一線的小學英語教師,我們要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環境中“不忘初心”。當然,設定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是我們課堂教學邁向成功的第一步,但目標的設定并不等同于實際的課堂教學效果,預設與生成總是有距離的。因而,教學目標的實現更取決于教師的教學能力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