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培英初級中學 廣東江門 529000)
在當前的初中教學體系當中,音樂教學越發受到關注,音樂學科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順應教學體制下的學生實際發展需求,滿足學生發展的客觀需要。對于音樂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樂感的培養是其中最為關鍵的內容,因此也受到初中音樂教師的廣泛關注,加強對學生樂感的培養,是初中音樂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育體制改革的影響之下,初中音樂教學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簡單學唱或者聆聽上,而音樂鑒賞也逐漸成為音樂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音樂鑒賞課的實施與學生樂感的培養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是初中學生進行音樂學習的關鍵所在。
音樂鑒賞課在初中教育體系中的發展,旨在能夠培養起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并積極投身于音樂的學習中來,從而有效促進自身的全面發展。通過音樂鑒賞,學生不僅能夠收獲到基本的音樂知識,同時還能夠從根本上使學生建立對音樂的樂感,這對于音樂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但是就目前音樂鑒賞在初中教育體系中的發展現狀來看,音樂鑒賞課程開展得不夠理想,學生實際的學習效果還有待于近一步的提升[1]。在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置方面,音樂教師往往未能有效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設定教學目標,導致音樂鑒賞課的實效性未能充分的發揮出來;此外,教師所設定的教學目標較為淺顯,與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大相徑庭,導致教學效果不甚理想。
教育體制改革發展的要求之下,教學效果的提升成為廣大教育工者工作中的必然追求,音樂鑒賞課的發展也不例外。但就目前初中音樂鑒賞課的發展現狀來看,教學內容的單一性是制約音樂鑒賞課發展的主要因素,陳舊乏味的教學內容也已無法滿足學生當前發展的實際需求。在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之下,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較為寬廣,對于音樂的理解也較為前衛,而音樂鑒賞課的學習內容不僅與社會發展出現嚴重的代溝,同時也難以滿足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具體性要求。久而久之,學生便喪失了對學習音樂課程的興趣[2]。
初中生進行音樂課程的學習,想要有效培養自身的樂感,需要音樂教師能夠充分重視起對于學生聽覺視唱方面的培養,包括聽覺訓練以及視唱練習,在聽覺訓練中使學生能夠充分感知音樂,在視唱練習中能夠將音樂通過自身表達出來,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此外也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能夠將二者結合在一起并充分的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例如,在接觸一首新的音樂時,以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一二三四歌》為例,教師可以先對學生將歌曲旋律播放一遍,然后對主要部分進行節奏學習,在學生充分熟悉歌曲之后,再對學生展開學唱教學,從而使學生的樂感獲得提升。
音樂作為一門藝術,學習更是一項長期累積的過程,初中生由于真正接觸音樂的時間還相對較短,因此在樂感的培養方面,應當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為此,初中音樂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欣賞音樂作品的能力,收聽各種類型的音樂作品,發現音樂中所存在的聲音藝術,了解音樂中各種音調變化的奇幻規律,并善于學習,不斷模仿,久而久之,建立起自身的樂感[3]。此外,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在進行音樂的欣賞中,應當將身心完全的放松下來,調動起自身的多項器官參與到音樂作品的賞析中,感受音樂創作者所要表達的心境,使學生能夠感知作者進行音樂創作時的心路歷程,從而加深學生對于音樂作品的理解。
音樂的美妙主要體現在音樂旋律以及節奏感方面,音樂也是體現情緒的有力武器。理解音樂創作者融入于音樂作品中的情感,迸發出欣賞者與創作者的情感共鳴,是音樂欣賞的主要目標之一。因此,想要有效提升學生的樂感水平,要求教師能夠將音樂中所表達的情感有效地講解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帶著足夠的情感理解進行音樂作品的欣賞,從而與音樂作品想要傳達的本質意圖更近一步,為自身樂感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進行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長江之歌》的學習中,需要教師能夠將創作者對于長江的熱愛之情有效地傳達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懷著無比的敬意以及飽滿的熱情去歌唱,感知音樂的魅力所在。
將音樂課堂教學逐漸延伸至課下,也是培養學生樂感的一項重要舉措。在課堂有限的實踐中,教師在一定程度上難以將教學內容充分的傳達給學生,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一些文藝演出等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表演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學生樂感的提升,學生的藝術修養在演出活動中受到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樂感的影響力。
教學改革的深入推進要求初中音樂教師能夠改善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注重培養學生樂感的同時,能夠有意識的提升音樂鑒賞教學課堂的教學效果,為此,需要教師能夠創新教學方法,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進行:
為使初中生的音樂樂感獲得顯著提升,音樂鑒賞課程開展的實際作用不可小覷。音樂鑒賞課已經成為學生獲得音樂知識的主要陣地,而教師教學方法的實施也是影響學生音樂水平提升的關鍵所在。良好的學習環境十分重要,對于音樂鑒賞課的發展而言,更是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為此,教師可以通過為學生創設出良好的學習環境,使學生能夠帶著輕松的心情面對音樂鑒賞,從而提升自身的音樂修養以及音樂樂感。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在課前的幾分鐘時間里表演小節目,可以是進行歌曲的演唱,這樣不僅能夠積極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能力,使學生能夠快速進入狀態,投身到音樂鑒賞的學習當中。
音樂鑒賞課發展的實質以及核心在于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為此,要求初中音樂教師能夠將這一發展理念深入貫徹進音樂鑒賞課開展的實際當中。利用積極向上的音樂加強對于學生開展感官影響,使學生能夠在音樂欣賞中感知到音樂所帶來的美感。為此,教師在進行音樂鑒賞教學課程的實際授課中,可以將音樂作品中所富有的美感傳達給學生,帶領學生領悟美、感知美。例如,在進行人音版初中音樂鑒賞課程的學習中,對于《沂蒙山小調》以及《龍船調》的學習,歌曲本身主要表達了勞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熱愛生活這樣的一種感情。為此,教師可以充分將勞動人民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感染給學生,使學生能夠感受到生活之美,領悟到歌曲本身的真諦,這也是音樂鑒賞課程開展的實際意義所在,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進行充分的踐行[4]。
音樂鑒賞課程的有效開展,在培養學生樂感的同時,主要是提升學生對于音樂本身所表現出的情感內容的理解程度,音樂鑒賞重在“鑒賞”二字,學生在音樂鑒賞中能夠將自身對于音樂內容的具體理解有效地表達出來,才能夠使音樂鑒賞課程的開展發揮出積極意義。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探討,對于音樂內容的理解進行充分的闡述,積極發表自身對于音樂賞析的看法,然后進行全班性的交流。這樣不僅能夠充分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夠在溝通交流中吸取他人優秀的鑒賞心得,從而豐富自身對于音樂內容的理解。教師需要針對學生的交流探討情況進行及時的總結,引導學生樹立起正確的音樂審美觀,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初中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關鍵階段,學生的全面發展更離不開音樂教育,因此,音樂鑒賞課程在初中教學體系中獲得顯著發展,一方面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樂感,另一方面培養學生在音樂學科中的審美能力。學生在音樂鑒賞中收獲到音樂學習的樂趣,不斷提升自身的音樂素養,符合素質教育的發展理念,對于學生的成長而言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項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