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的意見的精神及教育部相關規定,中小學根據教育教學規律和教學要求安排班額,根據班額組織教學班級,原則上普通中學每班學生45~50人,小學每班40~45人。通常,中小學每班46~55人被認定為大班額,56~65人為超大班額,66人以上為特大班額。受歷史、經濟和教育不均衡等因素的影響,我國中小學普遍存在大班額問題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并且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
1.學習主體地位未落實。學習主體主要針對學生而言,包括學生個體和學生群體。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既要關注處在學生群體中的學生個體的學習過程,又要關心由不同學生個體組成的學生群體形成的課堂氛圍。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直接關系到課堂教學的效果。研究指出,人們從心理上適應環境主要是通過應對方式實現的。在大規模的學校、大班額現實場景中,心理輔導與咨詢師資力量薄弱,不能做到一一對應地疏導,甚至完全忽略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受生活閱歷、心理調節能力、學習負擔等方面的影響,在大班額環境中面對困難、挫折、壓力時往往不能正確應對。長此以往,學生會產生焦慮、壓抑、浮躁等不良情緒,同時也缺乏關懷。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容易出現學習興趣低落,積極性喪失,個體主體地位得不到有效落實等問題,導致教育教學效果低效甚至無效、負效。
2.教學資源嚴重短缺。一般來說,教學資源由教學材料、支持系統、學習環境組成,甚至包括能幫助個人有效學習和操作的任何因素。可見,教學資源是相互作用、協調運行、靜態與動態相統一的有機整體。一方面,教學材料能創造出具有一定教育價值的信息資源,也可以是數字化的素材、教學軟件、補充材料等信息化教學資料。在大班額環境下,教學活動受時間、空間限制,教師也不能完全面向每一個學生,教學顯性材料不能被有效利用,隱性材料受教育觀念、教學方式影響不能很好地發揮作用。因此,顯性和隱性的教學材料創造的教育價值是低微的。另一方面,支持系統主要支持學生有效學習的內外部條件,包括學習能量的支持、設備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員的支持,等等。在大班額教學活動中,支持系統作為資源的內容對象與學習者溝通的途徑,不能有效實現媒介的功能,從而降低了教學質量。此外,教學環境不只是教學過程發生的地點,更重要的是指學習者與教學材料、支持系統之間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氛圍,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帶來的交流效果。毋庸置疑,大班額教學環境下學生運用資源開展學習的具體情境受到阻礙,課堂交流頻次減少,教學效果也不明顯。
3.教學主導作用不明顯。教學的主導作用主要是就教師而言,眾所周知,在單位時間內對學生產生重要作用的還是教師個體。正如米塞阿·馬里查指出,“教師現在是,將來也永遠是任何教育制度的基本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起教育、指導、引導及輔助和疏通作用。教師不僅要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還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即組織、指導、激勵。作為指導者,在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探究問題的情境,促使他們在愉悅的環境中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然而,在傳統大班額環境下,面對龐大的學生群體,課堂管理方式單一、領導力薄弱,教師的指導作用不能淋漓盡致地發揮,導致學生被動學習甚至抵觸學習。
葉瀾認為,教學模式是把教學原理、內容、目的、任務、教學過程與教學組織形式理論化了的教學方法。下面從課堂教學理念、原則、方法、組織、激勵等方面建構大班額教學模式。
1.更新教學理念,教育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理念是人們對教學活動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態度、觀念,是人們從事教學活動的信念。教學理念指引教學方法和過程,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作用。傳統的大班額教學主要沿襲蘇聯教育家凱洛夫的五環節教學模式,即組織教學、導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新課、布置作業等。這種傳統的班級授課制以教師的教為中心,忽視了學生的學。當前,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在信息時代,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相當廣泛,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學的需求,也難以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人才。高中學生的心理成熟水平和思維水平漸趨提高,在相對閉塞的大班額環境面前,學生發展受到了巨大的限制。因此,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教育教學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課堂教學應做到目中有人,而不僅是從學科自身價值定位教學活動,同時,教學活動要高效,要在單位時間內使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取得最大效益。這就要求教師在面對眾多學生時,應時刻反思教學活動,并進行科學的定量與定性的評價分析,從而使課堂教學活動最優化和教學效益高效化。
2.遵循教育教學規律,把握課堂教學原則。課堂教學必須遵循一定的教學原則,科學的教學原則體現著教育教學規律,它制約和指導教學活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教學原則是動態發展的,學齡段不同,教學模式不同,與之相應的教學原則就不同。高中階段是學生邁向社會和升入高校深造的重要階段和關口,社會、家庭對高中生寄予高期望。高中生求知欲望強烈,自主合作能力強,遇事有個人主見。教學中,教師如能放手,進行有效引導,教學就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據大班額和高中生的特點,教師在教學中應遵循啟發創新、循序漸進、平等和諧、全面發展的原則。其中,啟發創新就是在課堂上利用適宜的教學方法去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把學習建立在自覺需要的基礎上,使學生敢于挑戰自我和他人,不斷提升自身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循序漸進原則是既要按照內容的深淺程度由易到難,注重知識和能力的生成起點、過程和結果,又要按照高中生的年齡特征由淺入深、因勢利導,從而提升教學效果。平等協調原則就是依據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興趣特點,采取不同的教學措施,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在課堂上加強交流和對話,讓學生學會,從而實現均衡、協調發展。
3.采取恰當的組織形式,優化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是教法和學法的統一,教法要依據學法有針對性地確定,需有一定的可行性,否則就不能實現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是依賴于教學組織的,只有恰當的教學組織,教學方法才能奏效。大班額人數眾多,學生學習能力參差不齊,心理狀態各異,在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比如,采取講授法時應抓住重點,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不斷設問激趣,通過講解、討論、談話、講讀、講演等具體形式,系統講解知識,設法讓學生全程參與、個個參與,達到發展學生思維能力、提高智力水平的目的。
當面對疑難問題時,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無法做到一一答疑,這時最適宜用合作探究法。在進行合作探究時,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性格、愛好、認知水平把眾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組建小組機構,按照問題情境創設、問題選擇與確定、問題討論與假設、實踐與尋求、驗證與結論等步驟,有序組織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開展合作探究活動。為檢測學習效果,鞏固知識、培養能力要有必要的訓練和實踐,可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實踐性活動,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采取訓練—實踐式教學法時,要體現層次性、梯度感,要考慮學生的差異,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有成就感。
4.建立教學激勵機制,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為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利用外部誘因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產生內在動力。高中生學習負擔重,壓力大,容易厭倦,特別是在班額較大的情況下,部分學生意志力不強,如果不加以恰當激勵,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生懈怠感。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結合實際情況,采取目標激勵、角色激勵、物質激勵、競爭激勵、獎懲激勵、參與激勵、情感激勵和示范激勵等方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在采用小組合作方式學習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發表觀點的機會,尊重每一個學生的意見、建議,使他們以不同的形式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從而達到激勵的目的。當然,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激勵方式,把握激勵的時機和頻率,盡量避免激勵的簡單化、機械化。
針對大班額問題,目前普遍采取的策略是變大班額為小班化。主要側重于減少班級人數,增加班額數量,這種做法相對于大班額、超大班額以及特大班額而言,確實能改善班級環境,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然而,從教學本身來講,采取化解班額的方式與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未必有必然關系,而要徹底解決普通高中大班額問題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因此,面對大班額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要使課堂教學高效化,教師還應創新教學模式,優化教學要素。
[1]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的通知[Z].國辦發〔2001〕74號.
[2]教育部.教育部關于貫徹《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央編辦、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制定中小學教職工編制標準意見的通知》的實施意見[Z].教人〔2002〕8號.
[3]王通,宣守國.課堂教學要素與反思性評價指標的設計[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6,(8).
[4]張旭東,劉衛川等.高中生心理彈性應對方式相關研究[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1).
[5]袁頂國等.教學模式概念的系統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版),2005,(6).
[6]薛煥玉等.誰執牛耳?——未來世界的教育[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1:116.
[6]曾玲娟.彈性理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價值思考[J].學術論壇,2009,(5):658-665.
[7]葉瀾.新編教育學教程[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