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曾參加了一所小學的勞技教研活動,聽了三年級教研組展示的 “制作紙彈簧”的教研課,以手工自制紙童玩的課堂指導為話題展開討論。大家看著精美流暢的教學預設和實際呈現不甚理想的課堂效果,陷入了沉思:為什么學生在課堂上只有靜靜地聽和看,慢慢地折和默默地等,沒有課堂的精細和嘆息,沒有激情和好奇,只在最后的展示環節才有一點欣喜?教師對這種程式化的指導和課堂表現索然無味,再仔細閱讀教案,老師針對班級狀況良好的學生學習狀態展開了激烈討論,大家逐漸把矛頭指向課堂指導流程(見圖1),這樣的指導流程必然存在著純粹技能傳授式課堂的弊端。

圖1 “制作紙彈簧”的課堂指導流程
1.教師主導作用過度,限制學生多維發展。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型課堂指導傾向于單項的技能傳授(紙玩具的折法),從本質上說,就是以教師為本的教學思想,教學的定位放在學生是否能夠做出一件漂亮的手工作為教學的目的,注重技能技巧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考慮的是組織形式和方法的新穎、完整,課堂環節呈現的是教師先指導示范,然后學生學習或學著老師的樣子練習。模仿能力強的學生能得到老師的激勵,模仿能力差的,教師給予指導的也是純技術的內容。這種課的目標只要學生增加操練次數就可以達成。
2.學生沒有親歷過程,失去探究頓悟之趣。在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型的課堂上,教師常安排在課始階段示范演示,學生在課前的20分鐘記憶黃金階段接受教師的正確動作要領,然后學生按照正確要求去訓練。所以,學生一開始得到的是直接的、正確的結論,而且這些知識是教師主動給予的,不是學生自主探索、多次嘗試后反思改進得出的,學生沒有經歷知識獲取的整個過程,所以得到的技能也是淺層次的,是沒有自己獨特體驗的,對知識結論的獲取過程沒有感同身受,更談不上真正理解后的掌握。學生在看看——想想——做做的過程中基本缺少想的過程,在制作過程中就會缺少豐富的聯想,以及對看到現象背后本質問題的追問、嘗試。
3.學生關注技能習得,缺失綜合性、實踐性。由于教師主導過度,學生不能發揮主體作用。所以,學生在模式化的課堂安排和指導中,也不知不覺地把注意力聚焦到技能的習得、物化結果的呈現,很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所以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得不到培養。
1.進一步明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的精神。要真正解決課堂指導的困境,還是要學習 《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勞技類項目的教學理念:提倡學生主動參與,親身體驗,使知、情、意、行同步發展,培養學生完善的品質、高尚的情操、堅定的意志。而在課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中也指出:在實踐中鞏固、運用、深化各學科所學的知識;能將所遇到的問題與課堂中所學知識聯系起來,解決實際生活問題;能經歷調查、分析、實踐、總結、反思的過程,學會思考問題和有效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建議中也提到:要注意為學生創造親身體驗的真實場景。注意引導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動腦、動手、動口,融多種感受于一體,集各種體驗于一身,產生深刻情感與內心體驗。鑒于以上理念、目標和教學建議,我們在揚棄現有指導的基礎上,尋找最適合兒童天性的綜合實踐活動課堂指導方法。
2.建構小學綜合實踐勞技類項目活動的課堂指導板塊。在該課堂中,學生表現出的機械、從師、按部就班地操作,缺少興奮點和課堂實踐的高潮,較少探索和發現,不得不引起我們深思,怎樣從兒童天性為切入點尋找課堂指導的有效和有趣呢?從心理學視角來看,游戲是正在成長中兒童最大的心理需求。1989年11月20日聯合國大會通過 《兒童權利公約》確認:兒童不僅有發展權、受教育權,而且有享受游戲的權利。因為游戲是兒童的必然,也是一種必須。
兒童天性活潑好動,崇尚自由,好奇好問、好勝好表現,這都是擁有創造力的表現,從陶行知1944年疾呼 “解放孩子”和從盧梭的書籍中,我們都可以領悟到:利用孩子愛玩、好奇、好動好表現的天性,能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和動手動腦能力,從而開發孩子的潛能。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勞技類項目的課堂指導,我們就可以順應兒童天性,建構探玩——嘗試——提升——展現式的課堂指導板塊。
探玩,是指學生在這個領域或方面有很大興趣,能探索玩耍,從中領悟出自己的見解。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①課始導入和本課實踐緊密相關的游戲,以使學生在激情中進入課堂實踐;②課堂嘗試有明確指向性的、寬松的游戲;③利用游戲精神元素激發學生自我嘗試、玩弄有模糊指向性項目的相關內容,有趣味地探索其中的奧妙。
嘗試,是指一個人直接通過實踐體驗而建構知識、獲得技能和提升自我價值的歷程。它是學生的主體參與的求真活動,分開始嘗試、之后內省、對比分析、自我提升及嘗試評估等過程。這個過程要包含以下要素:①學生是參與者而非旁觀者;②激發學生動機,能主動學習、參與和有責任感;③學習活動真實有意義,以自然的結果方式呈現;④學生的反思內省是學習過程的關鍵要素;⑤情商培養對學員及其隸屬群體的目前、未來都有關系。
提升,是指在探玩、嘗試中,把獲得知識性內容加以概括或整合,反思自身從中獲得的和不足的,提出相應的對策或問題,為進一步深入嘗試和展示做好策劃。
展現,是指通過一定情境中的作業或操作主動獲取知識、整合多種能力、培養情感態度的一種學習方式。它以實際動手操作為特征,主要在兩種活動中展開,一種是工具性的活動,它以物質性的工具作用于實際事物,如制作、勞動、工具游戲等;另一種是身體器官活動,以自身身體器官的動作為作業或操作對象,如唱歌、跳舞、表演、演示、活動等。
通過探玩——嘗試——提升——展現式課堂板塊的指導,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期待學生在實踐中爆發出不可思議的力量,激發他們勇于面對挑戰性的問題,有興趣迎難而上,快樂地在探索中發展自我、提升自我。

圖2 玩——嘗試——提升——展現式課堂指導示意圖
3.設計探玩——嘗試——提升——展現式的課堂指導體系。根據探玩——嘗試——提升——展現式課堂板塊的指導,大家明確了這種課型指導的理念,落實每一個板塊的要求,建構了課堂指導體系,見圖2。
1.細化 “玩玩紙彈簧”一課的課堂指導操作流程。明確了探玩——嘗試——提升——展現四環式的課堂指導要求,我們在俞老師的指導下,明確了綜合實踐勞技類項目指導要真正體現以學生為本、以培養學生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為目標,在教學指導開始前就把學生推向學習的前沿陣地,即在教師沒有指導之前,讓學生放開手腳根據教師布置的任務去自主發揮、自學探索,或者在教師教學時有意識地讓學生先嘗試,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有的放矢地指導和教學,達到玩、做、導、學、練、表現的有機結合。于是,我們重新調整原來的 “玩玩紙彈簧”大環節,增添了一些學生玩轉、嘗試、表現的指導內容,細化了“玩玩紙彈簧”一課的課堂指導操作流程。
2.關注探玩——嘗試——提升——展現式的課堂指導結構。綜合實踐活動勞技類項目探玩——嘗試——提升——展現式課堂指導呈現螺旋上升的結構。在 “玩紙彈簧”課堂的 “探玩轉”板塊中,就有以較自由的方式讓學生 “玩玩和紙彈簧相關的紙玩具——探索其構成和組織規律——用拆拆折折的嘗試法,說說其中的分解或合成小結自己的探玩所得”。同樣的,第二板塊至第四板塊也有相應的具體化實踐指導結構。只是這四個板塊指導時間的分配不一樣,第二和第三板塊常常合在一起,大致安排為8分鐘——25分鐘——7分鐘。這樣,學生的嘗試探究過程能比較充分展開,自我提升也比較明顯了。
3.把握探玩——嘗試——提升——展現式的課堂指導層次。“玩紙彈簧”課堂板塊的指導,基本經歷了這些過程:自由寬泛地玩弄——明確方向地探究——操作訓練折法和細節處理——比較鑒別進行查漏補缺——二次操作提升技能和整合所獲——反思探究彈簧彈性大小的相關因素——精益求精地完善美化物化成果——表現本節課堂得失和展望。從這些指導環節中,層次呈現是從內容的寬泛到具體,從研究指向的不明確到確定,從學生注意的無意識到有意識,從課堂的預設到生成,從實踐操練型到綜合探究。學生在教師無痕的指導中層層深入,把前一個層次作為后一層次的活動基礎,表現得興趣盎然,意猶未盡。
4.應和探玩——嘗試——提升——展現式的課堂指導節奏。根據課堂節奏建構的兩個基本維度——課堂心理運動曲線(注意力)和實踐內容的深度加工,“玩紙彈簧”的課堂內容進行取與舍、順與逆、詳與略、點與面四維度的深度加工,見圖3。

圖3 課堂實踐內容的深度加工
為了提升教師課堂指導的效益,我們還運用了動靜相生、收放相間、起伏有致、張弛有度、整體和諧快樂的五個基本策略,建構了動——靜——動相互結合的多種課堂節奏。這樣的課堂既有助于學生消除疲勞、保持注意力,又能提高實踐嘗試的效率。課堂的開始、發展、高潮和結局均根據學生嘗試表現的實際情況,疏密相間,不但保持了學生旺盛的精力,也不會使學生過于松弛散漫。總體綜合考慮,巧妙安排,穿插得體,銜接有序,融洽統一,形成了整體節奏的和諧美。
1.對教師指導提出了更高要求。首先,教師要注意課堂指導預設的前瞻性。這樣的課堂絕大部分時間是學生在探究嘗試、提升拓展,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可能生成較多臨時性內容,增加了教師指導的難度。其次,對教師的指導和指導語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學生探玩、嘗試、提升、展現占用較多的課堂時間,以至于教師的示范演示沒有了,教師的語言指導也少了,但對學生的臨時性指導和個別指導多了,這樣就對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提出了挑戰。再次,交流分享環節的關注點應該在于提升學生思維的增量,尤其是思維方向的求異性、思維結構的靈活性、思維表達的新穎性等方面。課尾交流分享要關注每個學生的多方面得和失,每個學生表現性方面的自身增量,沒有好壞之分。最后,教師的課前準備要更加充分周全,使學生能更充分活動,使課堂銜接更有序。
2.對學校教學資源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教師對游戲內容比較生疏,需要有相應的游戲資源庫來支持這類課堂;教師對滲透游戲精神元素的探玩環節思考得不多,操作也不熟悉,需要有相應的教研活動來推廣和研討,讓更多教師能了解這種課型的指導策略并實施。
3.對安全防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種課型的課堂指導要加強對學生安全方面的預先教育和防范準備,因為學生有很多自由發揮的時空和道具,存在一定的課堂安全隱患,教師和學校要有充分預見性。
[1]梅葉盛.學生探索先行,教師指導跟進——淺談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先做后導”[J].綜合實踐活動,2012,(10).
[2]朱小平,伊紅.如何評價一堂綜合實踐活動指導課是好課[J].綜合實踐活動,2011,(8).
[3]肖龍海,陳玉海.小學生表現性學習探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