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持續深入下,傳統的唯分論已經被社會所摒棄,高中物理教學從海量刷題轉變為對知識綜合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對于問題的實際解決能力。
1.樹立正確思想觀念,促進終身學習能力培養。培養每個學科的核心素養所需思想觀念不同,它是在基于核心素養的基礎上進行高中物理的教學順利開展的根本保障與前提條件,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索習慣的養成。首先,教師應當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給予高度重視,需要對由指導課前預習到引導課堂上主動進行學習的設計和指導。比如,在教“電勢能與電勢”這一內容前,教師應對電勢能以及電勢概念、靜電力的做功、電勢單位及符號等內容進行學習設計,以教材為基礎,側重于學習基礎知識,重點凸顯基本概念及公式之間的關系,不僅要高度提煉及概括基礎知識,還應當結合學、思、練,對填空題、判斷題進行預設,通過思考完成該問題,達到該部分內容的熟知與了解,夯實探究學習的基礎。
2.致力于探究學習的開展,促進科學思維及創新能力的提升。高中物理教學能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及創新能力,這些都是建立在問題意識基礎之上的。通過教師獨特、巧妙的情境創設,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快速被吸引,提升主動提出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探究知識的欲望被激發出來。比如,在進行 “電動勢”內容的教學時,可借助實驗演示的方式進行情境創設,通過實驗及圖片展示可以分析哪些具有研究意義的課題等問題,供學生思考。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激發的重要因素為問題意識,借助兩個實驗及圖片進行問題情境創設,學生的實驗探究及科學思維素養得到培養。
本文以新課標為主旨,以圖1為教學過程,于廣東省東源中學高一年級1班進行教學,學生共45名,有4位助手對于45名學生的課堂表現進行實時觀察,并記錄。課后,教師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隨堂測驗。利用隨堂測驗的方式,對學生該堂課程上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加以了解。通過問卷調查,對學生實際感受到的教學體驗加以分析。

圖1 機械能守恒定律數學活動流程圖
隨堂測驗時設計了10個題目,每題1分,題目主要是從物理概念、實際操作兩個方面考查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掌握。從實際結果來看,學生呈現出的解答正確率為74.5%,最低分6分,最高分9分。從該成績來看,大部分學生對于課堂知識有了一定的理解,不僅掌握了物理概念,還學會了操作實驗方式。
從最終的問卷調查結果來看,有52.37%的學生非常喜愛、比較喜愛物理,42.33%的學生一般喜愛,5.82%學生不喜愛、討厭物理;有80.32%的學生認為物理實驗環節非常有趣,19.68%的學生感受一般,沒有學生不喜愛或討厭物理實驗環節;有26.87%學生認為實驗過程對于學習物理知識有非常大的幫助,53.65%的學生認為有效,19.48%的學生認為物理實驗呈現出的幫助效果一般,沒有學生認為物理實驗對幫助物理知識學習毫無幫助。此外,49.15%的學生在實驗遇到問題時會選擇求助老師,50.85%的學生會自主回憶教師示范,獨立解決問題,沒有學生不解決問題直接實驗或是放棄實驗。
從上述問卷調查的結果來看,物理實驗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物理知識探究能力、問題解決能力,其本身是物理教學中至關重要的部分。
教師依照新課標來設計教學目標,使學生掌握物理學科所需的基本知識與技能,了解物理學科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知識探究過程,掌握發現、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學會自主學習,養成實踐及創新能力等,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有所體現:
在實驗過程中,學生充分領悟 “機械能守恒定律”的相關知識點,在實驗的幫助下進行觀察、討論、總結的科學意識培養;在教學設計中,教師依照教學目標,利用教師示范、學生實驗的方式了解 “機械能守恒定律”知識點,在小組討論的幫助下,極大提升了學生掌握實驗技巧的時間,并建立邏輯推理思維。
本堂課在設計之時,充分考慮了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對動、勢能相互轉化,機械能概念等知識點進行介紹,為學生的理解奠定基礎;整堂課所呈現出的具體順序為“回顧知識為新知識奠定基礎——示范實驗從感性上認識機械能守恒——實際操作后從理論角度對守恒定律加以研究”,符合學生對于知識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規律。
當教師以新課標為背景進行高中物理教學目標設計時,要重視以下環節:
1.教學目標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應以知識傳遞為基礎,在充分考慮學生的需求基礎、個體差異后,以 “為了每個孩子的發展而存在”的新課標綱領,盡可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
2.增加必要的反饋環節。教師獲取學生的學習反饋之前,應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而師生互動、隨堂測驗就是較好的反饋形式。因此,在設計教學目標過程中,要充分地考慮教師、學生互動,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3.建構和諧、開放的教學環境。在構建開放性課堂教學環境過程中,要做到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這就需要教師促使學生更專注地進行學習、思考、研究。
4.針對教學環節中的疑問思考加以預測。在物理學中,動能守恒的自由落體現象是一種極為恰當的表達形式,在將其概念引入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出現疑問,此時需要教師采取正確的方式加以預測,及時解決。而在對重力加速度進行設計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并未接觸牛頓第二定律,那么就會出現 “為何質量不同物理在相同位置重力加速度相同”的疑問,這也需要教師在課前做好準備,引導學生思考。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物理教學對于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具有重要作用,物理教學目標設計要依據教學實際的需求,對于教學中所涉及的相關要素進行分析和總結,選擇最恰當的教學措施,引導學生學好物理知識,實現新課標與物理課程的目標設計一致性。
[1]楊先操.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的現狀調查與高效化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6.
[2]蘇利霞.新課標下高中物理教材實驗設置的分析與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5.
[3]劉嬋玉.新課改下高中物理實驗教學模式的探索與評價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