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時空觀念是指將所認識的史事置于具體的時空條件下進行觀察、分析的觀念。歷史學科最突出的特點是它的時空性,《初中歷史課程標準(2011版)》在課程目標中特別強調學生需了解歷史的時序,初步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但由于在小學階段沒有開設系統的歷史、地理學科,學生的主要時空知識不成體系,這導致了學生在中學歷史學習中存在一定的困難,需要初中歷史教師改變觀念,必要時將歷史學科教學準備前移,參與到小學學段的課程建設中去。
1.精用現有課程資源。在現有小學課程中,除歷史學科外,涉及歷史知識的課程主要有 《語文》及《品德與社會》。人教版語文教材中有多篇直接涉及歷史知識的課目,尤其是在高年級的教材中,例如五年級上冊 《圓明園的毀滅》等6篇課文,六年級上冊《詹天佑》等5篇課文。歷史教師在與教務處進行協調后,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1)開展每月一次的集體備課,請小學語文、品德與社會老師(一般是語文老師或者班主任擔任教師)在備課活動中提出自己對課文中涉及的歷史知識的疑問,與歷史教師進行集體備課,在備課中強調滲透歷史時空觀念,樹立大歷史教學觀。例如 《金色的魚鉤》講述的是紅軍長征途中的故事,可以由歷史老師將中共長征的基本背景、長征的具體經過等歷史學科知識與語文教師一起進行梳理;(2)學科教師與歷史老師進行一對一的結對,在日常工作中當遇到具體問題時可以進行點對點的指導,幫助其他學科教師建立完整的歷史時空觀念;(3)當涉及學科交叉知識的時候,進行相互的聽課、學習;(4)在課外的閱讀篇目中,尋找典型書籍進行不同學科的解讀、交流。
2.巧用綜合實踐課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學校可以在每個年級開設不同層次的綜合實踐課程,在小學中高年級段,筆者所在學校初中歷史教師嘗試開設了歷史學科相關課程如 “中國傳統節日”“中華歷史小故事” “背包走天下”(涉及歷史、地理知識),在初中開設 “歷史思維導圖繪制” “蘇州史記”等課程,以綜合實踐課程來激發學生的歷史學科興趣,初步培養歷史素養,從而幫助學生學會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對歷史事物進行考察,從歷史發展的進程中認識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初中歷史教師還可以抓住各類歷史紀念日,例如9.3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抗日戰爭爆發紀念日、長征勝利紀念日、傳統節日等在小學開設講座、進行國旗下講話、組織知識競賽等活動。另外可嘗試與德育處溝通,進行“歷史小故事評比”“中華古詩文朗誦”“歷史劇”等比賽。校內課程之外,筆者所在學校整合學校志愿者活動開展博物館志愿講解服務與蘇州園林志愿引導服務等,學生將所學的歷史知識學以致用,服務于社會。
1.借助鄉土教材,搭建時空素養培養的興趣平臺。鄉土教材是以本地方的地理、歷史、政治、經濟、文化和民族狀況等為內容的教材。鄉土教材,不僅符合教學由近及遠、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而且有助于兒童認識鄉土和培養熱愛鄉土的觀念。2011年課標在 “課程設計思路”一節中提到 “本標準設計的課程內容留有余地,以增強歷史課程的開放性和彈性,一方面為教材編寫留下一定的空間,另一方面也為各地區進行鄉土歷史的教學提供便利,各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開發課程資源。”對于年紀較小的學生來講,尤其是小學生來講,歷史課堂或者教材中的史料大多與自己處于不同的時間或空間之中,很難與自己的生活認知經驗來匹配,從而難以產生更深刻的認識。但是,鄉土教材里的內容卻不一樣,它近在眼前,能夠與自己的生活相鏈接,從而產生更多學習的興趣。當學生通過參觀紀念館、聽歷史故事、閱讀鄉土教材等途徑了解了孫武、范仲淹、蒯祥及顧炎武等蘇州籍的歷史人物后,能夠去了解其生活的特定歷史背景,也就是尋找出每個歷史人物生活的具體時空坐標,從而不自覺地在歷史朝代順序中不斷填充,逐步形成完整的歷史網絡框架。教師在借助鄉土教材中進行時空素養培養時可以嘗試充分搜集鄉土材料;開展課外活動,指導學生搜集鄉土材料;通過各類活動將鄉土教材與課程內容相結合;有意識地將鄉土教材涉及的內容形成一定的時間、空間的網絡,幫助學生在不同的時空框架下理解歷史上的變化與延續、統一與多樣、局部與整體,并對史事做出合理的解釋。
2.借助史料資源,搭建時空素養培養的思辨平臺。歷史是一種很客觀而有系統的敘述人類在過去所有行為的記錄,歷史的三元素——“人”“時間”及“空間”缺一不可。近年來,各地中考對學生分析、歸納和判斷歷史知識的能力要求逐年提高,而這種能力是直接建構在歷史時空觀念教學的基礎之上的。例如 《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極化》一課中使用如下史料:“80年代,人類刮起了一場巨大的求變之風……80年代成為當代史的分界線。民主精神恢復了自信,開始廣泛傳播。”這段材料聚焦 “20世紀80年代”這個時間點,考察學生的時空觀念核心素養。考察蘇聯解體前的世界,其根本原因是世界經濟格局的多極化,在世界范圍空間上主要表現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美國為首的世界經濟格局逐漸演變為美、日、西歐三足鼎立局面,中國改革開放后經濟實力迅速增長,從而分析得出這場 “求變之風”最終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瓦解。正如李惠軍老師在《靈魂的追問(2)——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所言,時空就是歷史人物的活動舞臺,就是 “歷史的邊框底紋”,只有從歷史的高處眺望,具體事件、現象或人物才能在 “歷史的邊框與底紋”中定格和彰顯。
在 《鴉片戰爭》這一課中使用如下史料:“美國歷史學家費正清在 《偉大的中國革命》一書中表達了這樣的觀點:“鴉片戰爭的發生意味著中國拒絕在外交平等和對等貿易的基礎上參加國際大家庭,結果導致英國使用武力。”這段材料從時間角度講,1840年,隨著思想的解放歐洲告別了黑暗而破敗的中世紀,資產階級逐步確立了先進的統治,從而又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大發展,較早建立起資本主義制度的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中國經歷了康乾盛世,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從空間角度講,工業革命的完成直接導致了英國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隨著西方列強的入侵,在亞非拉地區出現了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這些地區與西方國家便存在著很大的地域性差異,形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作為歷史教師,需要認識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的縱橫變化規律,去除知識的雜亂無章和零散瑣碎的弊端,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歷史體系,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理性思維。
誠如趙恒烈教授在 《論歷史和歷史思維能力》中認為的那樣,小學生需具備把事物和人物放在具體歷史條件下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能力、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中學生需具備掌握歷史發展進程和規律的能力,教師應該盡可能的幫助學生培養歷史時空觀念核心素養。
[1]陳超.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構成與培養[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6,(1).
[2]楊鴻烈.史學通論[M].岳麓書社,2012,(12).
[3]趙恒烈.論歷史思維和歷史思維能力[J].歷史教學,199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