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第一中學英語教研組 山東東營 257000)
對于學生來說,學生通過閱讀大量的英文材料可以有效的幫助他們提升其理解能力及思維能力,同時也可以促使其語言得以進一步豐富,當然也可以擴大學生的英語閱讀詞匯量。[1]
許多教師在高中英語文章的理解過程中都能夠對其講解的無微不至,甚至不會將每一個單詞或者句子忽視掉,但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教師在講解時太過于摳細節,卻很多時候會把一些句子之間有機的整體而忽略掉,也就是說對于文章的整體構建并沒有給予其足夠的講解,這樣就比較容易使得學生在英語學習中出現學習誤區,這會使得學生片面性認為閱讀的過程是詞匯積累或者是語言知識點背誦的過程。而基于這種教學方式,教師卻沒能夠將教師的主體地位發揮出來,而是在學習中扮演著一個被動的吸收過程,那么這就使得學生在其思維能力以及英語水平方面比較難于提高。[2]
一些老師以為,即使花費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展開課外閱讀,其考試成績也不見得提高;因而,為了能夠讓學生吃透課本,教師時常都抱著幾本教科書精耕細作,而將大量的時間都用在課本知識重復性的操作和練習上面,也使得學生被固定在和他們密切的題海當中,從而也沒有時間顧及閱讀,這使得學生的英語語言知識積累和語感語義的培養被忽視掉。還有一些教師有注意到語言輸入的真正意義,這就在平日的閱讀材料的輸入方面加大了力度,但實際的操作過程中,一般都是教師方面能找到幾篇現成的材料,教學生進行自行的閱讀,緊接著就是對答案草草了事。而這種教學和練習,學生能夠從材料當中獲取一些細節之外,對于其它方面則收獲甚小,更不要說再提起對于文章篇章結構的了解了。長期下來,教學就變得機械且乏味,而學生的閱讀興趣也就自然而言地減小了,致使受到抑制。[3]
有很多教師仍然將文章閱讀孤立的理解為語言知識點的教授。而對于閱讀材料脈絡卻遲遲搞不清楚,同時也不能夠從整體上進行把握,這就使得整篇文章理解的準確性受到很大影響。高中階段的英語閱讀材料極其豐富,它同時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歷史以及地理等等多領域的知識內容,而不同的文體也會產生不同的閱讀目的,基于這種情況,高興英語體裁多樣的教學閱讀跨越小說、散文及詩歌等各種文體,以以往的一成不變的閱讀教學模式面對現實的教育教學目的,這樣一來也明顯就難于實現。
《英語課程標準》當中明確了教師對于新的教育觀念的更新,換言之,教師而言,必須要轉變自身在教學當中的角色體現。使得學生除了能夠將教師當做知識的傳授者之外,也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老師看成是自己在成功道路上的引路人。以及指導者和促進者、幫助者。教學活動具體的作為人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活動,實質上其是教師在組織和引導學生進行主動的作用于教學內容的一個過程和方式。而他要求教師在教學藝術方面關于怎么樣促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并且成為整個活動的中心。因此,教師在平日里的教學活動當中更應該注重引發及促進學生知識的構建,每一個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作為主體,指明教師要更新陳舊的教育觀念,也就是說,教師應該轉變在教學中 的角色。讓學生不僅僅把老師當做知識的傳授者,更要使學生感受到老師是自己成功路上的 促進者、指導者和幫助者。教學活動,是人的一種特殊活動,它實質上是教師組織引導學生 主動作用于教學內容的過程及其方式。④這要求教師的教學藝術在于如何促使學生成為學習 過程的主人,成為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引發和促進學生的 知識建構活動,教師的每個教學活動都要以學生為主,也就是說,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的過 程中, 要考慮到學生的感受。 在閱讀教學過程中, 要打破舊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 關注學生、 尊重學生、 感受學生, 激活學生心中求知火種, 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讓學生有自主學習的時間和自由的思維空間,鼓勵他們投身課堂,積極思考。
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傳統的教育觀念及正確的做法是老師講的多那么學生自然就學的多。實際上,我們在有效提高英語閱讀的根源都會在于學生學生英語閱讀興趣的挖掘。因此,站在方法巧妙性及靈活性以及有效性來講,為的就是能夠達到教學相長、事半功倍的效果,進一步脫離“教書匠”這樣一個傳統的思維方式和做法。比如開展“我身邊的英語”話題演講比賽,教學生搜集各種歐美的古典神話知識等等;以及搜集古今中外名人的閱讀看法及成功的故事等等,而從這些廣義的角度我們采用無課堂教學的方式來使得教師和學生能夠真正認識到英語閱讀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從而能夠多放為的挖掘學生得以主動的閱讀的動機。
因而,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在高中學習階段占據的比例相當大。而高中英語新課標在新的一輪的改革之后,又對英語閱讀教學以及學生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在目前看來,這其中仍舊存在許多問題。與此同時,傳統的英語閱讀方法在今天這樣一個科技發達的時代展現出了許多值得我們熱切關注的問題。那么,面對這一系列問題,我們必須持正確的態度來想方設法去改變這個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