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國祺中學 福建廈門 361100)
影視片有著極強的視覺沖擊力,利用特定的歷史場景和細節能讓學生有較深刻的印象。歷史在教材的編寫上是無法滿足學生的這種細節需要的,語言描述是達不到影視效果的。在上必修Ⅰ專題二《偉大的抗日戰爭》時,我利用《大刀向鬼子頭上砍去》和在《太行山上》以及《南京大屠殺》等影視片斷,誘導學生認識抗日戰爭中中國軍民的抗爭和日本軍國主義的殘暴。
講到必修Ⅲ專題八著名的音樂家貝多芬時,如果只給學生們說他是一個如何偉大的人物,他的作品如何動人心魄,學生是很難感受的。如果教師放一兩首貝多芬的作品,如《第五〈命運〉交響曲》等曲目(事實上,這些作品是很好找到的),誘使學生在身臨其境的感受中升華所學的知識,超越時空的阻隔,加深對教材內涵的理解。這樣做,不僅能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發展其思維能力。
教學實踐表明:刺激強度大、形象有趣的插圖,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積極思維,起到強化記憶的作用,進而達到深化主題、畫龍點睛的功效。如講必修Ⅰ專題一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時,如果用大段文字來說明,不僅費時費力,學生也不易掌握和消化。而如果用插圖,問題就容易解決了。一幅是《西周宗法制示意圖》,用一棵主干——支干——樹枝衍生的大樹,就可形象地表明了宗法制度的形成和嫡長子繼承的特點。一幅是《西周分封制和等級制度示意圖》,用金字塔的人像逐級向下縮小,人數逐級向下增多的陣形,表示分封制和等級制的概念,言簡意賅,從而使抽象、空洞的兩個概念在教師的引導下形象化了。通過這樣的引導,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突破了難點。
教師在應用這一教學思想時必須要講究一些具體的做法。
1.有的放矢的進行提問,通過提問,讓學生來表達自己的見解。對于學生的回答,答對的,應給予肯定;答錯了,千萬不能指責,而應該鼓勵學生再思考,再重新組織思路,同時可以適當加以誘導。如講歷史必修Ⅲ專題六啟蒙運動一課時,在學生看來只要掌握啟蒙思想家的思想主張就萬事大吉了。但是當提及啟蒙運動起到什么作用時,學生要么回答不出來,要么答得不好或回答錯了。在教學中針對類似情況,教師應做出相應的引導,通過層層誘思、設計問題來達到目的。這樣做能使學生增強信心,使學生更加有勇氣去面對更多的困難。談到這里我個人覺得,教師們應特別注意的是“指責”方面。大家可以想想,學生站起來回答問題,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氣,雖說答得不好,但因此“指責”,也許會讓學生再也沒有新的勇氣去發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更別說有學習歷史的興趣了。所以應該適時抓住學生的優點激勵學生,也可以抓住暫時的錯誤,甚至是失敗,激勵學生再奮起。
2.鼓勵學生發表見解,讓其有表達想法的機會。西方教育家卡爾·羅密斯有一段名言發人深思:“凡是別人教給的東西,相對都是無用的,對自己的行為極少或者沒有影響;能夠影響一個人行為的知識,都是自己發現并代替已有的知識。”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啟發學生根據形勢的發展,探究歷史發展的規律,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并發表見解。教師不僅要答疑解難,而且要引導、鼓勵學生充分展開想象的翅膀,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讓學生認真思考后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新看法。這一環節既可以使學生親自提煉知識,注重知識的合理應用,試圖讓回答全面化,又可以增強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和表達能力。比方說,二戰后期的日本,在美國投兩枚原子彈后不久就無條件投降,表面現象來看,日本因美國投兩枚原子彈才投降的,但實際并不是這樣的,為此誘導學生思考“是否主要是原子彈的投擲導致日本投降?”,讓他們展開討論及發表自己的見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如果由學生自行討論,就會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為此我引導學生根據當時歷史背景來談談自己的想法。經過學生的思考和討論,不但加深了學生對事件的印象,而且培養了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
3.在講解重要難懂的歷史概念時,運用誘思教學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概念。在教學中,歷史概念應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對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加以整理、加工、歸結,自覺的把握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的實質而形成的概念。教師可以分別采取以下步驟:先給學生提供具體且明晰的歷史現象和歷史事實,使學生形成整體認識,知道這是怎么一回事;在此基礎上,誘導學生積極開始思維活動,揭示出各個方面的本質特征及屬性;最后,使用準確、完整、簡潔、嚴密的語言下定義,形成完整的歷史概念。例如講必修Ⅲ專題四工農武裝割據這一概念時,老師可引導學生從書本中逐條分析講述:中國共產黨是如何把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緊密結合,找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新民民主主義革命道路,即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通過誘導,使學生能更好把握工農武裝割據這一歷史概念。
4.一些簡單的事件描述和演示不妨引導學生參與和體會,這有助于學生了解自己對知識點掌握的好與壞。在歷史教學中有很多學生很感興趣的歷史事件,這些都可以誘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把它給描述出來。這樣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就會更加深刻。
5.歷史學科中,默讀和快速閱讀課文文本或材料,這是學生獲取信息和自主學習的一個主要途徑。教師要加以誘導,培養學生正確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因為這是學生自學能力的核心,并將受益終生。
6.教師可以找出許多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歷史人物的名言名段名詩,引導學生動情朗讀,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許多著名歷史人物的偉大之處,對學生進行意志品德的教育。
總之,誘思教學這種教學理論就其教學效果來說,應該被認定為是相當理想的。在歷史課中應用這一教學理論,能夠激發學生認識的沖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使課堂煥發活力,使師生在課堂教學中協作和諧、圓滿, 學生的學習成績也得到大面積的提高。我想,誘思教學這種教法值得我們大膽的去推敲和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