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哈爾濱市江沿小學校 黑龍江哈爾濱 150010)
《數學課程標準》[1]明確提出“能從現實生活中發現間題”、“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為此我們圍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通過改革與嘗試,提出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與教材內容的實際需要,在生活化的間題情境中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索,從而探求新知、掌握規律,最后又運用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間題。
所謂“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積極創造條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數學,將教材中的知識還原為學生生活實際中具有一定現實意義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學到的數學思想方法、知識技能去分析、解釋并解決一些簡單的現實問題。根據馮瑋[2]等研究的操作模式實踐的基本原則:(1)注重激趣性。數學知識的學習堅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創設一種生動的教學情境,少十將數學知識運用到生活實際中,起到激發興趣的作用。(2)堅持生活化。將教材中的知識點融于學生的生活情境,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在發現數學的生活意義的同時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的生活世界,真正將課堂教學生活化。(3)滲透合作性。結合學生熟知的生活情境,協作探究數學知識和規律。在掌握知識的同時,在數學實踐活動中以多種形式合作解決生活中的實際間題,體現教學的合作性。(4)凸現實用性。實踐的過程中,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從生活中捕捉數學間題,主動地運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現象、解決實際間題,將數學知識運用于生活。
創設情境是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第一教學理念。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絕大多數可以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教學時要善于創設生活情境把教材的內容激活,使學生置身于生活的氛圍中,從而達到智力、心理、情感和意志[3]等各方面相結合來參與學習。例如,一位教師執教“復式統計表”這節課時,選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麥當勞”廣告創設情境。
師:這是麥當勞的廣告,大家喜歡吃麥當勞嗎?
師:西式快餐中除了麥當勞以外,還有一個品牌叫?
生:肯德基。
師:這兩個品牌你喜歡哪個多一些呢?
師:要想知道我們班喜歡麥當勞的人數多還是喜歡肯德基的人數多,怎么辦?
生:統計。
師:用什么方法統計呢?那現在就來統計一下,老師清一位同學幫助統計。(學生先說說方法,然后指揮學生進行統計)
說明:為了數據合理性,全班同學都參與統計,每個同學只選擇其中的一種。
這一過程,是從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素材中引出數學間題,不僅誘發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還使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提高了教學實效。
相對于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而言,許多小學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學生在頭腦中不能很好地建立表象,更不能真正理解知識的內涵和概念的本質屬性。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例,通過觀察、比較、描述等方式幫助學生感悟、領會所學知識的內涵。例如,在教學“面積和面積單位”這節課時,為了讓學生初步建立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面積概念,可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的大小約為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通過觀察、比較、判斷,學生基本知道了一個小學生大拇指的指甲面約為1平方厘米、一個小學生的手掌面的大小約為1平方分米、一個家庭中所使用的冰箱正面的大小約為1平方米。這樣使學生對這三種面積單位有了深刻的認識。由于學生對這三種物體比較熟悉,容易辨別,對所學的概念就掌握得牢固。
學習數學知識是為了更好地去服務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在教學中,要注意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真正讓學生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這樣的一個過程可以讓學生真正從身邊找到數學問題,聯系生活實際深刻地感受平均數的意義,體驗了數學知識有用的成就感。課堂上一般都是學生被教師評價,對于學生評價教師這種形式學生感到新奇、難得,因此特別珍惜這次為教師當評委的機會,注意力高度集中,也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
利用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一條重要的途徑。數學教學除了系統的數學知識的教學外,還應密切聯系生活實際,開展有效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到數學知識的原型,運用數學思維去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現象,去理解現實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實際間題,諸如讓學生寫數學日記,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和體驗生活,激發學生用數學眼光看社會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數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及收集、整理、構思、排版、繪畫等各方面的能力,最終達到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現實生活,培養學生學會從生活中提出數學間題,然后再把這些間題移植進課堂,讓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從而促進學生良好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以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生活能力與心理素質的協同發展,從而培養出一批真正適應未來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