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學院 廣東惠州 516000)
師德即字面含義教師的道德,著重于所從事職業的道德觀即教師職業道德。它不僅是教師日常生活要遵循的準則,更是在教學工作、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所遵循的行為與思想品德準則。它在一定程度上指引老師應該以什么樣的觀念、態度、做派等去教育學生與同事和睦相處,但這條道德準繩卻是一條無形的規約,雖不及法律的權威性,但卻從較高的思想層面約束教師的行為、舉止以及思想動態,引導著教師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兢兢業業、盡職盡責。
鄧小平同志在1980年,就提出我們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戰略,這兩手一個是物質文明建設、一個是精神文明建設,而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則是思想道德的建設。而加強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辦學質量,必須要有高尚的教師道德素養,尤其是一大批的青年教師。青年教師“初生牛犢不怕虎”,雖具有較高的學歷與新穎的知識構架,但卻經驗不足,年強氣盛,思想德道極易缺失。所以,加強青年教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有利于為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培養高知識、高素質、高節操的四有大學生。[1]
習近平同志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加強師德建設。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辦好教育的基礎與前提,抓好師德是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青年教師是新時代下培育出的人才,具有扎實、全面的文化理論基礎,具有較強的創新、開拓能力,充滿熱情、有干勁,對于學生的教育、引導上經常給予科學、客觀的指導。在教學方法上,青年教師具備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技法,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思路,將傳統的授課式課堂與新穎的實踐經驗操作課堂相結合,讓同學們理論結合實際,輕松直觀地掌握所學知識。[2]
除此之外,當下的青年教師是在新的教育體系中成長起來的,通常在學校期間,就開始接觸學生工作,甚至是心理教育課程訓練等。他們有著較強的理解、接受能力,與學生的年齡差距小,沒有很大的代溝,極易同學形成平等的師生關系。如我們身邊的青年教師,課下通常與學生以朋友的身份相處。因此,在后期的教學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準確抓住學生的思想變化,給予最快、最合理有效的解決方法。[3]
青年教師往往缺乏威信,自身的政治素養也不高,沒有明確的政治信仰,在教學及政治教育過程中面對學生不正確的思想動態,不能及時發現并給予指導,對一些惡略的行徑更是沒有足夠的威嚴,不能正確、理直氣壯地批評,無法樹立起老師該有的威信。
有些青年教師,出于社會的壓力、經濟的貧乏以及職稱、官運的誘惑等,一味地搞課題,忽略教學,甚至是重復利用教案,錯誤地將搞課題、寫論文等與教學活動割裂,完全扭曲了科研的含義。還有的青年老師則只注重教學,對于學生的生活、思想等課外活動毫不關注,無法正確認識到教師的職業道德。所謂“傳道、授業、解惑也”,傳道首先就是教育學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以積極有效的方法去學習,總體是在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只有具備好的德行,方可學習好老師傳授的知識。
更嚴重的是,個別青年老師因社會造成的不公平等待遇,促使自己的思想政治觀念扭曲,甚至是在課堂上向學生灌輸一些消極的、遠離政治的理念,這些看似不屑的只言片語實則會對學生形成一種消極、悲觀的人生態度,若未及時指正則會演變成反黨的潛在誘因,不利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一個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如果沒有良好的師德,就難以通過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陶冶和教育。
新時代的青年教師往往具有前衛的教育模式,但卻缺乏實踐經驗,容易我行我素,甚至是對老的教育模式全盤推翻。這樣的教育觀念,雖有一定的創新之處,但對于學生長期的教學工作會帶來重大隱患。所以,在對青年教師的教育觀建設上,學校要制定嚴格的標準。例如,學校要規定青年教師每周或每月,向老教師聽課學習的次數,以老帶新相互學習,提高整個學校教師隊伍的教育觀;定期舉辦新老教師經驗交流會,說課比賽等,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激勵老師進步等。最主要的,是青年教師要有自我學習的認識,多讀書、多與學生交流、主動請教比自己閱歷豐富的老教師,將自己平時的觀察、積累與學校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更好地運用到自己的教學中。[4]
一個人要擁有正確的人生價值觀,他的生活、工作、學習才是有軌可循的。同樣,青年教師在正確的價值觀的指導下,才能以身作則,以最佳的精神面貌去影響帶動學生。往往青年教師會受經濟社會的種種壓力,產生一系列扭曲的價值觀,在課堂上消極、懈怠,以為追求自己的金錢、名利,甚至灌輸學生消極的、享樂的人生觀,對于學生的成長百害無一利。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作為老師,更應該以身為鑒,做好學生的榜樣。這就要求,青年教師要時刻樹立積極樂觀的人生價值觀,經常學習黨的政策、綱領,對于國家制定的各項教育方針熟讀熟記,始終把學生作為教學主體,放在教育事業的首位。積極運用自己熟練的專業技能、正確的思想觀幫助學生成長成才。
在青年教師的師德建設中,除了學校的規范,老師的自我學習、認識之外,還要學生的積極配合與監督、評測,只要在各方力量的共同努力下,定會為學校的健康、有序發展帶來動力。學校要定期開放網絡評估系統,讓在校學生及家長,甚至是各系老師之間,相互評價。拋開以往的年終評價模式,改為按月或按季評價,學生日常也可給予老師平時評價,年底時,除去最高最低分,把各項成績相加取平均數。對于各個方面表現好,并無過失的老師給予一定的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