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這塊教學園地里,各種教學方法可謂百花齊放,爭奇斗艷,而啟發式教學則是一朵永不凋謝、充滿魅力的奇葩。啟發式教學方法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早在春秋時期,孔子就曾指出,“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深刻地闡明了學習與思考的辯證關系。他還進一步指出: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學習離不開啟發誘導,關鍵要使學生“舉一反三”。我國現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又將孔子的“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進一步總結為“不得不悱”。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在教學實施建議中指出: “努力改進課堂教學,整體考慮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綜合,提倡啟發式、討論式教學。”課堂教學是我國現階段小學教育的主要組織方式,如何在小學語文課堂上讓啟發式教學這一古老的教學方法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課堂演繹精彩呢?筆者認為,必須與時俱進,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創造性地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以提升教學實效:
1.巧設疑問,促使學生積極思考。陶行知先生說: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提出新穎、有趣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學生興致盎然地去思考、探索,從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比如,在教學《晏子使楚》時,筆者首先引導學生抓中心句,理清脈絡,并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①速讀課文,找出晏子出使結果的那句話(從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提問: “尊重”是什么意思?“不尊重”呢? “不敢不尊重”和“不尊重”意思一樣嗎?②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在這之前,楚王侮辱了晏子)③為何變侮辱為尊重?(板書:?)故事的經過是什么?這樣,在教師的牽引和巧妙點撥下,學生會快速瀏覽課文,接著,教師將這三個問題做成填空題要求學生再次作答,這既是對兒童想象能力的啟發,也是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啟發,就這樣,學生就把長長的一篇課文給讀短了。由此,不但理清了文章的脈絡,而且牢牢地把握了文本的重點,進入“故事的經過”學習環節,使學生能更加系統、透徹地理解課文內容,從而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有效啟迪學生的思維。
2.開展討論,引導學生質疑解惑。討論教學法是啟迪思維,活躍氣氛,促使學生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極好途徑。《論語·顏淵》中記載:樊遲從游于舞雩之下,曰: “敢問崇德、修慝,辨惑。”子曰:“善哉問!先事后得,非崇德與?攻其惡,無攻人之惡,非修慝與?一朝之忿,忘其身,以及其親,非惑與?”在樊遲與孔子的一問一答中,體現了討論式的教育方法。陶行知先生也教導我們: “集體探討之目的,在以集體之努力,追求真理……”可見,在課堂教學中討論啟發是不可忽視的。比如,在教學《魚游到了紙上》這篇課文時,為了幫助學生通過品詞析句來體會殘疾青年的高超畫技,開課伊始,筆者故意將課題“魚游到了紙上”誤寫成“魚畫到了紙上”,學生立刻嘩然一片,大聲嚷嚷: “老師寫錯了!”筆者故作愕然狀: “不對吧,魚怎么會游到紙上呢?”由此,持不同觀點的學生展開爭論,有的學生說: “有道理,魚只能在水里游,怎么會游到紙上呢?”有學生說: “可書上明明是 ‘魚游到了紙上’呀!”看著“火候”已到,筆者便引導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最終得出結論:殘疾青年將魚畫得太逼真了,栩栩如生,給人的感覺就像是魚真的游到了紙上一樣。實踐證明,通過討論啟發,學生不但對課文內容加深了理解,學習到殘疾青年做事勤奮、精神專注的品質,而且也提高了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這樣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3.利用課件,啟發學生表現自己。教育技術的現代化為激發學生興趣、拓寬學生思路提供了更為便利的條件,特別是集聲音、文字、圖形和動態圖像于一體,并能與人作動態交流的多媒體輔助教學更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急于表現自己。如教學《赤壁之戰》時,筆者緊緊抓住學生的興趣點,進行啟發誘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在分析諸葛亮、周瑜、魯肅等人物形象時,播放了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的剪輯片斷,筆者啟發學生要從聽對話、觀表情、察神態入手來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學生先獨立思考后分組討論,擬好小組發言提綱,然后班級交流。當學生對人物有不同理解時,筆者只以普通發言者的身份參加討論,與學生一起切磋,并想方設法誘導、啟發學生,使他們在“百家爭鳴”中鍛煉自己的分析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4.引進游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行知先生說: “治學以興趣為主。興趣愈多,則從事彌力;從事彌力,則成效愈著。”筆者在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時,就采用了游戲法進行啟發,指定一名學生扮演小蝌蚪,另外找幾名學生分別扮演鯉魚、烏龜和青蛙媽媽,在配樂朗讀中,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完畢,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最后明確:第一次找,是年紀小,不懂事,盲目地找;第二次找,是身體長,已懂事,自覺地找;第三次找,是長成蛙,見識多,準確地找。整節課,學生都在課堂上有說有唱,歡跳拍手,異常活躍,他們在筆者的引導下快樂地學習,盡情地享受。
5.通過實驗,幫助學生明白道理。實驗啟發是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能更好地感知課文內容,明白其中蘊涵的科學道理。比如,在教學《烏鴉喝水》一課時,筆者就適時地采用實驗法啟發學生,先將一個透明的細頸花瓶裝上一點水,讓自制的烏鴉教具的嘴卡在瓶頸處,使之夠不著水,然后再請一名學生上講臺來,往瓶中放進一些鵝卵石,隨著石頭的增加,水面會逐漸升高,最后,“烏鴉”終于喝到了水。在學生演示過程中,筆者不斷地啟發“你們有什么發現?”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操作邊解說。通過實驗啟發,學生對這個過程了解得一清二楚,既能準確理解課文內容,又能從中掌握一些科學道理,提高了思維的條理性、準確性。
6.續寫結尾,發散學生思維。《凡卡》一文是在凡卡熟睡并做著甜蜜的夢時結束了,這正是作家契科夫的高明之處,可謂匠心獨運。凡卡睡醒以后會發生什么事情呢?文中最后的“……”是什么意思呢?它給我們留下的想象空間太多了。于是,筆者提出:凡卡后來的命運會是怎樣的呢?你們不關心嗎?他是得償所愿,回到了鄉下呢,還是繼續過著悲慘的學徒生活?課文沒有告訴我們,老師想請大家給故事加個結尾。幾分鐘后,有學生說: “凡卡的信爺爺收不到,因為他的地址寫得不具體,所以他還得繼續過著悲慘的學徒生活。”有學生立刻回道: “如果是這樣,凡卡一定長不大,肯定會死,因為那樣的學徒生活對于一個孩子來說,太殘忍,沒有人能夠挨得過去。”有學生立即反駁說: “這種結尾是皆大歡喜的,但不合邏輯,大家想一想,凡卡無父無母,爺爺是他唯一的親人,他也是爺爺唯一的親人,如果凡卡在鄉下能生活的話,爺爺會舍得把他送去當學徒嗎?這說明當時沙皇時代的社會非常黑暗,窮人的命運很悲慘,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還有學生這樣回答: “我認為,只要黑暗的社會制度不改變,窮人是不能徹底擺脫困境的,所以我認為凡卡會悄悄地逃走,毅然地走上反抗沙皇罪惡統治的革命道路,積極地投身于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中去,他們要解放所有的窮人。”就這樣,筆者先引出問題,然后在學生各抒己見時加以引導,從而使學生全面地了解課文的內容和中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獨立創新的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在生動活潑的語文課堂上,教師應與時俱進,堅持因材施教,運用不同的方式啟發學生深思善問,培養質疑問難、思考探索的能力,這樣才能真正將這一教學實踐活動落到實處,學生才能有一番覺悟、長進,我們的課堂才能演繹精彩而不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