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論語言學習時,我們經常會提到四個語言技巧,即聽、說、讀、寫,其中,聽和說屬于口語技能,而讀和寫屬于書面技能。我們可以進一步將聽和讀歸為接受性技能,因為其重點在于從外界接受信息;另一方面,我們把說和寫作為輸出技能,因其側重于輸出信息。然而在這四個技能之中,說、讀和寫都是建立在聽的基礎之上的:You need to hear a word before you can say it.You need to say a word before you can read it.You need to read a word before you can write it。首先,聽和說經常被聯系在一起,作為同屬于口語技能的兩個方面,它們的關系很明顯:通過聽,學生在開口說時能夠復制他們所聽到的聲音,從而學會詞匯發音;其次,有一些特定的聽力技能能夠為讀的指示作一些鋪墊,如通過鍛煉聽力,學生能夠將聽到的聲音和對應的音節配對進而解碼單詞,如/b/和/p/的區分會幫助學生區分單詞bed和pad;再次,加強對整體對話或文章的聽力理解訓練會幫助學生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小學作為學生英語的啟蒙階段,了解學生的聽力基礎顯得尤為重要,而每個階段學習者的特性都有所不同,對此,教師首先要了解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是什么,從而做到有的放矢。ACTFL是全美外語教學學會的簡稱,它是一個囊括美國外語教學教師的專業組織,它對學生在初級、中級、高級三個學習階段語言熟練程度的定義做了大量研究和測試。其中,它對于初級階段聽力者的定義為:在清晰的語境下如對個人信息,能夠聽到一些個別單詞和短句;能理解高頻率出現的詞匯和常用語句,如問候語How are you?道歉I’m sorry,以及問句Where are you from?為接受信息在聽力過程中可能會需要長時間的暫停;為了整體理解需要重復聽力內容、重新措辭或者是放慢語速。針對以上提到的關于初學者的特點,筆者提供了一些教學方法來幫助教師提高課堂聽力訓練的效率。
在訓練口語技能時,教師都會意識到口語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會頻繁地糾正學生在發音、語法、重音、語調等不同方面出現的錯誤。同樣地,在書寫訓練方面,教師會注意并且糾正學生所展現的各式各樣的錯誤。但對于聽和讀這樣的接受性技能,教師會傾向于只問一些概括的綜合性問題,如同說和寫這樣的輸出性技能可以進行細化分類,聽和讀同樣也可以。因此,在學生聽完聽力材料之后,教師若只提問:Did you understand that?肯定是不行的,就算加上后續的一系列傳統的理解問題也是不夠的。對此,筆者建議,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將聽力的小技能目標分解為以下五種:①能聽懂整個短文或對話的大概意思;②能得知具體的細節;③能就聽之前所得到的信息和聽力材料中的信息進行對比、核實;④能了解說話者的意圖:why did he/she say something?⑤能理解說話者的態度:how he/she felt?如果教師將全面性的聽力理解和以上幾個小技能目標結合起來,學生的聽力就會顯著提高。
在實際生活中使用外語時,學生會得到很多線索幫助他們預測對方將會說什么內容,如語境、對話中已談論到的內容,以及關于對話參與者的背景知識,等等。因此,在課堂上,如果教師直接讓學生做聽力練習,而不引導他們做好充分的聽力準備,讓他們預測所聽的內容,就很難完成學習目標。對此,在開始進行聽力訓練時,教師和學生都要做好相應的準備。
1.教師對于聽力訓練的準備工作內容是隨著班級、材料的難易程度及學生的語言程度而變化的。但是,不管怎么變化,它都必須包含兩個元素:第一,一個整體的關于其主題的介紹,學生必須告知“這是關于什么內容”;第二,對于聽力中會出現的語言結構要提前對學生進行引導。最有效的方式是在聽力訓練之前向學生提兩到三個問題,而這幾個問題的提問順序要與它們在聽力材料中相關內容出現的順序保持一致,這樣,文章脈絡對于學生就變得清晰起來。另外,在聽前準備過程中做一些詞匯練習對學生也會有所幫助。例如,讓學生回憶起和一個特定話題相關的詞匯或者甚至是提供在聽力材料中出現詞匯及修辭技巧的例子。聽力材料不應該是以難倒學生為目的而存在的,如果將學生對聽力話題的興趣和語言期待提前激發起來,學生的聽力成果會更有效,其聽力技能也會得到更進一步提高。
2.學生應及時查看教材中聽力活動的相關內容。比如圖片,學生就可以邊看邊想這里面有多少事物會用英語描述;又如問題或其他書寫信息,學生就可以通過閱讀猜想可能的答案。這個過程可能花費不到兩三分鐘的時間,但是它可以讓學生啟動自己的思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聽力活動中去。研究表明,如果學習者在任務開始之前花時間去預演,考慮和計劃他們要做什么,那么,他們通常會更容易完成任務。再者,聽和說這兩個部分在英語教學中是不可分割的,在一節成功的英語課堂中,教師會盡可能使聽、說、讀、寫這四項技能得到全面發展,如果在后續的教學活動中還有口語訓練,這點額外的閱讀準備時間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表達出更豐富的語言結構,還能增強他們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和流暢性。
大多數教師會認識到與人面對面用外語交流同在電話上用同樣的語言交流是有所不同的,人們往往認為后者會更加困難,其原因在于:所用的機器會多多少少改變音質;你看不到對方的面部表情,也不能觀察其嘴唇動作;最重要的是,你不能即時打斷對方的說話進程,要求重說或闡明。
因此,無論錄音材料的音質有多好,聽錄制的音頻依舊會面對這樣的問題。很多學生,甚至包括能夠與他人有效進行面對面交談的學生,都會發覺聽長段落的錄音有些吃力,這種現象就很明確地提醒教師,一是要做好聽前準備工作,二是要把握好聽力時長。兩到三分鐘的不間斷聽是能夠讓小學生在聽的同時也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極限,而對于低段的學生來說,兒童每次的專注力時長只能維持20秒,所以過長時間的聽力練習不僅是浪費時間,還會產生反作用。因此,筆者認為,面對過長的音頻,教師可以先讓學生整體聽一遍,再通過分段聽的方式讓學生整理思維,最終完成任務。
當學習母語的時候,我們是從聽開始的,學習一門外語也是同樣的道理,聽始終是其他三個技能的基礎。在具體的教學中,有些教師怕麻煩就直接拿出手中的聽力文本讀給學生聽,并認為這樣既方便又快捷還可以自己調整語速。但是學生的口語發音基本上是通過模仿而習得的,因此,如若在入門階段就只適應了任課教師一個人的口音,那么,他們在后期的實際運用中又需重新花大力氣去理解其他人的語音,而且這樣勢必會對他們的口語產生一定的影響,實在是得不償失。
實踐證明,在學習的早期階段讓孩子們接觸原聲英語是有益處的。例如,在join in小學英語六年級上冊unit 2 big cities的教學中,有一個環節是學生通過聽Emma一家問路的對話,在地圖上找出正確的路線圖。這段聽力材料語速快,表達傾向于口語化,英式口音重,而且錄制時有馬路上的聲音作為背景,使得它更貼近于實際生活。在教學這一部分內容時,筆者并沒有因為材料難而舍棄錄音,而是首先讓學生復習五年級下冊學過的問路方面的問句和短語,如,turn left,turn right,take the first left,go straight ahead等,然后在聽之前,告訴學生本次聽力的重點在于指明路線的短語,而不是所有的對話內容,最后,在重復聽三遍之后,有將近一半的學生順利地完成路線圖。此次教學成果讓筆者認識到,不要因為聽力材料接近本土口語水平有難度而放棄,相反,還應利用這樣的好機會促使學生提高英語應用能力。
學習渠道一般分為聽覺、觸覺和視覺三種,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三種渠道有所得,但是每個人的側重又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以聽覺為主的學習者當學習內容以聽的方式,如大聲讀故事給他展現時,他會更好地吸收所學內容;視覺學習者則更容易接受圖片或影像;而觸覺學習者則通過實物碰觸加深信息的記憶。每個班級的學生大多為三到四十人,其中肯定囊括了采用這三種學習渠道的學生,為了使所有的學習者都能完成對新語言的理解,我們應該盡可能地全部利用這三種渠道展現新的信息。因此,在設計任務的多樣性方面,我們平時可以從這三個方面著手。
聽力材料要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展示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在于人的大腦需要多樣化的信息。當一個新的刺激開始時,我們的感官接收器會產生反應,但是如果這個新的刺激在方式上沒有什么改變的話,我們的感官接收器會停止在被觸發的起始階段,逐漸適應于這種單一的刺激。但是刺激的方式一旦有所改變就會讓接收器也會有所反應,這就是為什么當人用單調的聲線說話時,人們很難去認真傾聽。
所以,在給學生播放聽力材料時,可以不單單是讓學生用耳朵聽,還可以同時展現圖片,出示實物,讓孩子觸摸實物等,由此打開學生的多種學習渠道,提高效率。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聽的目的只有一個:理解一個信息,而在語言學習過程中,我們是為了學習這個信息。然而聽力不像其他語言技能,如口語通過學生開口說,寫通過學生的書面作業,教師比較容易觀察學生的學習進度。聽力練習的流程經常是教師播放一段聽力,學生學習完成練習,檢查答案即可。在這樣的練習活動中,教師若僅憑借學生低頭聽錄音,就很難判斷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其中的知識點。
因此,教師應該設計一些聽音應答的活動幫助學生加快語言學習進程,例如,引導學生注意聽某個特定的語法結構,如人稱代詞、現在進行時、of的表達方式等,或者是關于某一個特定主題的詞匯。除此之外,在聽對話時,還可以設計一些更具有想象力的應答活動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如:想象談話者的樣貌;他們所在的地點;組織一個他們想問其中一個談話者的問題;標明他們同談話者一致或不一致的觀點;想象該對話的后續內容等。
有一句名言叫作 “成功孕育成功”(success breeds success)。為了幫助學生在聽力方面有所成就,我們需要給予他們語言學習成功的體驗。筆者提出以下三點建議:①在語言課堂上提供多種多樣的成功機會;②根據學生的能力調整任務的難度并用易操作的任務抵消要求高的任務;③語言測試設計時要注重于學習者能做什么而不是他們不能做什么。
所有語言學習者都是通過好的聆聽來學習說話,而好的聆聽則意味著聽者要積極參與到這個語言活動中來。作為老師,我們的任務是設計一些方法技巧幫助學生更加主動地參與進去,并能有機會更好地監控整個學習活動。希望老師們在教學設計時,以提高學生的主動參與度為切入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升聽力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