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淑玉 程麗云
1.弱化了教師主體在傳統課堂上的話語權。教師是承擔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教育主體,而學生是實現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客體。早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中,由于信息獲取的單一、封閉,加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存在理想信念、思想覺悟、知識背景等方面巨大的差異,所以教育主體將先進的革命理念、黨的方針、政策灌輸到受教育者的頭腦中,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界限分明。隨著時代的變遷、網絡的普及,信息來源變得多樣性、即時性、開放性,弱化了教育者話語的權威性、主體性,教師用以往的“一言堂”手段實現其教育的功能逐漸弱化,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界限開始變得模糊,網絡的出現打破了“我說,你聽”權威式的話語權,教師在傳統課堂上權威性的話語權受到了嚴峻的考驗。
2.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單一性與受教育者之間思想復雜性的矛盾。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偏向社會價值。因此,教育者需從國家的角度、社會的層面以灌輸的方式實現其整體的、社會的價值目標,要求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應然目標之“高線”。但是,現實中的受教育者往往更多地關注自己的情感體悟、切身利益能否實現等瑣碎問題,而網絡恰恰能為其提供這樣的關注點,網絡上多元的、開放的個人價值觀與傳統的、單一的社會價值觀矛盾日益沖突。
3.教學場域的教育功能與網絡場域價值認知的矛盾。“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這門課程是通過對學生開展中國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國情、國史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近代以來在抵御外辱、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富裕的歷史進程中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中國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是人民的選擇。但是,在網絡背景條件下,教師所講的內容或歷史知識早已被受教育者所熟知,知識中隱含著的價值認知,被網絡的開放性和多元性折射成多種價值認知和多元思潮,并被不同的受教育者所接受。因而“高、大、上”說教已經被網絡屏蔽了,思想政治課的價值功能被弱化,網絡場域中的價值認知無時無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教育者,這樣的價值認知與教學場域中灌輸的價值認知有交集,更有距離。
1.主導性與主體性對接。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以社會的發展,還以個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社會目標要通過個體目標的實現才能夠實現,社會目標隨之也為個體目標的實現提供了社會保障。但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個人目標的實現是依附在國家、社會的層面上,體現的是“集體性、一致性”,忽視了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
自由開放的網絡世界中,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受教育的主體,自由隨性、根據喜好選擇信息來源,但是缺乏主流方向的正確引導。所以,教師要改變傳統的思維慣性,在意識形態的傳播地位起主體性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起主導作用,并以受教育者為主體,實現受教育者在主流意識形態下全面而自由的發展。
2.主流話語與網絡話語的對接。“大數據時代,網絡話語表達的跨文化性、認同的非標準性,形式的散結構性、價值取向的多元性、傳播速度的即時性、傳播方式的不確定性等特征”、,使得課堂上以灌輸形式為主的主流話語遭遇嚴峻的挑戰,形成了教師自說自話、學生沉迷于移動互聯網絡世界的尷尬局面,消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大學生在面對學習、生活、就業及個人發展價值訴求問題時,表達出一種自娛、自樂、自嘲、自強的心態,同時也抒發關注民生、國家社會的情懷,對社會的一些問題提出質疑。這表明大學生不僅關注自身的訴求,還關注民生、社會、國家的發展。與社會網絡話語相比,思想政治主流話語具有嚴謹性、距離性、理論性、抽象性和意識形態強等特點,與大學生的理論接受水平、日常生活實踐有一定的距離,僅憑課堂的理論傳授,在大學生中很難引起共鳴。
3.社會價值取向與生活價值取向對接。社會價值取向與個體價值取向的對接主要是基于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偏重社會目標和現實中偏重個體盲目、自由自我選擇的雙重矯正。在網絡信息的背景下,個人價值取向與社會價值取向的現實矛盾是如何契合個體內在需要,從而接受社會導向的價值教育,實現社會價值與個體價值的有效對接。
1.促使教育者在移動互聯視閾下轉變教育身份。移動互聯已經銳不可擋地進入了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在網絡背景的影響和沖擊下,如何趨利避害,為我所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可回避的問題。如何將傳統的知識灌輸的課堂轉變為智慧課堂、情感課堂、實踐課堂,唯有教師的改變:改變教學理念,變革教學方法,改進教學內容;由傳統的、單一的教育主體向以教育者為主導、受教育者為主體的思維方式的轉變;尊重受教育者的平等、個性的差異;由課堂為中心向受教育者為中心的轉變。教育者身份由原來的“一言堂”式的權威話語灌輸者向主導化、民主化、平等化、生活化的疏導者轉化。
在互聯網絡的背景下,網絡中的信息紛繁復雜,教育者應該由信息的收集者向把關人轉化,由知識的傳遞者向真善美的傳播者轉化。
2.嘗試傳統教學與移動互聯網絡的有效對接。傳統的課堂教學具有現實性,在互聯網時代,需要把傳統課堂教學與移動互聯教學進行有效的對接。
利用移動互聯技術,回歸實體教學課堂,突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通過軟智慧課堂技術軟件,對學生身份的識別和確認,避免學生替課、替簽的現象,縮短大班課堂的點名時間。實施大課堂實時互動,課堂交流可以實現文字和語音并行,采用點對面、點對點的提問和搶答。通過APP軟件在課堂上的應用,基本上能顧及每一個學生,及時了解、掌握全體同學的觀點、態度、情感表述,實現精準教學的目標理念。
3.拓展移動互聯網絡平臺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微博、微信具有發布內容自由、簡便、私密性等特點,深受大學生的青睞。它能真實地反映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和心理活動軌跡、情緒的起伏波動,是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窗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可以深入其中,同時可以建立公眾號,在發布信息的同時賦予其教學的功能,將綱要課內容與現實生活、現實熱點納入統一平臺,使理論與現實有效地結合。
(1)微電影。微電影是連接課堂教學與網絡教學的載體之一,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的內容,精心設計微電影主題,組織學生創作、拍攝、制作微電影,在此過程中引導學生理性地思考人生,自覺地擔當責任、肩負使命,最后教師從理論的高度進行升華,使理論學習與實踐相結合,提升教學效果。
(2)虛擬仿真實踐教學。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效性,實踐教學越來越受到諸多高校的重視,但受經費、人員、場地、環境等諸多因素的限制,效果不甚理想。利用現代的網絡技術,模擬虛擬的實踐教學場景,通過多媒體課件、電視專題片、現場教學錄像等手段還原實踐場景,體驗臨場感,增強臨場實踐教學效果。
移動互聯使“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從傳統的“一言堂”變為“個性化的人設”,從“知識共享”向“思想共享”的轉化,如何利用移動客戶端提升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不可回避的話題,也是每位教師的責任。
參考文獻:
[1]王習勝.當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矛盾與發展趨勢[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5,(9):133-138.
[2]崔海英.大學生網絡話語的特點及轉化與引導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15,(11):80-84..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