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姬程斌
對高校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在于對學生大腦思辨能力的培養,新時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離不開創新和實踐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內核均是思辨能力。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的英語學習存在的問題在于無法較好地掌握聽、說能力,即高校學生畢業后無法在工作和社會交往中熟練地用英語與人進行良好的交流,更不用說在英語領域開展創新性和批判性的思辨活動。在經濟、文化全球化趨勢下,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用英語與外方人員進行經濟和文化的交流是工作與生活的需要,而學生多年的英語學習也需要在高校畢業后能運用于實踐中。據此,高校英語教學應積極立足學校的教學現狀,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此基礎上加強英語教學改革,積極探索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教學方法,從而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1.學生對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認知不足。長期以來,中小學英語教學主要以讀、寫、譯這三項基本技能為培養目標,多年的學習習慣使得升入高校的大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也主要將學習精力放在了讀、寫、譯三項基本技能上。而后期的碩士研究生升學考試中,英語考試內容也主要以閱讀、翻譯和寫作為主等,這使得高校大學生對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形成了錯誤的認知。通過一項調查表明,在對地方本科院校大學生對自身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地位認知進行問卷采訪時,50.8%的學生將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定位在了閱讀和寫作上,僅有20%的學生意識到了聽力和口語,以及英語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對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認知的不足使得高校學生將主要的學習精力用在了非綜合應用能力培養上。
2.大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較為傳統。長期以來,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培養目標主要以升學考試為主,學生在這樣的培養目標下即使進入了自由度較大和升學壓力較小的大學,對英語學習的動機或目的仍然較為傳統,即仍然以通過碩士研究生考試或英語等級考試等為主。在一項對地方本科院校的相關調查中,調查結果顯示有80%的大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目的是為了通過研究生考試或英語等級考試。這種以應試為主要學習目標的學習方式,使得大學生忽視了對自身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從而限制了大學生未來職業的長遠發展以及個人綜合素質的提高。
3.高校英語口語課程開設數量較少。據相關調查78%的地方本科院校對非英語專業的大學生并未開設單獨的英語口語課程,高校的英語課程中英語教師主要還是以課本閱讀為主要教學內容,大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學習英語聽力及口語的機會較少,學生與英語教師通過口語交流的機會也較少,加之部分大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本身較差,在非英語口語課上主動鍛煉自身口語的動機不足,在三年或四年的大學生涯中,學生們難以通過系統的口語訓練來提高自身的口語表達能力。高校中英語口語課程開設數量較少,質量不足等問題,是限制高校學生提高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因素之一。
4.聽、說難度較高降低了學習積極性。中小學教學階段英語教師對學生英語能力的培養目標,影響了學生對英語五項基本技能難度的認知結果。據調查,在對地方本科院校學生進行抽樣調查時,65%的學生對英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譯五項基本技能的難度評價結果為聽和說的難度最高,其他三項基本技能其次。在高校對聽、說技能教學水平有限的情況下,學生一方面缺少口語鍛煉的機會,一方面受到往屆學生所傳達的非外資企業不需要英語口語表達水平的信息影響,對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缺乏學習積極性,從而日復一日地忽視了對英語聽力和口語的訓練。
5.高校對英語實踐教學資源投入不足。英語在學科分類中屬于文科學科,部分高校對文科學科和理工學科的資源投入存在一定的差距,即文科學科的教學資源投入較少,部分文科學科僅配備配套的教學設備和教室,而缺乏專業的教學與研究實驗室。英語的實踐教學僅通過教室顯然難以滿足教師對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對英語實踐教學教材的編寫、課程的設置、專業外教的聘請、教學方法的研究等均存在嚴重不足。英語實踐教學資源投入不足是制約高校英語教師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
1.傳播正確思想觀念,轉變學生思想認知。高校學生對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認知的不足,需要高校管理者以及高校英語教師在積極了解學生學習英語動機和學習困難的基礎上,針對學生的錯誤認知向學生傳播正確的思想觀念。高校學生在校學習知識的目的,部分在于畢業后能夠順利進入社會,為社會創造價值;部分在于經過大學期間的學習能夠通過碩士研究生升學考試繼續在學業上進行深造。無論是何種學習目的的學生,高校教師均應該向其傳達學習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性,通過講事實、舉例子,或聘請校外已經參加工作的優秀往屆學生為在校學生“現身說理”,來轉變學生對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認知,從而逐步引導學生從傳統的學習理念上,過渡到重視聽、說兩項基本技能的學習上來。
2.開展各項口語活動,鼓勵學生練習口語。從英語五項基本技能的學習難度上來講,閱讀與翻譯是五項基本技能中最難的兩項技能,高校英語及碩士研究生升學考試英語中所涉及的英語詞匯和專業語法,以及對翻譯中“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均具有較高的要求。而口語表達僅需要對方能夠了解表達者所表述的意思,并通過其他肢體語言的輔助,完成溝通交流即可,口語表達中無需涉及過多的高難詞匯與復雜語法,相比閱讀與翻譯而言更為簡單。因此,學校和教師應積極組織各種口語活動,鼓勵學生開口練習英語,增加課堂上的口語學習時間,讓學生從能開口說,到會開口說逐步過渡、逐步進步,再配以英語角、英語辯論賽、英語配音比賽等方式,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3.編寫英語實踐教材,豐富英語教學形式。學校在以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為主要教學目標的情況下,應該根據教學目標編寫配套的英語教學實踐教材,通過市場調研等方式,了解當前市場上英語人才需求情況和需求標準,根據市場需求研究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當前,市場上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主要以經濟、外貿、專業翻譯等崗位為主,英語實踐教材應該根據這些崗位的實際工作內容,進行教學內容的編寫,并輔以情境教學模式、啟發式教學模式、師生互動教學模式、指導學生收集篩選辯證信息的教學模式等,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4.加大教學資源投入,實施綜合教育評分。在明確英語實踐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后,學校應該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加大英語實踐教學資源的投入,在教學硬件和師資力量方面滿足英語實踐教學的要求,并改革學校的英語教學學分制度,根據英語教學目標,從重視閱讀、翻譯等基本英語技能,轉向重視聽、說等英語基本技能,在英語考試形式上,口語與聽力應該占據更重要的成分,在學分分配上,口語和聽力應該具有一定的學分分量,從而在考試形式和學分上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口語學習,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
5.開設應用英語課程,強化綜合應用能力。學生學習英語的最終目的在于走入社會后能夠將其熟練地運用于工作與生活中,因此對于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最為主要的為聽、說、寫、譯等技能。在現實的崗位中,英語的運用主要為以口語為主的外貿相關工作,以筆譯和口譯為主的翻譯工作,以日常交流為主的外資企業工作等。據此,學校應在對市場崗位需求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針對各崗位需求細化英語專業,在充分引導及尊重學生選擇的基礎上,著重培養學生的英語工作技能。例如,針對翻譯為主開設口譯專業或筆譯專業,學生在該專業中將主要精力用于學習翻譯的各項技能,從而達到畢業后能夠順利勝任企業翻譯工作要求的目的,進而使得各專業學生成為社會所需要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較高的高素質人才。
綜上所述,新時期高校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成為了高校英語教學的新熱點,學生在通過多年的英語學習后,走入社會崗位無法熟練地將英語用于解決工作問題,是高校英語教學應該積極反思的問題。高校及高校教師應該從探索思想觀念英語實踐教學教材、教學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來加強高校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關晨,侯艷賓,李穎.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現狀與需求的對比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09,(9):36-38.
[2]王芳.高校英語課程多樣化教學模式研究[J].現代交際,2017,(15):133.
[3]任艷.大學生英語自主學習與綜合應用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現代交際,2016,(17):12-13.
[4]崔蕓蕓.高校英語課堂教學的改革探索[J].中國培訓,2017,(10):258.
[5]陳冰玲.地方高校學生英語口語能力提升策略研究——基于區域融合的視角[J].教育現代化,2017,(34):249-250,342.
[6]史丁丁.關于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創新與發展[J].校園英語,2017,(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