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洪星
計算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計算教學貫穿于小學階段數學教學的始終,由此可見數學計算的重要性。但教師往往最容易忽視的也是這最基礎的計算,認為計算教學很容易,主要在于學生熟能生巧,因此對計算教法不太重視,在教學中重算法、重練習,輕算理、輕理解,從而導致小學低年級學生的計算正確率不高,有些學生到高年級了仍然會出現計算錯誤。學生因受自身興趣、態度、計算技巧、計算習慣影響,對計算不重視,注意力不集中、抄題馬虎,不注意運算順序、規律,不進行驗算等,導致計算頻繁出錯。那么,如何才能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呢?
小學數學教學對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意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小學數學教學中計算占有很大的比例,不僅是教學的主要內容,也是數學學科測試的重點。計算不僅只在小學數學教材、小學數學測試內容中存在,還在應用題、邏輯題等數學綜合應用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對此,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學生的數學學習效果。另一方面,學生計算能力對其今后發展影響重大。計算能力作為一種基礎、實用性強的能力,對學生學習、生活會產生很大的影響,如果學生計算能力偏低或是沒有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將會對今后的學習產生極為惡劣的影響。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正確認識培養學生計算能力的重要性,重視對學生計算能力的培養。
1.刺激思維活動,培養學生計算的耐心。數學計算是由數字與運算符號組成,兩者都較抽象、枯燥,在計算過程中容易讓學生產生不耐煩的情緒。對此,教師在設計計算能力訓練方式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好奇心、好勝心,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計算教學,對學生的思維活動頻率進行刺激,充分調動學生的計算積極性。[1]例如,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可以以幫助小動物回家的形式,分列出幾種小動物,并在小動物身上標上數字,每個小動物對應一個計算簡式,引導學生通過對簡式結果進行計算來送小動物回家,通過同時將答案、算式呈現在學生面前的這種匹配式教學方法,將學生的探究興趣調動起來,從而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計算練習之中。此外,教師可以對這種匹配式練習進行升級,如多設計些答案或是兩個算式指向同一個結果等,這樣不僅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能力,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計算信心,保障計算教學取得較好的效果。
2.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計算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計算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對學生計算興趣的激發,提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計算能力。將生活實際與數學試題結合起來,將數學問題設置成為生活情景,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計算能力的價值,從而引起學生對數學的親切感,激發出對計算的興趣。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模擬一個購物的情景:1kg的蘋果價格為5元,請問買3kg的蘋果要花掉多少錢?引導學生通過計算來解決問題,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并不僅僅是課堂、書本中的理論知識,還能夠為生活提供服務,從而讓他們重視數學計算,進而認真對待數學。再如,在學習 “多位數相加減”時,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下面這樣一個情景:雷洋洋去文體店購買學習物品,他身上共計45元錢,但是他想買一本12元的漫畫書、一個15元的文具盒、一個5元的日記本,他身上的錢能不能買到這些文具用品?通過將計算練習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增強計算練習的生活氣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計算,并認識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存在,進而引導學生努力學好數學。
3.運用簡便方法,提升計算速度與準確率。計算中簡便方法的運用有助于學生計算速度、計算準確率的提升,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掌握一些簡便運算的方法。如,將 “39+72+61”算式放入到植樹的應用題中:5月12日,(1)班學生共計種了39棵樹,(2)班學生共計種了72棵樹,(3)班學生共計種了61棵樹,請問這三個班共計種了多少棵樹?對于這個應用題,學生很快便列出了 “39+72+61”的算式,然后按照從左至右的順序挨個挨個計算,可是,運用簡便方法解題的學生很少。對此,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尋找個位數可以滿十進一的數,很快學生便發現了“39+61=100”,然后再用 “100+72”,從而得出了三個班級在植樹節這天共計種了172棵樹的結果。教師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體會簡便運算方法的價值,在計算練習時做到能簡便盡量簡便,提升學生的計算速度與準確率。
4.養成良好習慣,提高學生計算能力。要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并非一時半會便可以實現的,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磨煉。要想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前提就得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2]首先,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習慣。不難發現,學生在計算時,常常連題都還沒看清楚便開始計算,常常會將123看成321,將符號看錯,等等。對此,教師在教學時應引導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看題的習慣,認真看、穩穩觀,切忌急于求成,不能養成看一眼寫一個數的壞習慣,在寫完之后應仔細對照檢查一遍,減少抄錯數的情況。其次,強調學生書寫要干凈工整,學生能算對,態度也很認真,但是由于書寫混亂、字跡不清,將8與3、6和0、1和7等這種易混淆的數字弄錯;計算時數位未對齊,從而導致計算結果出錯,這是學生普遍存在的毛病。對此,教師在日常教學時應囑咐學生一定要認真、正確書寫數字,減少錯誤的發生概率。教師應囑咐學生仔細計算,避免因馬虎將2×3當成2+3來計算,或是忘了加進位、退位忘了減等應囑咐學生不能一味追求速度,一步一步穩穩當當好好計算,才能確保計算正確。
5.巧妙布置作業,鞏固學生計算能力。學生在探索問題的過程中能夠主動應用到計算能力,這種數學計算對學生而言是十分寶貴的,這不僅是數學知識的應用,還能進一步鞏固學生的計算能力。[3]例如,在學習速度、路程、時間的關系之后,可以為學生布置這樣一個課后作業:選擇5個對象,調查其出行方式、使用交通工具、時間等并給出比較報告。通過比較學生的報告,發現學生對速度、路程、時間關系掌握得更加牢固,得出了時間與對象所選擇的交通工具的速度有一定關系,也同樣會受到路程選擇的影響。通過給學生布置這樣的課后作業,讓學生在計算中對一些邏輯關系的理解更加深刻,引導學生認識到計算并不僅僅是處理數學符號,而是要將其轉化為對數學關系的思考、理解。
總而言之,學生計算能力的提升一直是小學數學的教學重點,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應借助豐富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對數學計算產生興趣,并主動將數學計算運用到生活之中,這樣才能促使小學數學教學實現真正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