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番禺區洛浦上漖小學 廣東廣州 511431)
外語教學的實際需要是用于交際,當擁有一定的外語基礎后,學生會嘗試進行交際,在交際的過程中人的道德品質便直接影響交際的結果。因此,教師在進行外語教學的同時要關注學生品德的培養。在教育過程中最讓學生體會到的便是師生進行語言交際時習得的品德。課堂教學是我們進行德育教育的主陣地,我們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上的一言一行對學生品德的形成起直接影響作用。[1]
“立德”“樹人”思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在中國由來已久。《左傳 襄公二十四年》中記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不謂不朽。”其中,“立德”放首位。這說明了傳統中國社會對德育的重視。在中國新階段新時期,樹立正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立德,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就是樹人,只有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全方位、各細節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我們偉大的中國夢才可能實現。[2]
有人曾稱贊,加減乘除算不盡教師的奉獻;詩詞歌賦,頌不盡教師的忠誠。每一位都教師都是學生人生的領路者,因為我們知道,孩子或許是我們的其中之一,卻是每個家庭的唯一。所以教師“傳道授業解惑”的過程是認真授業,積極育人是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要求,也是教師的為師尊嚴的體現。作為教師,必須要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才能得到學生喜歡、家長尊重、社會認可。因此,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要做到“為人師表”“誨人不倦”,這就是教師自身素養的必備條件。“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教師的人生觀、世界觀、是非觀必然會影響到學生,教師要及時掌握政治方向,在立德樹人的時候要有時代性和思想性。[3]
有些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一味的追求把教學任務完成,忽略了學生的感受,導致一節課下來,教師說累了,學生聽累了,效果卻達不到共贏的初衷。慢慢地,缺乏情感交流的課堂讓部分學生失去興趣,最后導致成績的下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思想,充分關注學生的動態,尊重學生個性的差異。在教學方法上要充分挖掘英語教材的趣味性和幽默性,呈現過程要多樣化,要用教師的激情點燃學生的熱情。要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樹立為學生服務的意識,做到“快樂著學生的快樂”,要讓課堂的四十分鐘成為“幸福的生命過程”。
在英語教學中要實現立德樹人,首先是要對英語教材內所蘊含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挖掘出來,在教學過程中做到自然滲透或是引導發現,這樣的德育教育與學科教學才是有機的相結合。課堂上給學生的是雙料的有機營養,并不是催熟劑。例如廣州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1 Slow and steady wins the race》 一課中,課文中龜兔賽跑的故事引生出的道理: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well, you must be .我沒有直接說出,而是用Why?-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hare ? And the tortoise? 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人翁地位,然后分小組匯報。最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推播另一個版本的《The hare and The tortoise》,再進行小組討論:If you want to do something well, you must not be .這樣做,既能達到理解課文信息,又能提取課文中的德育要素,努力達到教學的最高境界——不教而悟。[4]
英語教材的德育主題與語文學科的稍有不同,語文的思想教育導向是專題性的,往往一個單元幾篇課文的德育教育主線是相同的,但英語教材一般以同一語言主題為一單元。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教育滲透相對是碎片化的。或許一個學習對話便潛藏著幾個不同方向的德育教育內容,這就需要教師把教材研究透徹,對德育的滲透教育要適時、靈活。有時一個句子的德育教育就有好幾個,這就要在學習這個句子或章節時及時點撥悟道。[5]
鑒于外語的外來性,在教學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向學生提供有關外國的文化背景、節日、禮儀、行為習慣等。學生對于外國的一些節日會特別感興趣,想嘗試去感受。為了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我們也通常會模仿著過他們的節日,而且由于與外國的交流日漸頻繁,社會上的人也在隆重地過著外國人的節日。使得我們自己本國的節日倒是冷清起來了。作為教書育人的我們,有義務和責任正確引導學生,平時的課上也要滲透本國的文化內容,讓學生認同自己祖國的文化,以自己生在日漸強大的中國而感到驕傲。這也是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例六年級下冊Module1的主題是stories,除了提供外國的《Alibaba And The Forty Thieves》、《The Little Match Girl》等外國名故事外,我還大量提供了本國的兒童故事,例如有深遠道理的《農夫和蛇》、《掩耳盜鈴》、《曹沖稱象》、《拔苗助長》等,讓學生知道我們的祖國也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明發展史。在學習Christmas圣誕節話題的時候,我運用對比的方式向學生提供春節的各種習俗,講述外國人如何過我們的春節。讓學生頓時產生強烈的自豪感,愛國的種子便從小種下了。[6]
十九大提出,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英語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對教育發展提出的要求,是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一道必答題。[7~8]
[1]張蕊主編.“立德樹人”背景下小學學科德育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11-10
[2]趙世明著.教師的心理健康素養.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10-01.
[3]張鵬洲 劉劍波主編.融合創新 立德樹人.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05-01.
[4]丁如許編著.中小學德育主任工作指導手冊.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01-01.
[5]王榮德著.教師的心理健康素養.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10-01.
[6]龍麗嫦、曾祥潘、簡子洋編著.用技術解決問題——教師信息素養88個情景實例.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03-01.
[7]李旭炎著.立德樹人實踐論.中國文史出版社.2014-05-01.
[8]王建平著.小學英語教學關鍵問題實踐研究.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7-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