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三原南郊中學 陜西三原 713800)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千學萬學學做真人,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歷史教育就是要引導學生依據史實,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多角度地認識和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客觀追求真相、真實、真理和規律;并反觀檢視自身行為,作真人,說真話,辦真事。因而,歷史教學中求“真”,一是一定要努力客觀、真實地去描述歷史,揭示歷史的本來面目,必須摒棄主觀臆想和武斷,這是歷史教學追求真善美的前提;二是不能孤立地認識歷史,應該從一個相對比較長的歷史時段來認識歷史發生的前因后果,關注歷史的內在聯系,追溯歷史發展的本源。[1]
怎么求歷史之真?首先,應充分利用歷史資源,發揮師生的理性認識和推理能力,最大限度接近歷史的真相。為此,在平時歷史教學中,引導學生要多讀書,拓寬知識面,教師更要有廣博和深度的史學閱讀,多關注學科動態,提高學科素養,不斷提升自己的認識水平,強化綜合能力,這樣才有可能得出符合歷史實際的“真”知識,為營造“真”課堂做好準備,打好基礎。
其次,歷史教學必須有質疑精神。有了“真”知識,就要有“真”探索,每一節課應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要想方設法使學生在“真”知識基礎上,突破權威論和教本權威論,大膽質疑,對書本和老師的觀點進行批判、鑒別,讓學生通過獨特的視角來大膽闡發自己的觀點,使學生感受探索歷史之真的快樂,實現“真”學習。[2]
第三,要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當前歷史教師教學智慧躍升的瓶頸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缺乏廣博和深度的史學閱讀;二是缺乏將史學閱讀成果有機轉化為教學策略的方法與途徑。因而,求歷史之真必應有恰當的方法,突出歷史學科思維,體現學科核心素養。如史料研習法、小組討論法教學法,以及課外小組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師可以準備一些與教學相關的原始材料,突出史料實證,材料可以是陳述性的,也可以是結論性的,乃至偽造的或歪曲的資料,讓學生對應材料,結合課本知識運用聯想、比較的方法對古人的記載及今人的觀念進行辨析、考證,對資料進行整合、重構,得出新結論,使學生近距離的感受探索歷史之真,實現“真”教學。
總之,歷史教學求“真”,從教的角度來說,未必一定是要按照教材來復述知識,也未必是要給學生一個現成的答案。從學的角度來說,大膽質疑,勇于表達不同見解。總之,教與學在互動中走近歷史的真實。同時使學生的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等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切實的提高。
善即心地仁愛,品質淳厚。如何求歷史之善?作為歷史之善,指對人類社會發展起積極作用的人和事。歷史教學就要透過繁蕪龐雜的歷史現象,領會史學家的道德意旨,汲取道德之善的營養。
高中教學如何“求善”?首先,要引導學生學習課內教材上仁人志士高尚的人格和崇高的追求,高中歷史教材中的歷史人物,具有豐富的人生經歷和驚心動魄的故事,其中蘊含著千古不朽、萬古傳頌的善和美。如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等,他們身上凝聚了不懈探求真理、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精神美;有諸葛亮、岳飛、林則徐、秋瑾、孫中山、周恩來、毛澤東等,為實現政治理想、勇于探索和獻身的精神美;有蘇武、方志敏、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為追求人類和平和進步,堅定不移的道德情操美;有司馬遷、徐光啟、李時珍等為科學理想而奉獻畢生的創新精神美;有人民大眾默默無聞地創造歷史活動的質樸美。通過教學可充分發揮優秀歷史人物的個人感染力,引導學生確定正確的發展方向,形成健全的道德品格。
其次,也要選擇反面人物講解吸取道德缺失的教訓,鞭笞反面人物的假、丑、惡。通過對歷史人物的鮮明對比講述,讓學生心靈自覺得到升華,從而產生自省、自律、向善的品格。
第三,利用當地資源,開發校本教材,充分發掘學生身邊的“真、善、美”的歷史資源。[3]
第四,利用多媒體,音像影視視頻,如《甲午風云》、《1942》、《大明劫》等,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增強學生真實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4]
美即心靈上美麗。那么如何求歷史之美?
第一,教師要注重教學藝術,語言力求精煉簡潔、準確、生動,風趣幽默。表情豐富,課堂充滿生機活力,體現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雙主生命課堂。
第二,引導學生閱讀經典歷史名著,讓學生近距離感受歷史,了解歷史,領略歷史的無窮魅力。如《史記》《后漢書》《二十四史》《資治通鑒》《中國通史》《全球通史》等。
第三,引導學生觀看一些與歷史相關的電視節目和影視視頻。如“百家講壇”“鑒寶”“漢字聽寫大賽”等,讓學生感受歷史的博大精深;歷史語言的簡約玄妙;歷史人物的惟妙惟肖及歷史舞臺的驚心動魄、波詭云譎,增強學生的歷史文化底蘊和歷史厚重感。
第四,課外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紀念館等,追尋歷史足跡,探明歷史事理。增加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歷史厚重感,提升歷史境界。
總之,歷史教學教師要做到在多閱讀積累,提高學科素養的前提下,應選取真實史料,注重史料實證,客觀看待歷史;多講正面歷史人物的事跡;運用嚴謹的方法;把教學與實踐結合、現實結合,這樣才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真、善、美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