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朝鮮族學校 遼寧沈陽 110133)
由于少數民族人口較少,辦學力量和教研機構相對薄弱,所以各地少數民族語教材基本都是單一、落后的,課程資源的廣泛開發利用更是無從談起。而這一切正嚴重制約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健康持續發展。[1]
朝鮮族有著令世人驚嘆的文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朝鮮族形成了特有的文化習慣及文化積淀,他在豐富和影響中國文化方面具有其獨特的地位和價值。它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對各族人民起著深厚的影響,它經過長期的不斷陶治、實踐和發展,已經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應積極倡導繼承和弘揚優秀少數民族文化,只有深入研究、科學利用寶貴的文化遺產,才能不斷推進和諧文化建設。[2]
作為少數民族教育工作者,我們的任務就是為國家培養多元的棟梁之才,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個性健康和諧發展,教育的終極目標也是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所以傳播民族文化,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3]
我國教育也正在實現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一轉變的過程是理念不斷更新的過程。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重視學生個性的張揚,關注學生人文素質的提高。可見,深化素質教育,加強人文精神的培養已是刻不容緩。我們必須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人格教育,促進學生的終身、全面發展,面向社會需求,這一切說明綜合素質的培養已經成為當代教育的迫切需求。
綜上所述,此課題的研究與實踐都是順應時代的發展需求,通過研究、改善師生的現狀,努力營造學校良好的民族語言環境,使學校成為弘揚民族文化傳統,追求民族文化精髓的理想場所。該課題的研究對促進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
1.通過課題研究,落實學科新“課標”理念,體現雙語教學特點,實施綜合素質教育,突出課堂教學綜合素養培養的觀念和意識,提高教學實效。
2.通過課題研究,完善教學內容,讓學生從各學科中初步了解多樣化素材,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收集、整理、感悟、拓展、升華的能力。
3.通過課題研究,促進教師在實驗研究的磨礪中成長起來,探索教學思路,創新教學方法,內化綜合知識,全面提高教師的素質教育質量,使課題研究伴著新課程改革共同推進,共同成長。
課題研究的基本內容包含教師資源的開發利用、指導學生開發利用資源、整合朝鮮語教材于漢語教材開發利用、少數民族雙語教學課堂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運用雙語授課的少數民族學校中除了個別重點學校外,多數師資不足,朝鮮族學校也不例外。提高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挖掘開發教師資源迫在眉睫。教師資源的開發包含教師自身個體資源開發(即個體參與學習、研修、培訓等活動)、教師團隊合作資源的開發(即集體備課、研討、社會交流、教學反思、總結、反復實踐、單位培訓等)、提高個體和整體素質方面資源的研究。通過研究挖掘出可開發的資源以及查找存在的問題、應改進的地方與相應的策略,以互聯網為媒介學校為單位進行資源共享。
新的課程改革理念重視學生的操作能力。如何讓學生動腦、動手自己完成成為重中之重。如何指導學生通過學習、交流、合作、觀察、發現、收集學習活動中的規律以及有助于學習和實踐的資料:如學生的實驗反思錄、每日學習成長日志、作業錯題本、考試錯題本等等。通過對學生學習、活動和紀律等全方位的指導,讓學生開發出有助于自身發展的資源。由個別班級開始,逐步推廣到全校,最終通過校校交流的方式推廣到全市雙語教學學校。[4]
由于研究人員、材料等資源的不足,使少數民族雙語教材的版本不僅單一而且嚴重不足。如朝鮮族學校的教材和練習冊,只有延邊教育出版社編譯的人民教育出版社版一套書。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研究如何調動教師及各級教研部門大量編譯漢文版的教材及教輔材料引用到教學,而且如何引用國外的一些可用的好資料都成為必須和緊迫的工作。最后如何把現有的朝鮮語資源最大限度挖掘和利用進行研究。通過研究、對比,查找不足,提供資源信息,彌補雙語教學資源的不足。
開發教師、學生、教材資源多數是通過課堂實踐來完成。隨著課程改革的大潮襲來,涌現出五花八門的教學模式及各種課堂資源。而雙語課堂教學中如何應用雙語交叉使用,以求達到課程簡捷、直白、高效,一直是民族教研部門爭議的話題。調動校內參與雙語教學老師收集教學案例、總結雙語授課的利弊,并以教學反思、論文等形式進行匯總后上交學校和各級民族教育研究部門共同研究。
1.行動研究法:在教學實踐中開展研究。發現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到教學實踐中驗證,以撰寫教育敘事、教學反思、教學案例等形式反思和改進教學行為。
2.文獻研究法:通過對文獻的檢索和分析研究,組織教師學習和掌握課程資源理論,培養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
3.調查研究法:主要通過問卷調查、訪談、座談等方式收集、了解教師、學生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確定具有開發和利用價值的課程資源,制定研究方案,開展課題研究。
4.經驗總結法:對教師開發利用課程資源的經驗進行總結,理論聯系實際,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的做法。
完成雙語教學資源開發與應用的研究策略,簡言之就是繼承和發揚。
完成本課題的研究首先要充分挖掘、借鑒已有的經驗材料,收集和備齊可用的方法、經驗材料。如教材部分和教輔材料及教材備用光碟、還有互聯網上能查到的可用材料和方法,可利用和借鑒的資源要充分利用。
雖說互聯網時代最不缺乏的就是信息資源,但在完成課題研究中,照抄照搬是行不通的。因此,要大量編輯、制作雙語教學材料,如編譯教材、制作習題集、制作統計表、收集反饋材料、制作微課等等大量的實踐最終求得研究結果。最后從個別班級走向全校,最后推廣到互聯網,進行大范圍的實踐求證的方式進行推廣。
一個好課題的確立,應該有足夠的可行性,“少數民族雙語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研究”這個課題的確立,不僅適合教育教學的大背景,也很適合學校的教學實際。一年來,師生的努力與合作,應該說也是富有成效的,達到了一定的目標。通過實驗,我們主要有下面幾點體會與思考。
1.選擇的課題要有先進性,前沿性,方向性,開拓性,有探索意義。這樣的課題研究才會有新意,才會出成績,如果是一個很舊的課題,千百萬人都搞過實驗的課題,就很難再有新成就,很難在別人研究的基礎上再深入一步。“少數民族雙語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研究”課題就是一個比較有新意的課題,與新課標,與新世紀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相吻合。很有研究前景的課題,所以,大家做起來很有積極性,也很好出成績。
2.課題研究要有實用性,可操作性,能與實際的教學活動結合起來。這樣的課題很有價值,學校領導支持,教師學生歡迎,課題研究和教學同步進行,也避免了茅盾或沖突。所以,該課題的研究進行得一直很順利。
3.課題的實驗,不僅要重視終端成果,還要重視階段性成果;不僅要重視顯性成果,還要重視隱性成果。這樣做不僅會使終端成果更大,還會使階段性的研究及時得到總結,更有利實驗的深入進行。本課題的實驗就做到了這一點,不同的時期,對撰寫的材料給以整理,形成論文,予以發表,還極大地鼓舞了課題組的老師和學生實驗的干勁。
4.一個重大課題實驗需要一定的時間,需要更多的條件具備才能達到預期目標。從某種意義上說,時間也是成功的保證。
總之,經過師生的努力,本課題的實驗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目標,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對我校的少數民族雙語教學,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和指導作用,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