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河源大學城河源職業技術學院 廣東河源 517000)
語言是一個群體文化基因庫的載體,一個群體的語言消失了,這個群體精神性的文化特質,基本上也就消失了,它的詩歌、史詩、傳說、文化等等的源流、審美的趣味,都將消失,而保護文化的多樣性,第一任務就是要保護語言文字的多樣性。語音是人類交際的第一工具,對語音使用的重要性也是擺在第一位,推廣普通話,全國普遍共同的是普通話,但是并非要消滅其他方言,作為客家方言主要通行于廣東東部和北部、廣西南部、福建西部、江西南部、臺灣、四川和湖南部分地區,使用人口約3700萬。客家話以梅州話為代表。在當今,客家話的使用、普及、推廣的場合、范圍以及覆蓋人群等相關的規范與要求可以探討,保護、傳承客家話,讓這一承載著群體鄉愁的文化記憶不致在時間的沖刷中消失、堙沒,應當成為一種共識。作為一種口口相傳的語言文化資源,方言文化一旦消失就很難恢復。保護客家方言,有利于人類文明的傳承與發展,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安定。保護客家方言不能只停留于理念層面,要實現“記得住鄉愁”的目標,必須落腳于切實可行的舉措之中。因而,保護工作必須重視并全面推動。[1]
據一些調查研究報告的初步統計,由于一些主觀和客觀原因,富有獨特魅力的方言在我們這一代人逐漸出現了斷層,許多青少年不會講家鄉方言。在大力推廣普通話的前提下,如何保護好各地的方言。我們從群眾百姓對方言的喜愛程度、使用方言的能力、對保護方言的態度及保護方言的建議等方面對學校的學生及其家長,以及相關語言文字方面的專家展開了調查研究,探索了一些有針對性地傳承和保護的有效途徑。[2]
客家方言詞匯與普通話詞匯差異較大,但無論在詞匯還是詞義方面,都有自己獨有的特色。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名詞,如對母親,客家話發音:阿奶 (ā nǎi)經濟社會發展同時帶來普通話進入鄉村視野,現在的阿奶 (ā nǎi)我們變成叫:阿媽(ā ma),由原來通俗化走向書面化但音調卻沒有改變,還是那樣親切。近十年來客家話由原來通俗化轉變為今天比較正規書面化。客家話正是保留了古音的這一特點,把較原始發音與今天我們普通話相結合產生新生代客家話。有這樣的特點(1)單音詞比普通話多。被(被子)、地(墳墓)、禾(稻子)、衫(衣服)、崠(山頂)(2)部分詞義比普通話廣。眼:客家方言中,“眼”除了指眼睛外凡“孔”、“洞”的意思都稱“眼”。如木板上的孔,衣服上的孔,墻上的孔等都叫“眼”。屎:客家方言中,“屎”除了指大便外,還指其它排泄如鼻屎、耳屎、腦屎(腦髓)等等。(3)有豐富的同義詞。客家方言中,存在著相當豐富的同義詞,使語言表達更加精確、生動活潑,富于變化。如:買:除了用“買”表示購買的意思外,還根據購買對象的不同而采用其他的說法。稱鹽(買鹽)、糴米(買米)、剪布(買布)、撿豆腐(買豆腐)等,收:除了用“收”表示收獲作物外,不同的作物又有不同的說法。邦番豆(收花生)、邦蘿卜(收蘿卜)、割禾(收稻谷)、打田(收田地)等(4)多有詞頭詞尾客家話多有詞頭詞尾,使人聽起來既親切,又充滿鄉土氣息。①詞頭“阿”、“老”“阿”用在對親屬長輩或年長者的稱呼上,如:阿公(祖父)、阿婆(祖母)、阿爸(父親)。②“老”除了可用于稱人外,還用于一些稱物的詞。例如:老公(丈夫)、老婆(妻子)、老弟(弟弟)、老妹(妹妹)、老屋(很老的房子)。③詞尾“頭”“公”“牯”“汔”“頭”多用于無生物名詞或時間詞后面,也用于動物和人。如:頭、墻頭、缽頭、肩頭、灶頭、下晝頭(下午)、夜晡頭(晚上)、雞公頭(公雞)等。(5)現存有較多的古漢語詞匯。一些只在書面詞語中出現的古語詞,客家話中卻是常用詞。例如:客家話稱黑色“烏”,烏為古語詞;稱臉為“面”,面為古語詞;稱稻子為“禾”,禾為古語詞。[3]
所以把客家方言與普通話適當融合,把語言的表達的精華部分保留下來是最好的方式。[4]
借鑒傳統的形態上推廣普通話,同時鼓勵各個地方的人們使用方言,比如在正式場合使用普通話,如教學、公共媒體上發言、和不同地方的朋友交流等,但在日常生活中,鼓勵使用方言。對使用方言的人來說,這會更加方便,對聽的人來說,也更有趣。就好像到處旅游的人,總要嘗一嘗當地特有的美食,如果都一樣,顯然就少了很多趣味,語言也是一樣的。
普通話是一種被提煉后的語言,它更簡單、更易于學習和推廣,但同時,在某些特定的表達中,卻不如方言豐富,生活中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景,同樣的意思,用方言說出來,感覺更自然、精準和親切,但換做普通話,可能情感的表述就沒那么到位了。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跟長輩學講客家話,不僅可以與不會講普通話的老年人溝通,還可以增進親情鄉情,在非公眾交際場合,更可以與同伴講家鄉話,開拓方言的語言使用環境。在一些小的范圍里,適當在使用客家話的地方用可以使用客家的詞匯文字,適當在一些演出或者電視臺里出現方言主持或者方言節目,這樣更加還原和生動。[5]
如邦番豆(收花生)、邦蘿卜(收蘿卜)、割禾(收稻谷)、打田(收田地)、沒有樂趣/無答煞/磨答對; 吝嗇/姑寒/吾舍得;唔盞[m44tsan31]不美(不漂亮)
客家童謠非常有特色,朗朗上口,新鮮有趣,對于少年兒童來說是學習客家話的好工具。童謠一方面對孩子進行語言的訓練,另一方面也是對孩子的啟蒙教育。客家童謠飽含豐富的文學、社會和歷史文化價值,是客家人用來教育兒童,使之健康成長的一種好教材。
針對有關部門對其進行收集并整理,不要讓它永遠消失,那是我們寶貴的地方文化。如果在學校進行方言歌謠、童謠、客家山歌等比賽,不僅推廣了方言,也培養了同學們的音樂等方面的素養。
發揚以客家方言為載體的文藝形式,特別是對代表著當地傳統文化的戲曲、客家山歌以及客家文學作品,要加強保護與推廣,鼓勵文藝工作者創作出更多的優秀的作品,使之得到繼承和發展。在電視臺開一個客家話的電視頻道,使客家方言以及相關的戲曲以及山歌等文藝形式搬到舞臺或者編纂著作得以延續。
搜集客家方言精華。真正的精華是不會消滅的,最精華部分應該融入到普通話中,成語的應用,名句的引用是最好的證明。客家方言中有比較好傳統優秀文化精神的,應該被編入了書籍,并應用保存法保護起來了。
編著《客家方言詞典》。少年兒童掌握不好客家方言,將普通話帶進了家庭,方言已不夠純正。許多學生客家方言發音、用詞不規范,卻沒有可查閱學習的資料有關部門對客家話的內容、形式等進行進一步的規范,整理保存,編輯出一套系統的《客家方言詞典》,方便少年兒童規范地學習客家話。
作為地域性的客家方言,通過許多方式的調查發現:
1.很多孩子已不會說客家方言,同普通話相比,家鄉方言在少年兒童一代上處于弱勢。
2.中青年與少年兒童兩代人在選擇交流語言、交流方式上,出現了較大的差別。
3.客家話的語言使用環境在收縮,家庭生活成了客家話最后的活動空間。
長此以往,將會造成客家方言的詞匯日趨貧乏。目前中青年和少年兒童對于方言存有一種安于現狀的態度,沒有方言瀕臨滅絕的危機感。沒有鄉音,無以慰藉鄉愁。任何一種方言都是一種知識體系,都是特定的族群在特定的地域生活多年之后文化風貌的呈現。因為方言的價值,體現在多個方面:
1.方言是地方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以其特色與影響帶給人們獨有的藝術享受。
2.我們用傳統方式做訓詁研究,解釋古代文獻詞義、句字,需要借助方言。
3.語言的多樣性是豐富人類社會與文化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面。
根據對保護家鄉方言的探索途徑中,我們將在語言環境等方面探討保護家鄉方言的更多有效路子。“道并行而不悖”,在今天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希望交流更加方便,推廣普通話是必然的,但是不會與保護傳承方言有矛盾,語言是共同和融合,能夠保護文字語言的多樣化,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傳承文明、文化,也會使我們的文化變得豐富多彩。客家方言一定會在在更長的時間里能以一定形式得到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