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宏偉 黃倩倩 董 麗 李春英
(新鄉醫學院 河南新鄉 453000)
“通才教育”既包括傳統的自由教育,也包括科學和技術,其最終目的是培養出具有跨學科知識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通過引導學生擴展廣闊的知識視野,提升學生對人類共同關心問題的觸覺,幫助學生建立敏銳的判斷力和正確的價值觀,充分理解不同學科之間的關聯,最終發掘學生終身學習的潛力[1]。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方式,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以多媒體手段圍繞某個知識點或教學環節展開簡短生動并且完整的教學活動,作為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對于教師而言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對其專業成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對于學生而言,能更好滿足其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既可強化鞏固或查漏補缺,也能按照興趣和學習能力的差異進行選擇性學習,在信息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基于微課的在線和移動學習將會日益受到重視。因此,筆者對微課在“通才教育”背景下的分析化學教學改革進行了初探[2]。
分析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化學組分、成分含量、化學結構等信息的分析方法及有關理論的學科,它的內容相對瑣碎且繁多。目前我們使用的還是較為專業化的教材,這與“通才教育”的精神和理念并不匹配,而且在具體授課中,往往會出現老師越講越深,而學生越來越聽不懂的現象,同時學生普遍認為分析化學不是醫學專業課,因此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還有待提高,很難做到及時課前預習和課后復習。再者,大部分教師主要采用灌輸式教學,沒有教會學生如何質疑、反思、分析問題,沒有把以學生為中心作為培養重點。如何改變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革新“黑板+粉筆”這樣傳統的教學手段,合理地選擇授課內容,從而引導學生自覺主動的學好分析化學課程,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將微課應用于“通才教育”背景下的分析化學課程教學,其目的并不是為了考試取得較高的分數,也不是簡單地讓學生記住一些定理和公式,而是要在講授必要的化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從事理論研究和實踐工作的嚴謹的科學作風和能力,同時激發學生對分析化學的學習興趣,使其不僅在課堂上可以聽得懂、學得會,課堂下還具有利用所學的分析化學知識分析生活工作中所面臨的實際問題、找出解決辦法的能力。這種能力并非職業性和專業性的,而是作為一個具備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的人所應具備的創新能力。在課程的伊始,就應該讓學生清楚學習的目的,這樣可以使學生帶著輕松愉快的心情來學習,更好地和教師進行互動,提高教學質量。
在教學活動中,摒棄以往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的知識灌輸方式,而是改用“以問題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老師為指導”的啟發式教學法,采用生動幽默的語言、生動鮮活的實例,結合現代多媒體技術,鼓勵師生互動,強調課堂氣氛的趣味性和學生的參與性,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得每一個專題和案例都像是在講一個故事,而要學習的化學知識就存在其中。并且利用制作精美的微課、慕課等現代化的授課手段,使學生能在課堂下繼續主動的學習。教學改革需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在教學方法、習題講解、實例分析等環節的取舍與編排上較以前的知識體系做一定的變動和優選,拉近基礎課堂與學科前沿的距離,教學方法跟上國際學科的節拍。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首先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如果學生發現他們自己的知識不能完全解決問題,可以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去觀看微課,并分組討論,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其思維創新能力。
微課的設計要突出特色,在制作過程中可以加入擬人化的動畫效果,使教材上原本難以理解的內容通過生動活潑的動畫形象展示出來,方便學生理解。例如,在講授色譜分離的原理時,對于被分析物質在流動相和固定相之間的反復分配問題時,可以將固定相顆粒比擬為一個個水中的救生圈,將流動相比擬成海水,被分析物質擬人化,以此動畫來表現被分析物質在流動相和固定相中交互作用,學生看了以后普遍反映比課本上抽象的原理講述要容易理解。此外,在微課的末尾還精心給學生收集了一些與本節知識點相關的網站和參考書,幫助那些學有余力的同學進一步的加深和擴展對本節內容的認識,最大限度的滿足不同學習程度的學生對微課的要求。
“通才教育”是培養創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徑,在“通才教育”背景下的分析化學教學,要重點使學生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微課就是一個非常有力的工具。通過采用教師出鏡、制作精美的動畫等教學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愿意在閑暇時間自覺的學習微課,并且通過微課后面的測試題對學習的效果進行即時的檢測。讓枯燥的學習變得輕松、生動,同時使學生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提高其整體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