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安嶺職業學院 黑龍江加格達奇 165000)
1996年我國拉開了高職教育發展的序幕,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加速了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化向大眾化發展的進程。雖然高職教育發展形勢喜人,但實際工作中還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和困難。隨著意識形態的不斷影響,社會的快速發展,學生的思想更為活躍、追求個性、自由的特點逐步明顯,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輔導員和其他學生管理人員通過對學生現狀進行分析,積極探索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管理模式與方法。傳統的強制性手段為主的管理方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目前高職學生管理工作的實際需要。科學地運用激勵理論對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自律性,提升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都有重要的意義。[1]
從心理學的角度講,激勵是指激發人的行為動機的心理過程,是一個不斷朝著期望的目標前進的動態過程。激勵不僅是教育手段,更是一種教育思想。它是以人文本,是對學生的愛、尊重、期待、賞識、贊美、鼓勵、嘉許、溝通與理解,是民主意識在教育中的體現,是學生主體地位確立的標志。在高職學生管理中有效地運用激勵理論,選擇恰當的的激勵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學生健康成長。在學習生活中,每一名學生都需要激勵,其中包括自我激勵以及來自老師、同學、室友等方面的激勵。在日常的學生管理工作中,輔導員應該有意識地讓學生的行為受到外界的吸引力或推動力的影響,并通過學生個體的消化和吸收,產生一種自動力,使個體由消極的“要我做”轉化為積極的“我要做”。[2]
激勵的目標是使組織中的成員充分發揮出其內在潛能,激勵是“需要 欲望 內心緊張 行動 滿足”的一個連鎖過程。比如一名學生品學兼優、工作勤奮,有較強的組織領導能力,在同學們中有較高威信,那么這名學生渴望得到老師和同學們的肯定、贊美和認可,這就是他希望被表揚的心理需要。如果老師能夠及時運用恰當的方式激勵他,他會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力爭做得更好,這就是轉化為具體行動。堅持不懈地努力會結出累累碩果,使得學生得到心理上的滿足。[3]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把需要劃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與自我實現的需要五個層次。在高職院校的學生中,相當一部分優秀的學生在前四個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會將在大學實現自己的價值作為追求的目標,他們不為追名逐利只講無私奉獻,他們在全心全意服務師生的過程中尋求實現自己大學生涯的人生價值。[4]
一般來說,某一層次的需要相對滿足了,就會向高一層次發展,追求更高一層次的需要就成為驅使行為的動力。不同的學生在同一時期會有不同的需要,輔導員要經常深入班級、寢室,了解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在準確掌握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及找準需要層次的基礎上,采用正確的激勵方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輔導員應對家庭經濟困難和有心理問題的對于生理需要更強的學生給予特殊的關愛,為他們提供勤工的崗位,多找他們談心,讓這些學生感受到學校大家庭的溫暖;對于學生干部、入黨積極分子和學生黨員等優秀的學生群體,他們的自我實現需要更強,輔導員應引導他們更加積極努力地學習和工作,在奉獻中培養品質、在實踐中磨煉意志、在奉獻中實現價值。
物質激勵法就是以獎助學金、勤工助學崗位和各種實物等對學生進行激勵的方法。最常見的物質激勵有獎勵激勵和懲罰激勵兩種方法。獎勵激勵是通常是從正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學校以獎勵作為誘因,鼓勵學生采取理性、積極、文明的行為;懲罰激勵是指學校利用懲罰手段,引導學生采取符合學校和社會需要的行為的一種激勵。在懲罰激勵中,學校要制定一系列的學生行為規范,并規定逾越行為規范的不同懲罰標準。
目標是人生的燈塔,輔導員要幫助學生設置奮斗的目標,如:通過計算機、英語等級考試、職業技能考試和專升本考試等,鼓勵學生為實現目標去不懈努力。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設計好短期、中期和長期目標,利用不同階段的目標來指引學生的學習和工作。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學校通過樹立榜樣(如省級以上三好學生、優秀學生干部和國獎獲獎者等),宣傳先進事跡,號召全體學生向榜樣學習,進而提高學生學習、工作的積極性和創新性。
輔導員應讓學生知道內在激勵的重要性,深刻理解學習的報酬就是學習本身這句話的內涵,引導學生去發現學習的樂趣,在學習中感受生活的意義。
對于那些為集體、學校做出突出貢獻或表現極其優異的學生給予一定的榮譽,激發這些學生的榮譽感、自豪感和成就感。通過文化長廊的宣傳板刊登照片和先進事跡,以用來宣傳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員等先進優秀典型。此外,也可以通過校園廣播、學生管理部門的微信公眾平臺宣傳學校涌現出來的國獎獲得者、三好學生和優秀畢業生的先進事跡。這樣可以達到覆蓋面廣、簡單直觀的效果。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輔導員要用熾熱、真誠的情感去信任、愛護學生,學生才能感受到輔導員的可敬、可親。輔導員要為學生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使其充分發揮自己的自律性和積極性。時時關心學生、信任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困難,使其產生強烈的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