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高新區實驗學校初二級部 山東萊蕪 271100)
文本細讀的方法最早來自于新批評理論家布魯克斯,它指的是用語義學分析的方法對文章進行結構和描寫全面細致的理解。文本細讀最初是一種文學上的批評發方法,后來被慢慢應用與語文教學中。它的主要特點是以文本為中心,重要的原則是細致。
隨著教育學的發展,文本細讀被更多的運用于閱讀教學中。閱讀教學中是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為輔。強調了在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參與性,針對的是目前語文教學里老師的講授往往脫離文本,用干巴巴的語言重復一些套路性的東西。[1]
語文文本細讀不僅僅是一種傳授文學知識的方法,還是一套“真善美”綜合的方法。具體體現在學生用文本細讀法能獲取一個有生命力的世界。文本細讀法的出現,使老師不能采用死板的方式處理課文。以往老師可能會偷懶只從一個特定角度出發解讀課文。但是將文本仔細分析之后,老師不能只粗淺的從表面錦進行語文教學,必須深入挖掘背后的東西,從更加有高度的層次對文章進行審視,讓學生深刻領會課文背后的世界。[2]
初中語文教學中運用文本細讀策略是從整體到局部,有整體把握有細節分析,有層次有步驟的:
古人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從小老師就要求我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是很有道理的。朗讀課文有助于我們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是進行文本細讀的第一步。朗讀課文不能草草了事要通過朗讀品味字里行間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讀時候的語調、語速、感情色彩老師都要格外注意。這樣可以增加學習時候的角色代入感,使學生的生命自覺與文章的氣韻和情感產生共鳴。不能使學生的朗讀流于形式。可引導學生在朗讀時,邊讀邊在頭腦中形成畫面。比如在《囚綠記》這篇文章,作者對綠色植物的感情是從喜愛一步步到依賴,最后到了占有。朗讀的感情程度也要依次加深。朗讀不同于默讀,老師要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朗讀的節奏感把握課文。比如《安塞腰鼓》這篇文章,里面充滿了具有音樂感的詞語,非常適合朗讀。老師可以采用單獨朗誦、集體朗誦和分組朗誦的形式,讓學生在大聲朗誦中體會西北人民的熱情好客和奔放的生命激情。
注意課文的朗讀要與默讀相結合。默讀一般在朗讀之后。老師針對課文提出問題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默讀時,就要開始把握上下文的聯系,找出互相照應、互相聯系的句子。如上段中的《囚綠記》,老師讓學生邊默讀邊思考,作者這么喜歡這個植物,為什么最后又把植物釋放了?學生通過朗讀和默讀體會到作者感情的變化就會知道,作者是在歌頌綠色不屈不撓向上的生命力。
了解課文背景是文本細讀的另外一個重要整體性策略。文本本身是細讀的重要依托。但老師教學時要避免把文本獨立看待。我們既要肯定本文本身的文學價值,還要關注文本的歷史語境。在上一標題,我們知道有的問題借助文本內環境就可以解決。有時候還需要內外結合。從內環境擴大到外語境-----文化歷史語境。歷史語境具有客觀性。對文本歷史語境的了解也是文本的還原過程。老師需要適當引導學生進行課文內外環境的比較。
在研究文學的時候,詳細了解作者的生平和生活背景,以及文本的創作背景。如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情況。理清楚作者對當時時代的看法,理解文本與作者的關系。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有很多歌頌母親的文章,但教科書里很少出現歌頌父親的文章。這篇文章算是獨特。如果單純從父親買橘子的情節,學生對這種父愛的感受還不是很深。但加上這篇文章創作背后的背景和故事,讓很多學生感動到哭泣。老師再加以引導,同學們紛紛回憶起自己父親對自己的愛的點點滴滴,加深了對父親的理解。
局部分析文本是從整體的基礎上開始的。分析文本是將文本肢解,但絕對不是胡亂打碎。肢解文本像庖丁解牛,要找到合理的文章切入口。
文本細讀是生命感的碰撞交織過程。精準的文章切入口也就是課文的中心句和關鍵字。切入口的尋找注意把握工具性和人性關懷的統一。如在《散步》這篇課文中,全文提取出的一個“熬”字寫出了母親在去年冬天的煎熬,進而上升到母親過去對家里的操勞。母親也“熬”了兒子對母親的愛。行文字里行間都表現了兒子對母親的愛和關心。
初中生的內心世界已經慢慢變得細膩又不失理智,由整體到局部也是培養美感的過程。雖然學習語文確實要透過文字入手。但一字一句的分析文本不僅對初中生有難度,而且容易掉進形式主義的桎梏。只要能從文字模糊把握文字之美和作者的情懷就足夠。比如《紫藤蘿瀑布》中用淡紫色形容香氣。其實這是用通感來比喻香氣的美好。
由整體到細節是注意課文中細節的表達作用。教師不講解往往不是最有魅力的,放手讓學生自己通過客觀文字把握內在,體味其中價值,才能實現語文學習的超越。作者往往把主旨藏在文本細節中。細節能夠表達作者的思想,表現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點,是情節推動的線索和文本最動人之處。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尋找關鍵字。關鍵字恰如畫中的留白,它周圍的一切都會激活學生的想象。《背影》中對父親買橘子的動作描寫,說明了父親身體的不方便,但父親還是堅持給“我”買橘子,突出了父愛的偉大。
總之,在整體和局部還有細節結合的文本細讀中,教師引領學習在整體把握文本的基礎上,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盡可能的讓學生自己構建文章的意義,結合他們個人的生活經歷發出自己獨特的人生感悟,才是最重要的。但還要記住,畢竟初中生的閱歷和知識還不足,尤其在補充外環境時,不可拔苗助長。例如在講《再別康橋》時,老師竟然花費很多篇幅講新舊體詩歌的區別。難免讓學生墜入云里霧里了。
只有用文本細讀的方法,才能打通學生、教師、課文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學生語文素養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