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中醫藥大學 廣西南寧 530000)
信息時代,互聯網在各個領域的應用日益廣泛,網絡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逐漸成為人們獲得信息知識的主要途徑,為人們帶來巨大的便利。根據第41次CNNIC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12月,我國網民凈增4074萬人,規模達7.72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了55.8%,手機網民則占使用網絡總人數的絕大部分。此外報告還指出在上網群體中,學生人數達到了1.96億,占上網總人數的25.4%,是占比最大的網民群體[1]。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關鍵時期,心理和生理急劇變化,認知機制和思想意識形態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而產生歪曲。另一方面由于網絡虛擬性和自由性等特點,加上我國正處于社會轉變的關鍵時期,面臨復雜的形勢,網絡輿情容易產生網絡謠言等負面沖擊。網絡謠言通過聊天軟件、社交網站等網絡介質而傳播的沒有事實依據的話語,具有虛假性、傳播快、影響廣、破壞大等特點,且常易引發負性的蝴蝶效應,是網絡時代引起社會動蕩與危害公共安全的重要原因[2]。在多元文化沖擊著主流價值觀的現實中,當代大學生的責任意識主要呈現著兩個方面的趨勢,一方面多數學生責任意識符合社會主流并且日益理性化,但另一方面也有相當學生的責任意識薄弱且日趨功利化,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而產生價值取向偏差[3]。
大學生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對責任意識認識不足。大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是由青年人向成年人轉變的階段,這個階段的行為心理特征常表現為獨立性與依賴性、自覺性與幼稚性的相互矛盾[4]。加上長時期的校園生活,與社會接觸較少,社會經驗缺乏,辨別能力不足,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而產生認知偏差。正是由于這種渴望擺脫依賴,完全獨立又未能獨立的矛盾,使大學生產生挫敗感以及偏激心理等心理困擾。網絡的低門檻、自由度高的特點使得其成為大學生宣泄傾訴的地方,加上網絡的虛擬性更助長了一些學生錯誤的行為,甚至迷失自我。
虛擬網絡世界模糊了大學生的是非道德觀。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以及開放性,使得其廣泛面向所有人,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使得虛假信息散播成本降低。在網絡世界里,網絡主體很難受到道德和責任的約束,因而容易出現發布虛假信息、做出不道德甚至違法行為等后果。青年學生對網絡責任認識還不夠全面,對信息鑒別方式單一,在網絡世界中難以拿捏好道德水準,容易因為某些小事而喪失自律自控能力。尤其是當網絡輿情中出現負性情緒時,往往會導致青年學生非理性情緒彌漫,導致群體性事件發生。
高校網絡責任意識教育滯后是青年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的重要原因。我國高校輿情引導起步較晚,力量相對薄弱,加上又直接面臨著新媒體復雜的網絡環境,導致網絡責任意識培養沒能在高校引起足夠的重視[5]。尤其是當今高校重理論知識學習的教學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道德、責任意識所存在的問題,尤其是某些培訓內容缺乏針對性,未能夠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這些在無形中都加劇青年學生責任意識缺失狀況。
習主席提出要運用網絡傳播規律,激發正能量,大力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握好網絡輿論引導的時度效[6]。網絡謠言背景下加強大學生責任意識十分重要,這不僅關系到個人的長遠發展,也是順應國家把握網上輿論引導時度效號召的舉措,應多管齊下構建個人、學校、社會的三位一體的網絡防治多元主體結構。
在培養青年學生網絡責任意識中,學校和社會的努力只是起到外部的推動作用,解決問題的關鍵還是學生自身。要想真正培養好社會責任意識,還需個人的重視,不斷強化自我管理。這就要求大學生不斷加強網絡道德意識和法制觀念,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學會辨別信息對錯,加強自控和自律能力,學會抵制各種不良信息的誘惑,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觀,從而強化自身對網絡的責任意識。
學校要優化網絡輿論環境,制定完善的引導機制,做好網絡謠言治理,應多管齊下,管理與教育兩手抓。不僅要求學校做好本職工作,根據時代形勢不斷改進教育方式,加強學生的責任意識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認知,以及明是非、辨真偽的能力,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和法制觀念,從而學會主動抵制不良信息或言論的影響。同時又可以開設有針對性的心理指導課程,以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從而幫助其塑造健全的人格。
社會只有構建和諧的網絡輿情環境,才能保證發揮網絡輿情的積極作用,為大學生的健康全面發展保駕護航。這就要求客觀分析時代網絡特點和大學生思想行為特點,建立網絡輿情下的責任和道德失范防控與引導機制。首先要求社會多開展網絡宣傳活動,加強網絡責任宣教,不斷提高人們網絡責任意識。其次要加強監控,主動過濾網絡上的不良信息,禁止不良信息進入校園。最后要及時辟謠,對網絡上出現的無根據的消息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及時向公眾解釋,以把謠言的影響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