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農業科技職業學院 四川成都 611130)
近年來,大學生因為心理問題而引發的校園悲劇時有發生,社會上也數次出現了如“多謝室友當年不殺之恩”一類的網絡熱點。大學生作為國家的重要人才儲備,正處在從校園走向社會的關鍵過渡期,往往面臨著來自學業、就業、感情乃至于社會期待等方面的多重壓力。社會的巨大變化,外界的各種誘惑,就業創業的潛在壓力,和內在心理的不成熟,使得大學生的思想變得搖擺不定,情緒也容易出現極大地起伏。如果不能恰當應對,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心理困惑,甚至心理障礙。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到底如何,已經越來越受到教育部門乃至社會各界廣泛而持久的關注[1]。
所謂心理健康,形容的是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狀態,主要是指內部環境給人以安定感,面對環境變化時或者遇到困難及障礙時,心理不會出現失調的現象,可以找到合適的社會形式加以克服。在1946 年召開的第三屆國際心理衛生大會上,明確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標準為:身體、智力、情緒十分調和;適應環境,在人際關系中彼此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 中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
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產生,一般都源自于自我認識發展中的偏差、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障礙以及大學生無法適應學習和就業壓力。盲目堅持自己的立場,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和興趣,自尊心和自信心極其強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忽略尊重和理解別人的感受,這幾乎是當代大學生的通病,也是大多數心理問題產生的源頭[2]。面對著大學生心理問題的諸多案例,國內外很多高校都已經高度重視了起來,并且積極探索和開展了針對校園內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系列教育手段。
在國外,尤其是歐美和日本等經濟較發達地區,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早,發展的也比較成熟。美國在二戰后就有心理健康工作者服務于教育機構、醫療機構等[3,4]。目前歐美國家都設立有心理健康衛生、心理咨詢機構,并配有專職人員。可以說,在這些地區,如今已經進入了一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發展階段。
在美國,心理輔導課的開設有著悠久的歷史。戴維斯(Tene·B·Davis)最早在1907年,便已經在其督學學區的學校開設每周一次的輔導課。近年來,日本許多幼兒園和小學已經著手開始添設心理課程。對于中學階段,美國和日本都開設健康課程,其中包含為數不少的心理健康課。而對于大學,美國等國家一般都開設了心理健康必修與選修課[5]。
對于國外經濟發達地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現狀,總的歸納起來,包括以下特點:第一,心理健康服務的范圍呈現出綜合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這一特點在美國的高校心理教育中表現的最為明顯,具體包括了職業和學業選擇指導、學習咨詢、學生的社會問題和情緒問題咨詢、對學校的課程設置等進行干預、對家長、教師提供咨詢服務、對問題學生進行治療和和具體的學業指導,還包括開展服務機構自身的發展工作[6]。第二,隊伍建設專業化與標準化。歐美和日本在心理健康工作人員的學歷標準和從業要求上都有很高的門檻。在美國,只有得到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并且在所在州通過資格考試的,才能擔任心理咨詢工作者;在英國,英國心理學會規定的最低從業資格條件包括研究生以上學歷,持有教師資格證,和兩年以上教學經驗、兩年以上教育心理學訓練等[7]。第三,實施途徑個性化與多元化。心理干預是幫助大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主要手段,傳統的干預方法一般包括游戲談話法、行為療法、生物反饋技術等。對此,許多國外高校都有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特別設點開展心理咨詢。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康奈爾學院和紐約大學的心理專家,都專門在學生宿舍設點接待學生,幫助學生及時解決心理問題[8]。
2008年,衛生部、教育部等17個部委聯合下發《全國精神衛生工作體系發展指導綱要(2008年——2015年)》,對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提出了具體要求,到2015年城市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比例達到85%。2011年,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設標準(試行)》的通知(教思政廳[2011]1號),指出高校應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人才培養體系,應建設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工作隊伍。高校應按學生數的一定比例配備專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每校配備專職教師的人數不得少于2名,同時可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配備兼職教師。2015年4月22日,教育部召開的普通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會指出,要推動建立健全具有中國特色、體現中國風格、符合中國文化心理和中國學生特點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系。
經過湖南農業大學屈正良教授對全國27所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調查,采集到專、兼職教師160人的信息,通過分析比對,總結出了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的一些特點:第一,我國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專兼結合組建的教師隊伍,而且兼職教師居多,專職教師較少。在被調查的160位教師中,專職教師僅47人,占29.38%;兼職教師則有113人,占70.62%。第二,教師隊伍以心理學教育學、思想政治教育、醫學三方面構成,且以心理學教育學工作為主,占到了66.67%。這一現象反映了我國近年來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專業化的發展上是有長足進步的。第三,專職教師所學專業是比較集中的,47個教師中,有44人有心理學教育背景,占79.55%;而兼職教師所學專業則相對分散,109人所學專業共有10個,其中心理學、思想政治和醫學占到前三位。第四,教師呈現女多男少現象,被調查老師中,女性教師107人,占到了66.87%。第五,教師普遍學歷較高,具有研究生學歷的超過半數。160位教師中,學歷達到研究生以上的共有88人,占到59.46% 。
2011年 5 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印發《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為必修課》的通知,要求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設為必修課。許多高校已經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高校通識教育部分,以進一步實現全面育人的培養。在調查中發現,大學生認為最受歡迎的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同時最不滿意的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許多大學生由此抱怨心理健康教育課枯燥乏味、脫離實際;相關教材還存在著學科本位或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忽視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大學生并不追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完整性,而表現出“適需”、“適用”的傾向[11,16]。
通過遼寧建筑職業學院劉靜老師對我國各地一些高校調查發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服務不夠完善,成為了各高校存在的最普遍的問題。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往往身兼數職,在大多數高校中,輔導員一般都同時肩負著心理健康導師的職責。輔導員本身就有相當的工作量,同時所要面對和負責的學生也不在少數,因此就決定了他們往往無法對學生進行深入細致地了解。另一方面,作為非專業人士或半專業人士,他們對于學生的很多心理困惑和問題也存在束手無策的情況。除了學校方面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關注有所缺失以外,學生本身也對校方心理咨詢興趣不高,愿意了解并參與到心理咨詢中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這也就造成了現如今高校的心理教育服務基本形同虛設,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的幫助可謂微乎其微。
通過比較國內外心理健康師資隊伍特點可見,我國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應朝專業化與標準化目標奮進,其次心理健康服務的范圍應更加豐富,心理健康教育途徑應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