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曹縣曹城街道辦事處中學 山東菏澤 274400)
初中數學內容較為簡單,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實際也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為此,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借助學生現實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展開課堂導入。如,教“軸對稱圖形”這部分知識時,我就向學生展示了中國剪紙、蝴蝶標本、長方形、正方形折紙等不同的實物,并鼓勵學生嘗試對其進行折疊。這樣一來,既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同時又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積極性,從而為他們更加集中注意力、真正投入到這一內容的具體學習之中打下了堅實基礎。
“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教育實踐也表明,在一些疑問及懸念的引導下,學生更容易對未知的學習內容產生較強烈的學習興趣及探究積極性。鑒于此,初中數學教師不妨在上課開始結合教學內容巧妙地向學生設置一些疑難問題,以此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懸念氛圍,從而實現教學內容的巧妙導入。如,學習“三角形穩定性特征”這一內容時,一上課我就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自行車車架、學校的籃球架、高大的鐵塔還有建筑工地的腳手架等都呈現三角形的形狀,這是偶然現象呢?還是背后蘊含著一定的數學原理呢?……”如此,就借助學生的生活實際向他們營造一個較強的懸念氛圍,促使他們迅速集中自身注意力、在強烈的探究心理狀態中有效接收我接下來具體講解的教學信息與內容,確保了課堂導入的有效性。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課堂導入對于教師更好的展開教學活動同樣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及影響作用。為此,我們初中數學教師必須積極探索初中數學課堂導人的有效方法,并將其靈活運用到自身日常的教學實踐中。相信這樣才能在保證初中數學課堂導人有效性的同時真正為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整體提高及完善奠定良好的基礎。
數學的內容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銜接,有所關聯,由淺入深的,舉一反三在教學中相當重要,運用好了,可以讓一堂課程事半功倍。在教學過程中,舉一反三是通過比較兩個或兩類數學對象的共同或相似的屬性,從兩個相似的屬性的比較中,產生聯想,通過聯想引入新課。如果已知的數學對象比較熟悉,新的數學對象通過與已知的數學對象類比,那么類比引入就比較自然。例如:在講解一元一次不等式時,可以通過解一元一次方程來類比,先讓學生解答幾道一元一次方程后,然后把等號改成不等號,印“大于號”或“小于號”,提出這些就是一元一次不等式,怎么解呢?在帶著疑問之后,再從例題人手,通過反復地對比,將舊知識進行延展變化為新知識,通過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很容易類比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引入新課也很自然。
‘玩’不僅是學生喜歡的事情,即便是大人也貪“玩”,對于初中生來說,處于兒童與少年的過渡期,既有兒童的貪玩心理,同時也開始有少年的好奇。說到玩,游戲就在討論的話題之中,充分研究教學內容,精心搜尋一系列知識性、趣味性強的游戲,經過設計、安排。從游戲導入,使學生邊玩游戲邊學習,在豐富多彩的游戲中接受新知識,達到“玩與學”相結合的目的。例如:在一節課堂教學時,在導入部分設計游戲,讓學生分成小組,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幾個盒子,每個盒子里裝有兩個球,有的盒子里放的兩個全是白球或全是黃球,有的盒子里放的是一白一黃兩個球。每個同學一次只能摸一個球,記錄好球的顏色,摸好后繼續把球放在盒子里,另一個同學繼續摸。學生在游戲中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合作學習不知不覺地展開了。活動結束后,每個小組匯報摸球結果,教師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讓學生在游戲中更好的掌握了概念,一節課下來,取得了不錯的教學效果。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一句人人耳熟能詳的話。在課堂上學生所接觸到的知識都是前后貫通的,不是孤立的。舊知識里隱藏著新知識,在新的知識里又能看到舊知識的影子。在新課前,先溫習已學過的知識,可以使學生把前后所學知識銜接起來,從而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使學生胸有成竹地走進課堂。教師可以針對上節課的內容,設計一些簡單的對話或筆頭練習,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對尋找新知識的感覺,學生在熟悉并掌握了舊知識后,有了成功感和滿足感,就會有更大的求知欲望。例如:在講授新課的時候,花幾分鐘時間來對上一堂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簡單的回顧,或者抽查學生回答一些有關上一堂課的教學內容,既溫習課程,同時讓學生也產生了下一次可能會被提問的心態,讓學生逐漸養成鞏固溫習的習慣,一旦養成了溫習的習慣,對今后的教學以及孩子自學能力的提高等等都有很大的幫處。
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數學課堂開篇內容設計中,還可以抓住數學探究特性,運用實驗演示法設計開篇內容,組織初中生運用準備好的教材工具,進行互動式的動手操作活動,在實踐操作中,展示知識點內容,掌握知識內涵,提高初中生的參與深度和認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