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遼寧大連 116034)
宗教在人類文明的發展和變遷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現實生活當中,宗教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一種文化,擁有著眾多的信徒,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世界快速發展的今天,宗教變得更加復雜多樣,無論是傳播的途徑,還是其存在的形式都有著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也很容易被利用進行不法活動。因此,如今的宗教是正能量和負能量并存的,并在世界沖突和紛爭當中成為了一種引發力量。幫助學生了解和學習宗教知識,了解和掌握當今世界宗教和我國宗教的發展方向,可以更好地抵御別有用心的敵對勢力,維護祖國的統一。
隨著信息化時代迅猛的發展,宗教勢力逐漸向在校大學生滲透,通過調查發現,有9.5%的大學生信仰宗教。對于宗教信仰者而言,理性的宗教觀表現為對宗教的選擇和信仰應該是自身理性選擇的結果,其要求對自己所信仰的宗教的現狀、價值、文化、理念等有很清晰的認同和了解。在信仰宗教的同時也能夠對其他宗教或非宗教信仰者,保持尊重的態度。總之,如果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宗教觀一定是有缺失的。
從大學生本身來看,具備理性的宗教觀能減少對宗教的盲信盲從。從各地高校的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出,大學生宗教信仰者在學生總數中所占比例不高,但呈上升趨勢。大學生對宗教的心理和態度,往往呈現出微妙、復雜的態勢。很多信仰者并不是基于對某種宗教的全面認識,相反,他們的宗教認知處于模糊狀態,很難出于理性思考而信仰,往往帶有一定的盲目性。即使是非宗教信仰者,也有一些人很容易陷入對宗教的片面認識當中,對宗教全盤否定,把宗教等同于迷信,不能正確看待宗教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理性的宗教觀,很難使大學生信教者與非信教者之間達到相互寬容與理解,也容易造成大學生對宗教信仰的盲目跟從。
高等院校承擔著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引導樹立大學生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國部分高等院校已經采取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對學生進行宗教教育,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宗教并非是新鮮事物,無論是我國還是西方都有著悠久的宗教信仰傳統。有些教育工作者,受到西方觀念的影響,錯誤地認為宗教教育就是引導學生信仰宗教。其實宗教的教育不只引導學生信仰宗教,而更多的讓學生了解宗教的文化和藝術,幫助學生拓寬思維也避免直接拒絕對學生造成困惑或不解,讓學生有辨別真偽的能力。在大環境背景下,有些學生也是談宗教色變,在我們調研中發現,有35.6%的大學生認為宗教是一種“唯心主義”,它的思想太飄渺,難以說清;有28.2%的大學生認為宗教是一種高尚的精神活動,而有11.3%的大學生則認為宗教是一種“迷信”,感覺宗教的思想和我們接觸的無神論思想有沖突,導致宗教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
高校在宗教教育方面還不完善,教育方式簡單機械,教師能力水平不足,知識教授不夠親和,脫離了大學生實際的精神狀態和生活情況,特別是大學生脫離家庭束縛后,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和問題得不到宣泄時,就會尋求宗教的慰藉,變成一個潛在的信徒[1]。這一結果從我們調查中也能得以驗證,在問到信仰宗教原因時,有11.8%的大學生認為宗教可以帶來心靈上的平靜和慰藉。因此,高校要借助校內各種資源,形成合力,加強宗教教育支持系統的建立。
大學階段是青年的自我形成和信仰逐漸穩定的重要時期,在大學生的個性中,信仰決定著大學生心理活動的方向和效能。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用馬克思主義宗教觀對大學生進行理性科學宗教觀培育顯得尤為重要[2]。
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第一課堂,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任務,也是宣傳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重要渠道。面對著新的形勢、新的變化和新的要求,高校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一方面在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等課程中適當設置宗教相關的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網絡選修課的形式,讓學生對宗教文化的歷史及現狀有所了解,引導學生正確看待宗教信仰和宗教文化,以期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人生信仰和正確的理性宗教觀。
學校要加強校風、學風建設,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信仰氛圍。要豐富學生的文體活動,通過不同形式的主題活動,讓學生有歸屬感和幸福感,樹立主人翁意識。加強學校的心理疏導力度。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團體素質拓展訓練及個體輔導等,讓學生在困惑或者惶恐時,從心靈中得到安慰和平靜。通過調查顯示,在大學生信仰宗教意義時,有30.8%的大學生認為宗教可以幫助大學生擺脫心理上的困境和減輕壓力,有17%的學生認為宗教是大學生逃避問題的“麻醉劑”,也就是說信仰宗教純粹是在尋找一種滿足和彌補心里空缺的方式。因此,正確的引導和疏導,有利于幫助大學生客觀分析自我問題,查找原因,提升能力。
90后的大學生思想觀念新潮,思維跳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比較強,標榜獨立自信,并以自我為中心,愿意追求個性化和與眾不同,喜歡獨樹一幟的做事,他們在對宗教的認同上,往往沖動感性大于理性。這就要求他們要認識宗教,了解宗教的本質,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學會分析和理解,做到對待宗教不盲從;其次是要提升自身綜合素質,學會用知識武裝頭腦,用實踐鍛煉能力,用信念支撐意志,提高自己的心理適應能力和抗壓能力。
總之,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國高校學生的信仰狀況變得非常復雜,教育工作者要積極面對而不是逃避,要打破宗教的神秘性,讓學生從高校提供的宗教教育支持系統中了解深入。當然,由于高等院校有多種類型,對大學生進行理性宗教觀的培育不能一概而論,而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地開展宗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