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愛華
追求教育公平、尤其是優質的教育公平,一直是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教育機會公平含有“入學機會公平”“就讀優質學校機會公平”“教育過程參與機會公平”三個不同層次。如果說對于前兩個層次的公平,校長們有時難免力不從心,那么對于“教育過程參與機會公平”,校長是有一定的行動空間的。校長要懷著同理心、平等心、民主心,以心換心,積極有效地推動“教育過程參與機會公平”,成就每位師生的精彩。
一、同理心:公平優質教育的起源點
同理心(empathy),通常指個體能夠感知或想象他人的情感,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設身處地地體驗到他人感受的心理過程。[1]筆者認為,飽含同理心的教育是目中有“人”、心中有“人”的教育。“具有同理心的教師敬畏‘天地良心,他們常態性地對他人有惻隱之心,對弱小者、年幼者有相助之心。”[2]具有同理心的教師會努力站在學生的角度去了解學生、理解學生、幫助學生,會通過分析學生的情緒和認知,更加準確和迅速地判斷學生的內心世界。因為他們知道學生和自己一樣,享有人的尊嚴和公民權利;因為他們知道學生和自己不同,正處于身心發展過程之中,經歷著成長的煩惱;因為他們知道學生之間千差萬異,不可眾人一法。
同理心的立場是公平教育的起點,學校要尊重個體差異,盡力為每個學生提供“平等而有差異性的教育”。如筆者所在的江蘇省如皋師范學校附屬小學(以下簡稱“如師附小”),尊重個體差異,努力開展多樣化教育,通過打造212個全校大走班社團、100個“大成小秀場”,盡力滿足孩子們的個性發展需要。同理心的教育立場助力了學校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的成長:有學生不僅用自己的演出片酬捐贈學校碩大桂花樹,更是捐贈災區物資,登上世界海洋大會的講壇,全英文演講《我們共有一個地球》,成為中澳友誼小天使,小小年紀即被選為感動江蘇教育人物;有學生因為看到母親雨天穿著雨衣不方便,基于對學校大成殿瓦楞的觀察,聯想發明出“瓦楞式不積水雨衣”,奪得江蘇省發明競賽一等獎,成功申請國家發明專利。飽含同理心的教育閃爍著公平、人性的光輝。
二、平等心:公平優質教育的立足點
“從本質看,教育公平是一種個體公平,必須關注人的層面的公平。宏觀層次的公平只有轉化為微觀層次的公平,實現教育過程中的公平,才能體現教育公平的‘人的發展本質內涵。教育過程的公平是最大的公平。”[3]每一個孩子都可以美麗起來,主要是看為師長者是否有育人的情懷、包容的心態以及善意的引導,尤其是能否將“平等對待”之光照射到他們的心靈深處以及前行的遠方。幾年前,我曾在一所郊區學校任校長。學生大多是留守兒童與打工子弟,孩子在家很少得到有效的陪伴。經過調查,僅三年級讓老師們束手無策的孩子就有28個。我把這些孩子組成一個班,親自擔任班主任兼任課老師。我與這個班級的故事,也讓我對平等心的理解更為深刻。
平等意味著尊重與點燃。尊重每一個人,讓每一個兒童都感到自己“不可或缺”,讓每一個人有夢想,就是平等的力量。首次上課,我就提出“美麗班級”的概念,讓孩子們都在黑板上畫出他們理想中的“美麗班級”。他們被“點燃”了,一張小小的黑板成為了一枚強大的助推彈,孩子們你一筆我一筆,欣喜地描繪著自己的夢想,擁有了“綻放在舞臺”的機會。何謂尊重?我以為面對差異現實,我們能包容并給予同樣的發展機會就是最重要的尊重。
平等意味著關心與等待。孩子們的“綻放”不必絢麗,但應干凈整潔。布滿油漬的衣襟和28雙小手上黑乎乎的指甲讓人感到無奈又心疼,我與學生們定下“剪指甲”的約定,并親自幫助忘記剪指甲的孩子剪去了指甲。我這樣手持指甲剪的真誠關心在學生看來亦是一種期許,是這個世界上有人真正關愛著自己的感動。孩子們幼小的心靈感受到了關心與信任,奮發向上的成長愿望“破土發芽”。此后,28個小身影雖不華麗,卻個個干凈整潔。下課后,他們學會了先整理好文具和桌椅再離開。“花開、苗長、樹成”,文明也許就是在這樣的關心和等待中慢慢發生的。
平等意味著智慧鼓勵與無限信任。三年級語文有一個“各省簡稱歌”的課后練習,“美麗班級”里的孩子們并不能很好地完成。于是我用“有獎拼圖大戰”的方式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或許是拼圖與知識的關聯性使學習活動化了,或許是獎勵政策助推了潛在的挑戰意識,孩子們觀察拼圖、研讀圖紙、鏈接課本……在4分鐘內全部挑戰成功。學生水平不一其實是一個客觀的存在,成長的起點不一樣,成長的速率也各不相同,但是給予他們每一個人鼓勵與信任,給予每個孩子探索生長的機會,他們就能綻放不同的精彩,收獲走向成功的信心。
三、民主心:公平優質教育的生長點
教育是有目的的,教育的目的之一應該是讓學生們習得“民主的生活方式”。對于學生而言,民主課堂應是這種“生活方式”的重要來源。校長應秉持一顆“民主心”,促進民主課堂的形成與發展。中國有著幾千年“你說我聽”的文化基因傳承,如果你沒有做過專題改變,就不要責怪孩子怎么沒有積極舉手發言,因為他的祖輩的祖輩就是這樣的。為此,我們在如師附小進行了以“活動單導學”為重心的課堂改革。所謂“活動單導學”,即以“活動單”為媒介,活動為載體,學生為中心,教師為主導,自主合作形式為主的教學模式。
打破“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格局,體現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活動單導學”將教學目的蘊藏于活動過程之中,學生通過調查、實驗、探究、交流、討論、反思等多元活動,進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點評提升”。人人都有在小組里進行交流的機會,都能表達思想。教師的“退位”映襯出學生的自主,這樣的“退位”其實是一種推動,讓學生能夠最大限度地徜徉在知識的海洋中,其本質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這樣的課堂里,每一個孩子都能思考、會表達、善合作,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打破“以教材為中心”的課程形態,體現師生的自主創造意識。如師附小的許多校本課程教材都是由師生自主編寫的。如學生們基于夏雨人《養蠶的故事》一書,挖掘“蠶的前世今生”、了解“蠶的傳奇過往”、觸摸“蠶的文化留痕”,師生共同設計完成了“蠶”主題系列校本教材。創編校本教材的過程,讓師生擁有自主生長的權利,獲得自我發展的平臺,形成持續發展的動力,展現出了自主生長的美好姿態。我認為,師本課程、生本課程的誕生正是一種民主意識在教學中的常態體現。
打破“以管理者為中心”的管理格局,體現學生的自我管理、自主成長意識。“活動單導學”的課堂改革,也促進了學校范圍內民主氛圍的增長。學校開展的每學期一周的“將學校交給學生自主管理”管理周活動,讓中、高年級學生可以與校長和教師對話,學習管理知識與技巧;每周三的家長課堂,讓家長們以建設者、研究者的角色加入學校管理過程之中,讓每一位家長都有到校進行課堂分享、參與學校課程建設、管理決策的機會。小組、團隊合作的增多,促進了學生責任心、包容心的增長,助力了學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增強。
校長應當秉持同理心、平等心、民主心,為使孩子們收獲受益一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而努力,為打造公平優質教育貢獻自己的力量,為抵達一個更加民主、平等、和諧而美好的世界傾心傾力。
參考文獻:
[1] 孟景.教育教學活動中的同理心[J].現代企業教育,2014,(14).
[2] 吳康寧.教師善待學生的三種類型[J].教師月刊,2017,(9).
[3] 呂星宇.論教育過程公平[J].現代教育論叢,2008,(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