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亭君,黃柳春,楊妙

摘要:從南寧植保部門的基本情況入手,找出該市植保部門存在基礎設施薄弱,機構建設重視不足,資金投入不夠,隊伍力量不足,專業化統防統治能力弱等問題,提出著力改善植保物質裝備條件,加強植保公共服務隊伍建設,加大植保經費投入,健全植保信息和防控網絡,大力推動植保社會化服務發展等建議。
關鍵詞:植物保護;體系建設,建議
盧亭君,黃柳春,楊 妙. 廣西南寧市植物保護體系建設存在問題及建議[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35):35-36.
做好農作物病蟲害防控是植物保護工作的主要職責,植物保護是公益性、公共性、社會性防災減災事業[1]。穩固提升植保防災減災水平,增強重大病蟲監測防控能力是南寧市農業生產的重要要求,植保體系的穩定影響著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2]。為充分掌握植物保護體系建設情況,通過座談、問卷調查等方式,對全市植保服務體系建設進行了調研與討論,找出南寧市植物保護體系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建議。
一、植保部門基本情況
1、植保機構職能與基本情況
植保機構的主要職能是貫徹執行有關農業植物保護、植物檢疫的法律、法規,負責農業有害生物的監測、預報,制定治理防治方案并組織實施[3],執行國內植物調運和產地檢疫,依法開展農藥市場、使用管理,對新農藥產品進行試驗示范、推廣培訓等。2016年6月,市編制委員會將市植保植檢站的植物檢疫職能劃到市農業執法支隊,市植保植檢站更名為植物保護站,因此,市級承擔植保工作的單位有市植物保護站和市農業執法支隊。
截止2016年9月,全市承擔植保工作的機構有14個,市級2個,縣級12個,其中橫縣、賓陽縣、上林縣、隆安縣及武鳴區保留有專門的植物保護機構,性質為非參公事業單位,馬山縣于2015年撤并縣植保植檢站到農業技術推廣站,其它6個城區沒有專門成立植保機構,但具體植保工作由參公事業單位的農業服務中心承擔。部份鄉鎮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有植保技術人員,村級均無植保技術人員。已建農業有害生物預警與控制區域站5個,植保田間觀測圃有5個,測報燈7盞。
2、從業人員基本情況
截止2017年9月,南寧市、縣(區)兩級植物保護機構在編人數74人(市執法支隊目前沒有植物檢疫員,因此本文沒有將該單位人員統計在內),在植物保護崗位上工作的有65人,占82.4%;抽調到其他單位工作的有12人,占17.6%;市植保站在編7人,在植保崗位5人;縣級植保機構從業人員67人,在植保崗位60人。屬于參照公務員管理的有10人,非參照公務員管理的64人(表1)。專業技術水平方面:高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7人,占9.46%;中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38人,占51.35%;初級職稱專業技術人員12人,占16.22%;技術員2人,占2.7%;其他人員占24.19%??梢钥闯?,南寧市植保人員的職稱在中級以上的占總人數的大半,專業技術人員職稱水平總體較高。
3、統防統治專業隊伍
據2017年9月統計,全市共有專業化統防統治組織25個,專業化統防人員1604人,專業化防治機械238臺。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實現三個統一(施藥時間統一、配方統一、技術統一),提高工效,降低了施藥成本,提高防效,經濟效果顯著。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設施薄弱
病蟲檢測實驗室、農藥檢測實驗室、標準病蟲田間觀測圃等設施及配套設備缺乏。2006年農產品檢測中心剝離市植保站時,將市植保站檢測人員和所有檢測儀器全部抽離,導致日常實驗工作僅能開展較為粗簡的觀察識別。目前,全市擁有的植保實驗室5個,標準病蟲田間觀測圃5個和病蟲測報燈7盞大多分布在五縣及武鳴區,其他城區的植保基礎設施及配套設備基本是空缺。
全市植保配套設施不健全,測報手段落后,測報水平低下,影響病蟲害預測預報的質量。植物檢疫檢驗和新病蟲害的識別除了請廣西農科院、廣西農學院協助鑒定外,平常只能通過現場觀察詢問、查閱資料、經驗判斷等簡單的操作方法進行判定。沒有農藥檢測能力,農藥的真假只能通過標簽三證等表面鑒定是不是假農藥。
2、機構建設重視不足
機構建設不重視主要表現在:
(1)機構性質
植保植檢站作為公益性的執法單位,沒有被批準為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單位。十多年來,廣西區內,柳州、桂林、防城港等部分植保系統早已實行參照公務員單位進行管理;南寧市也有不少事業單位被批準為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單位,例如同是檢疫機構的有林業植物檢疫站、動物防疫站等,或是同為農業推廣機構的有農業技術推廣站、水果站、種子站等;但作為南寧市農業種植業系統中唯一配備植物檢疫執法制服的植保植檢系統,卻一直沒有被上級部門批準為參公事業單位。全市植保系統中屬于參照公務員管理的10人占用的是城區農業服務中心的其他能源站之類的編制。
(2)機構職能被分解
南寧市機構編制委員會分別于2013年8月和2016年6月將市植保植檢站的農藥執法和植物檢疫職能劃到市農業綜合行政執法支隊,雖然全市農業綜合執法能力上得到提高,但植保體系的拆分,勢必造成植保系統整體戰斗力下降。
3、資金投入不夠
在植保植檢日常業務經費方面,本年度縣區級無日常業務經費的植保業務單位有10個,經費在1-2萬元的植保業務單位有2個,縣區的植保日常業務經費嚴重不足。
具體表現在:為節省開支,部分農業主管部門簡單地限定植保機構人員下鄉開展業務工作天數,導致測報點工作萎縮,預測預報準確率下降,給農業生產帶來安全隱患,檢疫執法工作難以開展。特別是在紅火蟻、香蕉枯萎病、黃瓜綠斑駁花葉病等疫情的調查、封鎖和撲滅上,因經費匱乏,難以及時鏟除,應急防控能力薄弱。在突發重大病蟲害(如兩遷害蟲和香蕉枯萎病等)時應急防控能力薄弱,植保技術試驗示范推廣力度不夠,對農民影響進程緩慢。
4、隊伍力量不足
全市植保隊伍薄弱的主要表現為:
(1)人手不足
發展不均衡,人員偏少,部分農業服務中心只安排相關人員兼植保工作,實際上每個城區的農業服務中心從事植保工作的人數不足1個,植保日常工作開展不正常。
(2)抽調占用
全市植保系統被上級部門抽調到其他單位工作的有12人,占17.6%,很大程度上影響植保業務工作的開展。
(3)年齡老化
受編制的限制,部分單位已經十幾年沒有招聘年輕人,全市植保系統41歲以上人員有60人,占81.08%,說明南寧市植保隊伍人員老齡化已經非常嚴重。具體情況:30歲以下的植保人員3人,占4.05%;31-40歲的植保人員11人,占14.86%;41-50歲的植保人員35人,占47.3%;51歲以上的植保人員25人,占33.78%(詳見表1)。
(4)知識老化
受到經費不足的影響,大部分植保人員在接受業務知識繼續教育和外出學習與業務交流的機會少,知識老化。
5、專業化統防統治能力弱
2017年預計全市農作物統防統治覆蓋率達30%以上,服務能力還有待加強。造成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不高的原因:
(1)補助程序繁雜
南寧市對專業化統防統治服務補助形式是以物化補貼或資金補貼的形式,為保證物資和資金用在實處,財政要求項目先實施項目后報賬的原則。但在項目實施期間各種手續要求沒有明確的模板,一套表格要反復填寫上報,加上防治區域千家萬戶,統防統治組織和植保站人員需要一再走村串戶向農民解釋解讀,讓農戶簽字同意,繁雜的補助程序消耗大量的時間和人力成本。
(2)作物多樣性,病蟲復雜
連片種植的面積不大,栽培作物多樣性,病蟲發生復雜,對統防統治技術要求高、防治難度和風險大,難免有統防區內發生病蟲害為害造成損失的現象。
(3)防治作物單一,服務收入不持續
在南寧,目前統防作物主要是水稻、甘蔗、香蕉等,范圍偏小,服務具有季節性,時間短,統防統治機手服務收入不持續,積極性不高。
三、對策建議
1、著力改善植保物質裝備條件
繼續支持相關縣區申報植保工程項目,向農業部和地方政府申請區域站建設,加大重大病蟲監測防控設施建設,加強農作物區域性重大病蟲綜合防治試驗室和野外觀測場建設,完善縣級病蟲監控站點建設,配備病蟲調查監測、信息傳輸、檢驗檢疫、防控處置等儀器設備;大力改善重大病蟲防控作業條件;不斷推廣害蟲天敵、生物制劑和高效低毒農藥等綠色植保產品,不斷豐富植保物質基礎,改善防災減災手段,提高現代植保物質裝備水平。
2、加強植保公共服務隊伍建設
建立健全縣(區)級以上植保公共服務體系,強化植保機構的公益屬性和公共服務職能,加強病蟲害監測預警、綜合防治、植物檢疫、農藥應用指導等專業人才隊伍建設[4]。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切實加大《農業技術推廣法》、《植物檢疫條例》和《農藥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進一步強化植保植檢工作公益性、行政性的認識,將植保機構納入參照公務員管理事業單位進行管理。加強市-縣(區)-鄉鎮-村級等四級植保網絡建設,穩定植保隊伍,加強學習培訓,依法保障植保機構充分開展植保工作。
3、加大植保經費投入
建議大幅度增加植保植檢專項經費的投入,列入地方財政預算,按時足額到賬,保障病蟲害預測預報、重大病蟲害監測與防控、植物檢疫疫情處置、檢疫執法、農藥執法、試驗示范和技術推廣等公益性工作的順利開展。
4、健全植保信息和防控網絡
完善重大病蟲害監測和防控網絡,爭取增設觀測圃數量。建立健全縣(區)級以上重大病蟲害應急防控指揮體系,加強重點區域的應急防治設施設備建設,完善重大病蟲疫情應急預案,建立重大病蟲害監測及防控應急隊伍,提升重大病害蟲的監測與防控能力。
5、大力推動植保社會化服務發展
繼續爭取項目鼓勵支持農民合作社、涉農企業、種植大戶等統防統治組織開展有償植保社會化服務,因地制宜,以物化補貼和資金補貼方式補助,簡化手續,備案材料統一模,不斷完善重大病蟲害防統防統治補貼機制,確保服務有效、物資(資金)按時補貼到位。加大對專業化防治組織的培訓力度,拓寬服務領域,增加收入渠道,提升專業化服務組織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建豐,黃秀蘭,等. 廣東省植保植檢機構隊伍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 安徽農業科,2015,43(8):306-307,317.
[2] 陳一品. 創新植保服務體系為糧食豐產保駕護航[J]. 植物醫生,2010,23(4):45-46.
[3] 安沫平,闞清松,等. 河北省現代植物保護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 河北農業科學,2014,18(1)1-3,81.
[4] 農業部. 農業部印發關于加快推進現代植物保護體系建設的意見[J]. 中國植保導刊,2013,3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