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就是要結合時代要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和人文精神,把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道德規范與改革創新等時代精神作為主要內容,引導和教育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關鍵在于有一批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四有”好老師。孔子說: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從教師職業性質上闡明了教師以身作則的重要性和在教育教學中實施 “有言之教”和 “無言之教”的必要性;明朝王陽明經過 “龍場悟道”后的 “致良知”,強調人性的光輝不僅要照亮我們教師自身,甚至還要照亮他人,照亮我們的學生。只有教師先 “立德”,才能引導學生 “立德”,最終實現 “樹人”之目的。
由此看來,立德樹人要從師德師風建設入手,統籌德育資源,創新德育形式,形成德育工作體系化、模塊化。近年來,我們圍繞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作了一些嘗試,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重建師德,改變教師群體的生命狀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師德、化育人心是關鍵。為此,我們每月召開一次全體教職工大會,通過集中學習、討論、宣講等形式,把師德師風建設落到實處;以 “十三五”教師個人職業規劃脫口講為契機,在個人職業規劃中把師德師風立于首位,進行師德公開承諾;通過師德評價,狠抓師德師風建設,在 “教師節表彰暨開學典禮”中突出典型,傳播正能量。
作為一名教師,我們必須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人類 “軸心時代”的典范之一,是中華民族價值觀體系與生活樣式的載體。“四有”好老師的標準就是君子圣賢的標準,是深深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沃土上的。 “四有”好老師標準中, “至于道”最重要,即建立符合道義的教育觀、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它不只是我們中國老師所必需,而且是我們中國教育所必需。
“窮理盡性,人盡其材” “克其私,去其弊,復其本體。”修己才能安人,修己才能達人。教師的工作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塑造生命、塑造靈魂、塑造人。假如教師自己的生命都不舒展,自己的生命都不真實、自己的生命都不富足,自己的道德都不高尚,我們怎么去喚醒另一個生命? “身之主宰便是心,不能勝寸心,安能勝蒼穹?”正確認識自我身份,才能處理好與家庭、單位、社會的關系,才能愉快做事,做好本分事,即修行、修德。越能自覺地做該做的事越愉快,相反越痛苦。靠規范約束,尊嚴何在?面對現實,堅持操守,才能快樂,才能用愛心加耐心,傳為人之道。內心凈化,志向高遠,便力量無窮。只有我們老師自己有 “敬畏之心”,才能調教出有 “敬畏之心”的學生;也只有 “親其師”,才能 “信其道”。
《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要求:統籌德育資源,創新德育形式,探索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管理育人、協同育人等多種途徑,努力形成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陶行知先生也說過,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作為一所農村初級中學,我們把教育發展的方向定位在 “做真教育”。反映在教育情懷上就是 “辦學以人為本,育人以德為先”;落實在辦學行為上就是 “品行立德、學識立身、文化立校”。
我們依托鎮區豐富的紅色資源和獨特的地理優勢,開辟德育新途徑,豐富德育新內涵,構建五大德育模塊,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為重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適應社會需要。把 “立德樹人”真正放在首位,體現教育中 “育”的功能,不斷規范和完善學校德育工作體系,逐步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德育工作。
課程作為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的主要載體,體現了國家意志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想道德品質。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根據學科特點,充分挖掘蘊含于學科中的德育因素,讓知識與道德、教學與教育、教書與育人和諧統一。
學期初,制訂每個月的德育主題,利用國旗下講話,讓學生和老師參與進來;每學期舉辦兩次德育大講堂,由校長主講,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班會課為主陣地,上好德育課、禮儀課;開展黑板報、文明班級和文明寢室等評比活動,促進學生文明禮儀習慣的養成;通過選課走班,開展課外活動,陶冶學生情操,提升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提高學生的綜合實力。
此外,還可以成立 “家長學校”,定期召開學生家長會,密切家校聯系,構建學校、家庭、社區育人網絡;加強學生心理輔導,注重對學困生、單親家庭學生等特殊群體學生的關懷和幫助,把教育精準扶貧、關愛留守兒童、貧困學生資助、營養改善計劃等惠民工作做實做細,取得家長對學校工作的支持和幫助,充分挖掘家長教育資源,提高教學實效。
以 “活著的姿態” “夢想與堅守的力量” “靜默的思考” “生命的價值叫作崇高” “正確認識歷史上的大人物”為主題,每個月組織學生觀看一部經典影視作品,讓教育無聲,打造觸摸靈魂的 “軟德育”,培養學生悲憫、慎獨之情懷,以期使學生頓悟人生,形成向上、向真、向善、向美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結合學段特點和地域特色,建立以鄉土鄉情為主題的研學旅行活動。春、秋兩季,帶領學生走進七里坪周邊的騰子沖森林公園、香山湖、周八家古村落、楊山天然河灘等風景區,感受家鄉生態之美,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品質。
湖北省紅安縣七里中學位于紅色歷史名鎮七里坪,具有得天獨厚的紅色資源。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先后誕生了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紅二十八軍3支紅軍主力部隊;鎮區內有中心烈士陵園、長勝街、紅軍廣場、秦基偉故居、紅軍洞,是全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全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們要立足 “紅安精神代代相傳”,挖掘七里坪紅色資源,帶領學生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學習革命先烈 “樸誠勇毅、不勝不休” “一圖兩不圖”的革命精神和奉獻精神,傳承紅色基因。
綜上所述,我們必須不遺余力地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學識、有仁愛之心的教師隊伍,形成以教書育人、熱愛學生為主導的師德師風,為 “立德樹人”的實現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時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和方法,通過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把 “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落到實處,培養出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