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偉
我校 (此處指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壇丘小學,下文同)正處于城市化進程的包圍與發展之中,由于所在區域企業眾多,且大多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據較高比例。因此,對學校提出了如何在城市化進程新形勢下實現共融教育這一實質性課題。筆者在長期的實踐與反思中深刻認識到,“只有愛在其中,才會樂在其中”,并且較為成功地探索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現共融教育的途徑。
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有教無類”的信條式教育命題,并且用自身實踐向歷史非常成功地證明了這一理念的正確和偉大。在大力強調“眾生平等、教育公平”的今天,作為歷史文明的傳承者,我們有什么理由不去為有教無類豐富時代內涵、增添新鮮篇章呢?調查發現,由于心智發育的規律性,小學生對于教師有著一種難以擺脫的依賴性,那些外來轉入生更加需要來自老師的關注、認可和幫助。正因為如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筆者一方面通過聯系、溝通與交流等形式,把更多的關愛傾注到轉入生身上,善于發現并放大他們的亮點和長處,不斷增強他們的進取精神和成功信念,從而從根本上盡快拉近他們與本地學生之間的學習差距。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內外,通過道理教育和事例引導等方法,讓本地學生學會去接納、關愛和幫助轉入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每當付出努力、收獲成功,就能從和諧關系中贏得“親師信道”的共融效益。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總有左中右”,不僅如此,由于生長環境、基礎成績、能力品質等因素的影響,外來轉入生的語文綜合學習往往滯后于本地生,集中地體現在語言讀音、課外閱讀、習作能力、口語交際和綜合實踐等方面。眾所周知,語文學習需要歷經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這自然就成了“共融教育”的重難點所在。為了不讓轉入生掉隊,我們更應強調并注重因材施教。以教學 《歡樂的潑水節》為例,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提問:“潑水節的來歷是什么?你能說說潑水節的活動場景嗎?”針對學生實際,筆者把回答問題的機會給了本地生,而把提桶、端盆等動作表演的機會留給了從農村轉進的兩名學生,因為他倆有實際體驗。結果,競相表演和暢說不僅愉悅了學生自己,還引發了全班同學的羨慕和歡呼,這難道不是共融教育的良好體現嗎?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詩中,陸游意在強調以學用結合為主的教育實踐性。兒童不僅具有活潑好動、求新求趣的普遍性特點,而且智慧和情感多出自于他們的手指尖上。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自主體驗教學活動,以利于從中攫取“教書、育人”的雙贏效果。以“我為媽媽洗腳”為主題的體驗性習作為例,批閱作文時,筆者被班上的一個小女孩深深感動了。筆者第二天當眾通讀了這篇習作:“昨天晚上,我第一次為媽媽洗腳……從那干裂、脫皮的腳上,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媽媽太辛苦了……前兩天,我還抱怨了媽媽,說她把我轉進這里卻舍不得買一塊小手表給我……媽媽,我真的對不起你……”剛開始朗讀時還有些學生不以為然,但慢慢地,學生便逐步屏聲靜氣下來,再后來則出現了低泣聲,最后,大家情不自禁地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此時,筆者順勢要求學生重寫作文,再交上來后,文章質量都有大幅提高。
語文學科及其教學活動具有能動性、實踐性和綜合性等特征,就小學語文教學而言,積極開展豐富多元的實踐活動,不僅是課程教學的應有之義,而且能夠在學用結合中迎合小學生的學習情趣需要,拓展并延伸課堂環節,不斷增加教學的深廣度,同時還有利于在和諧互動和學風凝煉中更好地實現城市化進程下共融教育的目標。比如,筆者曾經組織開展“我愛家鄉”的口語交際活動,經過一周時間的體驗和準備,學生都能以“小導游”身份向大家進行介紹,有介紹、有咨詢、有解答、有贊譽。在這樣的活動中,外來轉入生會情不自禁地佩服當地學生的豐富見識,而本地學生又會對外來轉入生的經歷感到新奇,并充滿興趣。實踐表明,經常開展語文實踐活動,既可實現啟智益能目標,又能推動共融教育的進程。
第斯多惠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知識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從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對小學生群體來說,我們應當堅持“以生為本、以學為主”的指導思想,對他們進行“嚴而有格”地教導與引領,同時更要遵循“以愛為本、責任為懷”的施教原則,積極進行有效的“激勵、喚醒、鼓舞”,如此而為,才能把他們更好地引向“善教樂學、親師信道”的良性發展之路。比如,對于剛轉進本班的農村學生,他們在基礎成績、課外閱讀和學習習慣等方面與本地生之間存有一定的差距,對此,筆者沒有“用一把尺子量人”,而是在座位分配和多人小組搭建上給予適當地關照,盡可能地把轉入的農村學生和城市學生安排在一起,并且把對學生的個體評價與小組評價相結合,不斷增進相互之間的合作探究,從而引導他們實現優勢互補、和諧相長。理論和事實表明,激勵性教學和評價有利于贏得良好的共融與雙贏效果。
學校教育始終離不開社會家庭的積極響應、密切配合和大力支持,只有家校聯系、和諧互動,才能在教書、育人上贏得事半功倍且熱烈持久的實質性效果。然而,由于認知水平和道德水準等方面的差異,再加上學生家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家校之間雖然在育德育才這個根本目標上是一致的,但在許多實際做法上卻存在差距甚至大相徑庭。比如,一些后進學生及其家長只重視學生成績,而對規范書寫、課外閱讀、讀寫習慣、口語交際和語文實踐等方面,不僅認識不深、重視不夠,還虛于應付、置之不理,從而為語文學科的共融教育帶來負性能量。正因為如此,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手中擁有的非權利因素,更加自覺、主動地與學生家庭開展多向化聯系,一方面給予家長相應的影響與指導,一方面在家校互動中為共融教育源源不斷地注入正能量。
總之,城市化進程下共融教育是一項嶄新的藝術性實踐課題。在教育教學中,教師應緊密結合任教學科的特點,認真把握并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情況,勇于進取、善于創新,為實現共融教育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2]潘玉琴.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教育[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5).
[3]焦艷.小學生語文學習良好習慣的培養路徑探析[J].時代教育,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