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龍妹
每個幼兒都有其自身的獨特發展,教師通過觀察幼兒的行為表現,可以了解幼兒的發展需求。觀察工具就是教師觀察幼兒的最佳助手,有了適宜的觀察工具能讓教師的觀察工作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 《幼兒在玩沙玩水中自然材料的使用與觀察》活動中,不僅要觀察材料,還要觀察幼兒的創造力,從物到人,觀察的難度大,跨度也大,這就需要我們結合觀察要求設計與篩選出適合的觀察工具。因此,活動中我們要在結合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理論基礎上,對觀察點進行合理的篩選,提升教師的專業理論知識。同時,根據觀察點,結合自身經驗選擇與設計觀察工具,提升教師的專業技能。
觀察活動的目標與集體教學目標不同,一般教學目標是局限于通過某種方式來提高幼兒某種技能、水平,比較狹隘。而觀察活動的目標要集合觀察者,被觀察,以及觀察方式等多維度、多方面的發展目標,而且發展的內容也不僅局限于某一個教學內容。更由于其廣泛而又多角度的特殊性,導致了觀察點也會多種多樣,要完整全面地開展一個觀察活動,必然會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空間、人力與物力。因此,為了在有限的空間與時間內,使觀察更為有效性,就要對觀察目標進行篩選,篩選出符合本次觀察所需要的數據或內容,并以此為觀察目標。根據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先篩選出自然材料促進大班幼兒發展的相關目標,并根據大班幼兒實際情況結合活動意圖,預設了 《幼兒在玩沙玩水中自然材料的使用與觀察》活動的目標:①觀察平行班幼兒使用自然材料的不同表現,了解幼兒的不同發展水平;②通過觀察教師指導的對比,了解自然材料的使用率,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③觀察幼兒在自然材料使用中的主動性,了解自然材料對幼兒健康發展的促進作用。根據觀察目標確立觀察點:①在使用自然材料過程中提高幼兒的思維、創造、合作等多方面技能;②通過游戲中教師對幼兒的指導性,來了解教師的指導能力,了解自然材料對幼兒主動性的促進作用。
每一次活動的開展,我們首先要明確、清楚活動開展的目的。活動目標性要放大一點,不能局限于某一次或某一點,活動涉及的年齡段范圍要廣,不能局限于一個班級。觀察的內容要考慮周全,從多方面觀察幼兒的語言、動作、思維、創造等能力。只有這樣,教師觀察到的內容才是有效的。
觀察工具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計劃地在自然條件下,考察并描述教育現象時使用的工具。隨著人類的發展,我們的觀察工具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先進。在這眾多的工具中如何選擇最為適宜的工具呢?這就要根據觀察點來量身打造了,設計與使用有效的觀察工具是成功觀察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們要根據觀察點,仔細研究、篩選、設計出最為恰當的觀察工具。在 《幼兒在玩沙玩水中自然材料的使用與觀察》活動中的觀察目標:自然材料對幼兒發展的促進作用,根據這個目標,我們將觀察點定位于幼兒使用自然材料時的外在行為表現,以此來觀察自然材料對幼兒的影響。為此,我們設計了定性表格——表1《自然材料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幼兒外在行為表現),并在表格中設計4塊內容,分別為:記錄方式、記錄內容、分析以及使用改記錄方式的原因。記錄方式即記錄工具,一般以表格與圖片相結合的形式來記錄幼兒行為,并對其分析,最后一項設計的原因是為了檢驗觀察工具的有效性。 (見表1)而對于第二個目標:通過在游戲中教師對幼兒的指導性,了解教師的指導能力,以及自然材料對幼兒主動性的促進作用。我們則設計了定量表格——表2《教師的指導對幼兒材料使用的影響》 (材料的使用率)。在表格中,我們設計了兩種情況,一種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使用自然材料的幼兒占全體幼兒百分比是多少,并在表格中記錄下教師使用指導語。在統計自然材料使用率的同時,還能了解教師的指導能力,從而更有利于提高被觀察的回應能力。另一種是在教師無指導的情況下,觀察幼兒自然材料的使用率,并記錄幼兒使用自然材料的內容以及表現,通過該表的記錄來了解幼兒主動性的同時,還能知道自然材料對幼兒的促進作用。 (見表2)

表1 自然材料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表2 教師的指導對幼兒材料使用的影響
設計與篩選是為了更為方便的實踐,而實踐是檢驗觀察工具的最為顯著的方式。通過實踐,一方面我們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幼兒的發展情況。更為重要的是,在實踐過程中,通過教師的使用,我們可以清晰地了解工具的合理性、有效性。
從 《幼兒在玩沙玩水中自然材料的使用與觀察》實踐活動中,根據幼兒在游戲中的外在表現,再結合文字記錄的實際觀察來看觀察表格:表1中的“記錄內容”以圖片的形式來進行記錄,很好地保持了記錄的客觀性,真實地反映出幼兒當時游戲的場景。同時,表格中設計填寫選擇該照片的原因,也讓照片真正起到了作用。減少了觀察者的記錄時間而且還能客觀、清晰反應幼兒的外在行為,從而讓觀察者有充分的時間與精力去注意更多幼兒的真實表現。在觀察者使用觀察表2時,在設計之初,為了提高表格的使用率。表2設計成既可以觀察幼兒的主動性,也可以觀察教師的指導性。在活動中,教師相應的指導對幼兒使用材料的選擇,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可以在表格中增加“措施”這一項,觀察者在記錄完之后,過一段時間再將記錄表拿出來對照一下看看措施是否有成效,可以針對實時情況制定下一步計劃,觀察記錄的效果將更明顯。另外,“幼兒主動使用材料”欄目記錄的內容較多,觀察者在記錄現場所有幼兒材料使用情況的同時,為了在活動后更能深入、正確地分析幼兒行為,在觀察時還會經常問幼兒的想法,這樣時間上就有點來不及記錄了。有時,在觀察者觀察其他幼兒時,有的幼兒突然把石頭、樹枝之類的物品埋在沙子里面,觀察者就不能觀察到相關內容,增加了觀察難度。根據這一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將表2進行分離,形成兩張觀察表格 (表3、表4),讓觀察者有針對性地觀察,提高觀察效率。
觀察記錄表是觀察法的一種記錄方式。它要求教師除了進行客觀的觀察與記錄外,還需要對事實進行分析與解釋。因此,觀察表要具有嚴謹性,觀察點要對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結合幼兒實際發展的需求;觀察表要具有針對性,引領觀察者更深入、更有目的地觀察;觀察表要具有時效性,觀察要從實際出發,根據真實情況及時調整。觀察表的設計與使用,不僅可以讓觀察者在對幼兒進行客觀、準確的描述中更加了解幼兒,還能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表3 教師的指導對幼兒材料使用的影響

表4 教師的指導對幼兒材料使用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