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翔遠
對稱現象普遍存在于物理現象和規律中,借助對稱思想解題,就是建立更加有效且簡便的方式進行物理推導,從而減少復雜的驗算過程。
1.電路對稱。在有關電路題的解答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效尋找對稱點,并且判定相應的關系,從而有效分析題目。
例題1:圖1為相同材料金屬棒構成的四面體,若將小件金屬棒的實際電阻設定為r,求解從點A到點B之間的電阻。

圖1

圖2

圖3
例題解析:結合題目中的相關信息,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立體圖形轉化為平面圖形,從而更便于尋找對稱結構。將圖1轉化為圖2,正是由于C點和D點本身就是對稱點,因此,兩者形成了等電勢關系,為等勢點。通過相關知識可以了解到,等勢點之間沒有電流通過,將兩者斷開即可,保證等勢點得以重合(如圖3)。因此,就得出最終的結論,電阻是r/2。
2.電荷分布對稱。在電學考察項目中,電荷問題成了近幾年高考中較為常見的考點。
例題2:均勻帶電的球殼,在球體的外部空間會產生電場,其產生的等效電荷主要集中在球心位置,其產生的電場為圖4。并且,在半球面AB上是均勻分布的正電荷,總體電荷量為Q,球面半徑為R,且CD是通過半球頂部和中心O相連的軸線,若是在軸線上標定點M和點N,則相關距離滿足OM=ON=2R,結合已知條件,若是M點的場強為E,求解N的場強。

圖4
例題解析:這是較為常見的場強分布判定問題,學生要在仔細閱讀題目中已知條件的基礎上,有效整合相關數據。在半球面AB之間分布的是正電荷,其產生的電場設定為K,正電荷處于均勻分布狀態,另一側則為充滿負電荷的球面,形成電場的矢量合為E=這就說明帶有負電荷的另一側球面在M位置的實際電場參數和AB電場中N電的大小相等。
通過解析不難發現,在電荷分析和討論的題目中,對稱性較為關鍵,要結合已有知識和對稱一側的數據進行分析,并且建構有效的對稱圖形,簡化計算過程,有效提出合理的假設和變換問題,一定程度上簡化問題的難度。
1.運動過程對稱問題。在力學應用體系中,對稱現象也較為常見,尤其是對運動過程中的時間進行對稱分析,能建立兩個不同的運動系,從而判定運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例題3:若是一個人在距離地面H的高度位置,以初速度υ0同時拋出小球A和小球B,其中,小球A是向上豎直拋出,而小球B則是向下豎直拋出,結合實際運行軌跡可判定,兩者的落地時間差為△t,求解初始速度υ0。
例題解析:在對不同情況進行分析的過程中,要建立兩個運動系統。首先是小球A,由于是豎直向上拋出,因此,在其回落到拋出點時,運動狀態呈現出對稱形式,尤其是速度,那么,小球A向下的速度也是υ0,這就使得小球A在拋出點以下的運動和小球B的運動屬于一種運動形式,且落地時間也是相同的。因此,得出最終的結論,△t其實就是小球A向上的運動時間,按照公式計算得出
通過解析不難發現,在對運動學中對稱問題進行思考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整個過程和最終形成的狀態予以判定,從而建構有效的運動系。
2.簡諧運動對稱。簡諧運動是最簡單、最基本的機械振動。簡諧運動本身就具備對稱性,學生在做相關題目時,要在判斷運動形式后,應用運動的特性進行分析。
例題4:圖5中質量為m1的框架上懸掛了兩個物體,質量分別為m2和m3,且m2>m3。在初始狀態,三者均呈現靜止態,然后剪斷兩個物體之間的連線,拿走質量為m3的物體,在物體m2向上運動后,達到最高點,此時,彈簧會對框架結構產生作用,試問大小為多少?而框架此時對地面產生了多少壓力?

圖5
例題解析:結合圖中的相關已知條件進行分析,在剪斷繩子后,整個系統中m2會做豎直向上的運動,為簡諧運動形式,就為整個題目的解答奠定了對稱分析的基礎。在剪斷的瞬間,質量為m2的物體會直接以加速度豎直向上,且加速度要大于重力加速度。在質量為m2的物體上升到最高點后,結合簡諧運動的對稱特性,就能對物體向下加速度大小進行判定,和上升加速度一致,為。除此之外,在該點還能保證狀態和最低點相對稱,也就能有效分析并且描述簡諧運動的矢量參數,存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特性,若是彈簧被拉伸,若設彈力為F,就說明m2g-F=m2a'。綜上所述,能對最終得出的結論進行判定,F是質量為m2和m3物體重力的差值,彈簧框架的作用力就是質量為m1物體的重力和F的和,也就是F壓=(m1+m2-m3) g。
3.碰撞運動對稱。在對運動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也要結合公式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解讀,尤其是碰撞問題,要對碰撞前、碰撞后等運動結構展開系統化分析,才能有效判定相關參數之間的關系。
例題5:圖6中沿著水平方向拋出小球,拋出點和地面之間高度差為h,距離墻壁的水平距離為s,若是小球和墻壁發生彈性碰撞,則能直接落在水平地面位置,落地點和墻壁之間的距離記為2s,求解小球的實際初速度υ0。

圖6
例題解析:小球和墻壁出現了彈性碰撞,此時小球會以初速度υ0垂直于墻壁向上運動,形成彈回的趨勢和運動軌跡,而在碰撞前后小球得到實際速率均相等。由于平行墻壁的方向較為光滑,導致速率也不會發生變化,另外,碰撞結束后小球的軌跡和沒有墻阻擋的小球呈現出對稱軌跡,結合小球進行的平拋運動機理,對其進行分析,得出
總而言之,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物理素養,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學框架體系,引導學生解答疑難問題,從而提高物理解題水平,優化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高耀東.例談對稱法在高中物理解題中的應用[J].理科考試研究(高中版),2013,(10):41-42.
[2]王家山.對稱法在中學物理解題中的應用[J].物理教師,2014,(10):64-66.
[3]施劍峰.關注物理過程中的“偽對稱”[J].中學物理(高中版),2013,(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