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市第二十四小學 廣東佛山 528000)
在時代飛速發展的當今,小學數學教材也不甘示弱,經歷了多次改版,其中也出現了很多的版本。教材是老師實施教學計劃、進行課堂教學的重要依據。新課標的教材知識結構變化較大,教材中大量呈現出富有兒童特性的學習素材,形式新穎、教學內容和練習富有彈性。今年秋季教材再次改版,作為數學老師讀懂教科書、熟練地駕馭教材也成了當務之急。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材只能作為教課的依據,要教得好,使學生得到實益,還要靠教師的善于運用?!?教材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結果,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高效課堂”,就必須“二次開發”教材,靈活運用教材。我認為應該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人人學有用的數學,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作為教師,應該使課本知識“活”起來,要做到“用教材,并非教教材?!币虼艘欢ㄒx懂、弄清楚教材編排的意圖。拿到教材后首先要大致通讀教材和教師參考書,了解單元教學的順序,每個單元之中的關聯之處在哪里。心中有數,才能進一步制定好整冊教材的教學計劃。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教材八個單元的編排是相互聯系的。但是在第二單元學習了“角的度量”后,為什么不緊跟著學習第四單元的“平行四邊形和梯形”,而是先學習第三單元三位數乘兩位數呢?編者是有意識把它們分開的,根據人認知的特點,讓學生有一個學習認知和接受新知的過程。其次是細讀每個單元教材,準確地把握每單元教材中的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思考單元教材的每一課時編排的意圖;研究練習題與例題的關系;習題中哪些是基礎性的練習,哪些是提高性的練習;例題、習題與生活中的數學的聯系……經過這樣一番的解讀,你會發現自己對駕馭教材的能力有所提高。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既要尊重教材,但又不能只局限于教材。新課標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觀察、操作實驗的機會,教師要充分向學生展現這些素材,要根據學生的實際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再次加工,提高課堂的效率。新課標小學數學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就讓學生接觸到了平面圖形的周長、面積的計算,教材只是把平面圖形的周長、面積的計算以定論的形式呈現給學生,那么教師必須要為學生提供動手操作實驗的機會,大量補充這方面的素材。這樣學生才能把教材的知識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中,喜愛數學。
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由于學生已經有了“整數乘法簡便運算”的基礎,所以再次接觸這些類型的題目并不難以接受,但是往往計算的結果出現了錯誤。因此教師在教學之前,必須要讓學生對于一些可以湊成整十、整百的算式,利用積變化的規律補充變式的訓練:知道25×4=100,125×8=1000,讓學生寫 出2.5×4、2.5×0.4、0.25×4、12.5×8、1.25×8、0.125×8、1.25×0.8、12.5×0.8等等這些算式的結果,也可以把這些補充練習調整到本單元練習一“積的變化規律”的練習里面,為學生學習“小數乘法的簡便運算”做好鋪墊。又如該冊教材第一單元“小數乘法”中的練習二第十題,這道題目是在學生剛剛學習完小數乘法后進行的練習題,題目是圍繞速度、時間和路程三個數量進行的,屬于我們生活中的數學。但是學生一看到“0.25小時”,就蒙住了,這個0.25小時是多少呀?什么意思呀?感覺本來在身邊的事物一下就離我們十萬八千里。學生都只是依據這三個數量關系囫圇吞棗地把題目解答完畢了事,一些老師看到學生解答正確也沒有太在意其他的問題。單元教學里面沒有涉及到時間單位的換算,有的教師也沒有深層的體會題目里的“0.25小時”對學生的影響是舉足輕重的。在教學上,教師就必須對這道練習題進行再次補充,讓學生首先知道“0.25小時”實際是是多少時間,就可以利用本單元學習的內容、方法進行解答,學生清晰了這個概念后再來解決問題,就覺得輕松簡單了。真正認識了“0.25小時” 對于學生來說又是數學旅程的一個飛躍。教師對既定教材能夠進行適度的增加、調整,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更有利于學生增強對學習數學的興趣。
現在我們所用的教材基本是能適應學生的,具有一定的共性,但是由于學生的情況各異,所在的地區也有所差異,教材中也會遇到不適應學生之處。所以教師一定要在讀懂教材后,根據所教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調整,還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數學思想,讓學生找到學習的方法。如:一年級教材 “分類”、“比多少”,要讓學生領會“一一對應”的數學思想;二年級教材在學習“估算”內容時,要讓學生領會“驗證”的方法;五年級教材在教學“解方程”內容時,要讓學生領會“等量代換”的思想等等。
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教材第一單元“解決問題”,學生在以前沒有完整學習一步計算的解決問題的情況下,教材出現了兩步計算的解決問題并帶括號,而且要求用兩種方法來解答。突如其來,怎么辦?直接學習的話,學生會非常困難,這時候教師可以先利用一到兩節課時來讓學生學習缺少的知識,這樣再學習新內容就會順理成章,容易接受。以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里面的練習一和練習二為例,都是圍繞學生學習 “小數乘法”計算進行的,在備課時你只要細心觀察教材的編排,就會發現可以把練習二的練習按照例題來分類練習、里面的部分練習也調整到練習一,從而更加清晰地把練習與例題緊扣在一起,合理的搭配會使課堂達到“高效”。又如本冊的 “三角形的面積計算”, 教材例題主題圖的意圖及其處理上都體現出運用遷移和轉化理論來學習這一知識,教材只有簡單的一幅畫呈現定論,教師如何教學這一“利用舊知識遷移新知”的內容呢? 這就要求教師注重挖掘教材內容中所隱含的數學思想和方法。要想使學生理解掌握好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必須以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以及三角形的底和高相應的知識為基礎,通過教師大量的搜集多媒體教學素材、通過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演示,讓學生領悟、并自己總結出“遷移——轉化”這一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善于做有心人,備教材時對其做深度的挖掘、教學時方能深入淺出,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幫助學生找到學習數學的鑰匙。
身處信息萬變的年代,作為教師也要緊隨時代的步伐。要根據學生的特點立足于教材又要“二次”開發教材,能夠在憑借教材進行教學之余把數學教材與生活巧妙地結合起來,探索出一條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之路,力求課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