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云南昆明 650304)
2014年,騰訊總裁馬化騰首次公開提出“互聯網+”概念,他認為“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互聯網與其他傳統行業的融合。2015年,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這使“互聯網+”迅速成為社會追捧及研究的熱點。同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烏鎮的第二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提出“十三五”期間實施網絡強國、國家大數據、“互聯網+”計劃等戰略舉措,促進為互聯網和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至此,“互聯網+”成為一項國家發展戰略,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創新驅動力量。[1]
獨立學院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隨著“互聯網+”的出現也發生了新的變化。獨立學院是一種特殊的高校辦學模式,具有不同于普通院校大學生的特點。主要表現在:第一,由于獨立學院的錄取分數較低,所以學生的基礎不牢固,學習自覺性、自律性不足,缺乏對課外知識探索專研的精神。第二,由于學生的高考成績不甚理想,相比普通大學生,他們缺乏足夠的自信,甚至經常懷疑自己的能力,自卑感較強,抗挫心理素質不佳。第三,由于學習動力不足、自控能力差、心理素質不佳,使現實生活和交往更加冷漠。利用“互聯網+”對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進行探索是一個新的嘗試,通過網絡陣地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育人目的。[2]
“互聯網+”計劃的提出,給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新的機遇,主要有:第一,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內容逐漸多元開放。互聯網的出現,使得網絡成為一個信息資源庫,使信息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廣的范圍傳播給人們。信息量的幾何增長,克服了傳統思政理論課教學內容單一且受限于教師知識體系和個人能力的弊端。第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多樣化。“互聯網+”的出現,教育教學方法的選擇增多,使傳統課堂灌輸理論知識的做法發生了改變,逐漸向平等參與、互動開放的教學模式轉變,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三,思政理論課的教學實效得到增強。開放多元、形式多樣的“互聯網+”教育正逐步消除校園與社會之間的藩籬,使教育者能及時了解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所需,及時與受教育者展開交流與溝通,引導其思想發展。通過網絡虛擬的交流平臺,打破師生壁壘,增強教育的信服力,提高思政理論課的實效性。
“互聯網+”的出現,既給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由于網絡監管還不到位,人們在享受信息便捷的同時也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某些居心不良的國家和人員利用自身的網絡媒體優勢或網絡漏洞對我國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上的侵蝕,使其人生觀、價值觀發生扭曲。獨立學院學生由于意志力薄弱,更容易掉入這些思想意識的“陷阱”中,思想政治教師如不及時加以引導,問題后果嚴重。同時獨立學院學生自控能力差,容易對網絡形成依賴,在網絡上花費的時間和精力只多不少,容易遭到有心人的利用,從而在不自覺的情況下違法犯罪。
建立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將學生的移動終端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在一起,不僅能及時宣傳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內容,還能讓學生參與其中,開展報道和相關話題討論,教師的及時點評和引導,使網絡平臺成為學生關注時事的重要渠道。目前,“愛課程”網(“愛課程”網通過慕課形式展示精品課程,集全國各高校各杰出思政課教師優秀課程打造在線學習平臺,學生可自由選擇學習課程)、“猿輔導”APP(“猿輔導”APP課實現網上約課及上課,可在線購買自己想學的課程和喜歡的教師)等都是“互聯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的有效探索。[3]
結合獨立學院和學生的特點,探索獨立學院思政理論課的教學特色,可在網絡平臺上發布一些學生關心的問題來進行探討,教師結合自身經歷和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方法論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給予學生科學指導,為其解決思想困惑。在教學中可選取一些符合教學所需的實際案例展開教學,既可吸引學生又可提升思政理論課實效,采取多種方式激發學習興趣,參與課堂教學,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幽默形象,使其真正接受馬克思主義教育。[4]
網絡的虛擬性和隱蔽性的負面影響,使得網絡違法犯罪行為逐漸增多,加強獨立學院學生網絡法制意識引導,是獨立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內容。思政理論課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提高學生網絡法制意識和增強學生自制力,養成良好的網絡行為,形成自覺的網絡道德觀和較強的法律素養,堅決抵制網絡不良意識的引誘和違法犯罪的行為。
思政理論課課堂質量的有效提高,關鍵在教師,在“互聯網+”的教育環境下,思政理論課教師要積極提升網絡應用素質,更新教學觀念、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將單向灌輸的課堂教學變為雙向互動交流討論反饋,學會結合時事、實際案例等將枯燥理論融于現實生活,靈活應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和方法論來解決問題,使學生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思想,提高其政治素養及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