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新沂市瓦窯中學 唐淑娟
在實施素質教育過程中,筆者對如何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作了探索,并初步取得成效。具體做法如下:
教學是一門語言藝術。教師既要用生動的書面語言,又要適當地運用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有時偶爾也可用點方言,教學才能生動形象,才能吸引學生。如講生字“蠹”時,筆者就告訴學生這個字的謎語:“一中頭,寶蓋腰,石頭底下兩蟲叫。”學生在趣味中就記住了這個字。再告訴學生俗語“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詞義也掌握了,還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
課堂教學,講究“先聲奪人”,開場開得好,可在分把鐘內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起聽課興趣,也可使學生在極短的時間內了解新課內容,明白教學目的,增強學習主動性。
開場的方式很多,可以由講故事引入,也可以用有表情的范讀開始,還可以提問、分析課題、做練習,或聽音樂開場。總之,開場要適應不同的課文體裁,不同的教學內容,不同的教學對象(學生)。
如筆者在課外補充講解魯迅的雜文《“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時,要求學生從結構上來分析文章標題,即找出中心詞“走狗”及其三個定語“喪家的”“資本家的”“乏”,只需一分鐘就抓住了文章的關鍵,即魯迅先生為買辦資產階級畫的三幅像,并為掌握逐層深入論證的方法打下了基礎。這樣開場,不但聯系了舊知識,而且開門見山地概括交代了文章內容。
“開場白”不能搞形式主義,占的時間一定要短。一堂課要開好場,教師一定要吃透教材,摸清學生情況,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得心應手,妙趣橫生。
課堂教學應避免“滿堂灌”,適當地讓學生活動,才能真正把學生這一學習主體充分調動起來。學生參與最常見的方式是回答問題、討論問題、板書、分析課文;也可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的實際能力,完全讓位于學生。但這種方式宜少而精,且課前應輔導并檢查主講的學生是否做好了充分準備。
筆者在《祝福》一文的教學中,就是采用電化教學與討論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先組織學生觀看電影《祝福》,然后讓學生把預習及看電影過程中不懂的問題統一提出來,筆者寫在黑板上,盡量讓學生自己來回答這些問題,答得不全面的和沒有思考到的,筆者再作補充。一般情況下,總有部分學生閱讀有關的參考書或文章,對作品的理解就深刻得多,能夠部分或全部回答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
目前采用的電化教學手段主要有錄音機、投影儀、錄像機、幻燈機、語音室、多媒體等(尤其是多功能一體機),采用得當,均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根據課文教學的需要及學校的電化教學條件選取不同的電教設備。筆者在電化教學中的一點體會是:課文太長不適宜放朗讀磁帶,教課本劇用錄像帶非常適用;投影儀(或實物投影)的使用可節省課堂時間,擴大課堂教學容量,且片子(投影內容)制作好后,還具有反復使用的功能,第一次費時,以后就省時了。板書、繪畫、練習等均可寫在玻璃紙上,當前大多數學校都有多功能一體機了,可用其中的實物投影功能了。
課堂上的最后幾分鐘,是非常寶貴的,若充分利用起來,總結一堂課的內容,就能加深學生印象,鞏固所學的新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事先要有周密的計劃安排,不能“走到哪,歇到哪”。
筆者常用四種方式收場。其一是“放電影”,其二是“想圖畫”,第三是作比較,最后是做練習。所謂“放電影”,就是在下課前二三分鐘,請同學們合上書本,隨著教師的板書,回憶本堂課所學到的知識,或者小聲跟著老師復述一遍。“想圖片”是指凡所教課文有圖片的,都盡量找來,讓學生在學完課文的基礎上,看圖片加深印象。例如,教《長江三峽》一文時,筆者買了一套《三峽》明信片,讓學生傳看,并結合課文所學的內容進行講解。這樣比較直觀,學生容易體會,也增加了趣味性。“作比較”主要是學完體裁相同、內容不同或內容相同、體裁不同的課文后,比較它們的共同點和不同點,關鍵是不同之處。如《雨中登泰山》和《難老泉》同是記游,觀感有什么不同?都寫水,景象有那些相異?通過比較,利于學生開動腦筋,掌握知識,為作文打下基礎。用得最多的收場方式要算做課后練習了。可以用問題方式,也可以請學生到黑板上做,有時還允許討論,形式不拘,只求達到復習、鞏固所學知識的目的。
結合教學實際,盡量創造條件,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入社會,走向大自然,這是最受學生歡迎的,也是最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和寫好作文的方式。筆者在教學課外說明文《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書目》一文后,就組織學生到本市圖書館去參觀,該館專門派一位圖書管理人員講解有關知識,學生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但卻非常實用的知識,對文章中所介紹的內容也有了實感。又如在學了“參觀訪問記”單元后,帶學生去參觀馬陵山風景區和窯灣古鎮后,學生寫出的作文整體水平提高很大。
語文教學是門藝術,只有重視這門藝術,講究這門藝術,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學習的創造精神,不斷提高能力,從而真正達到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