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鎮海區莊市逸夫路蛟川書院政史地組)
【案例背景】
新課程下的道德與法治教育,重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不再只是課堂知識的傳授機器。在課堂45分鐘內,教師從頭講到尾的教學方式已不再廣受推崇。而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不僅僅在于教師淵博的知識講解、儒雅的談吐,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揮學生參與課堂、主動融入課堂的積極性,實現教師從課堂主宰者到課堂活動組織者的角色轉換。如何實現這一目標,成為教師刻不容緩需要解決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在教學工作中,嘗試了創設情境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夠暢所欲言,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動性。以下是我在新課程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上)《守護生命》中關于火災自救的教學片斷。
【案例描述】
創設情境,以故事的形式,引導學生融入課堂。
出示故事一:冬日深夜,一名公司職員李琛加完班后,在回家的路上,發現一輛出租車與貨車相撞,地面一片紅色,出租車司機倒在血泊中,不省人事。
出示問題1:如果是你,你的心情怎么樣?
生甲:緊張、忐忑不安。
生乙:好奇,想知道發生什么事。
生丙:難受,怎么又出事故了。
問題2:這名公司職員李琛應該怎么做?(課堂的氣氛馬上活躍起來)
生甲:李琛應該馬上撥打120,等醫護人員來急救。
生乙:立馬走過去,看那個司機還有沒有呼吸。如果有,做應急措施。
師及時總結:生命只有一次,如果有碰到這樣的交通事故,而你剛好也在,就要伸出援手,珍愛生命,或許能救回一條命。
師:我們繼續來看這個故事。
出示故事二:昏迷的出租車司機是位青年男子,被送往醫院,可最終搶救無效死亡。后經查證,這名青年男子與朋友相聚,酒后駕車,神志不清,車子在行進過程中東搖西晃,最終撞上一輛迎面而來的貨車。
出示問題1:這名青年男子為什么會死亡?
生甲:他喝完酒還開車,神志不清,眼前事物模糊不清。一不小心就撞死了。
生乙:這個青年就不應該喝酒,喝了酒以后就不要開車。
生丙:我覺得這其實跟醫院的技術有關系的,是醫生醫治不了。(這一另辟蹊徑的回答馬上引起了其他同學的抗議,教室里炸開了鍋。我沒有馬上否決他的觀點,順勢提出了第二個問題。)
問題2:你為什么會這么認為呢?說說你的理由。
生丙:如果醫院有好的醫生、好的技術設備,這名青年男子就可能不會死。他被救醒后,就不敢再酒后駕車了。
問題3:為什么就不敢酒后駕車了呢?
生丙:怕丟命,想要愛惜自己的生命。(引回到了本課“珍愛生命”的主題上)
問題4:其他同學對于丙同學的說法是如何看待的呢?
生丁:有些輕傷倒還好,可是如果司機傷勢太重的話,想救也救不了。要是人在車禍時當場就死了,還怎么救。(師作適當評價和總結。)
問題5:十年后,如果是你在深夜里喝醉了,你要怎么做?
生甲:打電話讓朋友來接我,讓他開我的車帶我回去。
生乙:這么晚我就不回去了,住這個一起喝酒的朋友家里了。
生丙:我直接找家旅館睡,第二天再說。
師及時地加以鼓勵和引導:同學們的想法都不錯。我們不能否認有許多交通意外造成的人身傷害,最終依靠先進的醫療技術化險為夷。但是對于一些重癥病人,現在的醫療條件遠遠沒有達到起死回生的地步。所以我們要從源頭上扼制住酒后駕車這種危險行為,不能讓這類事情再次發生。生命一旦失去,就不能再重來,我們要珍愛生命。
師:咱們繼續下面的故事。
出示故事三:李琛回到位于某小區5樓的家里,遭遇今晚的意外,心情極度郁悶。但苦于第二天還要準時上班,他快速洗漱完就上床睡覺了。過了很久,李琛迷迷糊糊聞到一股刺鼻的燒焦味,馬上從床上跳了起來。外面一片嘈雜聲,窗外濃煙滾滾,自己房間也已開始著火了,李琛估計是樓下著火,自己的房間也跟著遭殃了。
問題1:面對樓下火災,李琛要如何應付?(班級里馬上開始議論紛紛,我采取了小組討論的形式,前后四人一小組,一人負責發言,一人負責記錄,商討面對這種情況時應采取的對策。)
生甲:他應該把棉被披在身上,沖出房間,先保住性命,生命是最寶貴的。
生乙:他可以用滅火器把著火的地方都撲滅,拿好存折和現金,不能讓這些年的積蓄全沒了。
生丙:用濕毛巾捂住嘴,走出房間,然后走樓梯,不要走電梯。
生丁:順著外面的下水管道爬下去,以前我在書中看到有人是這樣做的。
師首先肯定發言的同學都積極地將自己組內的想法表達了出來,然后對同學們的回答作質疑。
問題2:有沒有其他同學有不同的意見?或者不同意剛剛發言同學的說法?
生甲:外面濃煙滾滾,不能馬上沖出去,會被嗆到的,應該匍匐前進。
生乙:逃命最要緊了,錢什么的先不要管了。錢以后還可以賺,命沒了的話,什么都沒了。
師適當進行鼓勵,并對一些錯誤的做法做出改正。
問題3:在火災中,應該如何利用棉被,如果把棉被直接披在身上,會有什么后果?
生甲:棉被是易燃物件,直接披在身上,一遇到火就會著的,不能這么做。
生乙:最好把棉被弄濕,就不會引火上身。(師及時評價)
問題4:李琛到了門外,電梯門正開著,他應該怎么做?
生甲:火災中,乘電梯不安全,走樓梯好。
問題5:在什么情況下,爬外面水管才是安全的?文中的李琛是不是應該這樣做?
生甲:爬水管,一不小心,就要摔死的,還是不爬好。
生乙:李琛住在5樓,爬水管當然危險了,他要是住在2樓,應該沒什么問題的。
生丙:要看什么房子,老房子的話水管都不結實,不小心會摔的。(教師及時做出評價)
問題6:假如李琛已經處于一片火海了,門把很燙,房間里彌漫著嗆人的濃煙,他要強行出去嗎?
生甲:門把很燙,說明外面火已經很大,出去的話更危險,就只能待在房間里,只能大聲呼救了!
生乙:要是沒人聽到他呼救的話,那李琛不是要葬身火海了?我覺得他還是搏一搏,闖出去。
生丙:不到最后關頭不能這么做的,還有一種方法:可以用鮮艷的毛巾或者其他什么東西在窗邊不斷揮動,消防隊員可能會更快注意到。(對學生的回答可以高度肯定,并作適當的補充。)
共同做出總結:在面對火災時,要采取正確的做法,最大限度地保護自身的安全,學會自救,珍愛生命,讓生命之花綻放。
【教學片斷分析】
本片斷以創設故事情境的方式,結合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教訓,聯系課本知識和學生的知識儲備,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不斷整合以往的經驗。這種聯系現實生活的形式,使學生更愿意參與課堂,并較快地融入課堂。教師糾正學生錯誤,并補充課外的日常生活常識,讓學生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將所學知識真正運用起來。
在創設的故事情境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在課堂中起到了引導者和組織者的作用。教師將故事情境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的故事部分都與課堂主題緊密相關。學生在教師設置的懸念中,主動探索知識,并展開“自主、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在面對突如其來的火災時,能夠學會如何逃脫,不僅掌握相關的知識,而且通過開動腦筋,學會處理現實困難的能力。使學生明白面對火災時采取正確態度的重要性。
【教學片斷反思】
新課程明確要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強調“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索社會現實與自我成長的問題,通過調查、討論、訪談等活動,在合作和分享中豐富、擴展自己的經驗,不斷激發道德學習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長的需求。”相對于傳統的教學理念,對教師是挑戰,而這需要教師轉換個人角色,以學生為本,積極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使學生融入課堂、積極參與課堂。
如何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實現教師角色轉換,結合上述案例,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使學生能夠自主思考、自主活動,充分發揮自主性,形成鮮明的個人特色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教什么,學生就吸收什么,學生成了教師的附庸,鮮有個性,也鮮有自己的主張。而在新課程背景下,這種狀態正逐漸發生變化,教師有責任使學生真正地學會自主思考,學會自主活動,并形成鮮明的個人特色。在以上教學片斷中,面對火災這一突發情況時,學生的回答豐富多彩。有些同學說可以利用棉被,有些學生說利用滅火器,還有學生說可以爬外面的水管,有些甚至說到了“錢”的重要性。無論是否正確,學生都是開動了腦筋的,在自主思考后得出了自己的意見。
2.創設故事情境,選取材料貼近生活
教師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故事情境,如多媒體、實物、音樂、圖像等,充分激發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讓學生在教師設定的情境中結合實際展開豐富的想象,極大地促使學生學習新知識,并逐步運用于實踐培養動手能力。如以上教學片斷中,我運用了故事連載的方式,選取了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意外事故。在故事情境一中,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確定對待突發事件要采取的正確態度;在故事情境二中,分析男子發生車禍的原因,讓學生意識到酒后駕車的嚴重后果,以此規范學生不良行為;在故事情境三中,對發生火災后應采用的措施進行了探討,特別是對比不同應急行為帶來的不同結果,如5樓爬窗外水管逃生和3樓爬水管逃生不同后果,使學生體會現場意外的情景,樹立珍惜生命的意識。
3.創設熱烈而有序的課堂學習環境
在課堂上重視生生互動、師生互動,以學生為課堂的中心,特別是增強師生間的情感交流,激發學生敢于克服困難的精神。如在以上教學片斷中,教師設置故事情境,當發生火災時,當事人如何利用棉被的問題。讓學生處于焦急慌張的狀況下,認識到需要保證自身生命安全的重要性。有學生提出將棉被披在身上沖出火海。這時我馬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如果這樣做的話,干燥易燃的棉被很容易被點燃,到時火勢將更難控制,所以要適當利用棉被。學生馬上意識到在這種危急關頭,濕棉被的利用價值比干棉被要高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