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創新教育。創新教育是指在教育的過程中,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任務和職責的教育。創新教育的重點在于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新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教育教學,著重對中小學生進行培養,開發中小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創新精神。在創新教育實施的過程中,遵循主體性、活動性以及互動性原則。主體性原則要求教師要正確認識到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不能反客為主;活動性原則要求教師要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互動性原則則要求教師要與學生進行交流,尊重學生的思想。
2.創新教育下的高中數學教學。高中生正處于思維最為活躍的時期,各個方面也逐漸走向成熟。將創新教育與高中數學進行有機結合,無疑能更好地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開發與發展。
高中數學是學生在小學、初中學習數學的基礎上,進一步對數學更深層次的學習探究。高中數學教學模式無外乎課堂講授、練習以及課下練習。新課改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促進者和課程的開發者與建設者,鼓勵教師運用情景教學的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以“為人師表、愛崗敬業、關愛學生”為準則,運用因材施教、啟發性與引導性原則來指導教學,但在實施的過程還存在一些問題。
1.學生學習與接受能力的差異性。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發展的、獨特的和具有個性差異的個體。學生的家庭背景、父母是否接受過高等教育、學生在家里的學習狀況以及家長對學生的教育方式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能力。根據維納的成敗歸因理論,學生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困難與失敗不能完全歸因于其自身的個性差異,還與學生的努力程度、外部環境、自身能力等息息相關。因此,高中數學教師應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差異化分析,結合學生各方面因素來考慮學習動機薄弱的原因,從而進行更好地教學。
2.學生學習態度與興趣的差異性。學生進入高中之后對數學失去興趣的原因有以下幾方面:①有些學生在進入高中之前數學成績還不錯,但進入高中之后,要求具有更強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使他們學習數學的動力與態度開始變得消極;②本身對數學不感興趣的學生,遇到難題便退縮;③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方式與之前教師的方法有很大差異,學生又不敢向老師請教,故而其成績逐漸下滑,從有心無力變得不再努力,態度與興趣也開始逐漸消退。凡此種種,都需要教師去觀察總結并具體分析。
1.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于學生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演示法、實習法、實驗法及談話法等。傳統的教學過程即引入新課、講授新課、鞏固知識、布置作業、板書設計等一系列工作缺乏創新,長時間以一種模式進行教學,學生會厭倦,進而對數學學習失去興趣。因此,創新高中數學教師的教學方法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2.營造良好氛圍。高中階段的班級學習氛圍開始變得嚴肅與壓抑,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學生要面對更高層次的學習,又迫于想考上目標大學而倍感壓力。興趣是學習的關鍵,教師要引導學生變壓力為興趣,創新課堂設置,營造輕松的課堂氛圍。例如,在教學集合問題時,如學生不懂“包含關系”,教師可以舉例家庭輩分關系來幫助學生進行理解記憶,或者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讓學生現場模擬來加深對知識點的感知。
3.創建開放式學習模式。長期以來,學生對老師的看法就是不易親近,導致很多學生不敢與教師進行交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構建和諧、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以促進學生主動學習;同時,教師也應關愛學生,與學生多溝通交流,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進而達到教學相長的目標。
綜上所述,高中數學教學要堅持與時代的創新教育相結合,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開發學生在數學學習的創造性,以此實現高中數學教學的良好效果。此外,教師還應該不斷的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讓學生養成勤動手、多動腦的學習習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挖掘學生數學學習的創造力和創新潛能,多方面推動高中數學學科的可持續健康發展,進而推動高中數學教學朝著層次化、科學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