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陳鶴琴先生說過,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環境教育是指通過多種形式,普及環境保護知識、提高環境保護技能、增強環境保護意識、樹立正確生態文明價值觀的教育活動。以下以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為例,分別從理念認同、環境建設、管理提升、課程滲透、親師協同、教師發展等六方面進行闡述。
環境教育就是以人類與自然的關系為核心而進行的一種教育活動,其基礎與核心是自然觀察與自然體驗,用欣賞自然萬物來豐富幼兒的想象力,進而提升創造力,同時感受大自然共生共榮的基本互利原則,端正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生活態度。認識自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環境教育的核心理念。幼兒環境教育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導向,使環境教育真正成為幼兒園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增強師幼環境保護意識,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園內班級的走廊、主題墻、樓梯等環境布置滲透環境教育內容,園內的幼兒畫展不定期地展示孩子的環保作品,園外的宣傳欄對幼兒、家長、居民和游客進行環境教育宣傳,這些常態化的環境教育為濕地主題課程的開展提供了經驗基礎。
廣東省湛江市地處祖國大陸最南端,是濕地資源豐富的沿海城市,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近海面積最大的珊瑚自然保護區,還擁有我國唯一的瑪珥湖世界地質公園湖光巖,廣東省第一個國家級城市濕地公園——綠塘河濕地公園。此外,水庫、水稻田、海水養殖場等人工濕地廣泛分布,為幼兒園開展濕地主題課程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條件。此外,我們還與有關環境的社會機構取得聯系,如湛江市林業局、湛江市環保宣教中心、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廣東海洋大學水生生物博物館、雷州青年運河管理局等,都給予我們環境教育指導和提供相關科普知識。
由教師、家長、社區代表共同組成生態學校委員會,有詳細的工作計劃和總結,引領、組織幼兒園的環境教育工作;我們與湛江市有志開展環境教育的幼兒園組成綠色聯盟,共同開展環境教育;在省、市兩級環保宣教中心的大力支持和直接指導下,在廣東省湛江市機關第二幼兒園(以下簡稱“我園”)教師和嶺南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師生的廣泛參與下,我們以濕地主題環境教育課題研究提升環境教育的質量。2016年10月,筆者參加廣東省環境教育研討會作經驗介紹;2017年3月,我園承辦湛江市幼兒園環境教育論壇;同年12月,筆者參加湛江市環境教育論壇,作“圖說幼兒環境教育”的專題發言。高度決定視野,角度改變觀念。每次發言都是對自身管理工作的梳理和提升,每次聆聽都是在吸納和反觀,每次實踐都是在“做中學”。堅守才能出精品。我們從湛江市綠色學校到廣東省綠色學校再到國際生態學校,十幾年來我們堅持不懈地開展環境教育,形成辦園特色,一批教師成長為環境教育骨干,獲得“國際生態學校”優秀教師、廣東省環境教育“種子教師”、湛江市“環保達人”等榮譽稱號。
幼兒園一日活動皆課程。孩子們日常的行為習慣,如洗手、吃飯時不浪費、不亂丟果皮紙屑、選擇綠色出行等,以及幼兒園美工活動、戶外游戲、科學活動、體能運動、區域活動、走廊游戲,大量使用廢舊材料,滲透環境教育的理念。
課程是教育的核心。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采用主題——課程模塊——課程方案的三級結構,方案設計包括教育目標、知識點、適宜的年齡段、季節、地點、時長及詳細的活動過程等操作性要素。其中,課程的教學目標設計結合環境教育五大目標,即環境意識、環境知識、環境態度、技能方法、環境行動,還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相關領域的目標要求;在教學時間上,兼顧幼兒園集體教育的慣性模式和戶外教育的靈活性,同時運用幼兒的區域活動和自主游戲時間開展相關延伸活動。
在濕地自然環境中,孩子們到濕地公園撿拾秋天的落葉,發現花蕊里的小螞蟻,聞聞樹皮、果實的味道,聽聽風的聲音,摸摸螞蟻巢,尋找被蟲子咬過的葉子……在濕地主題的環境教育中,通過繪本、故事、短片、生態游戲、實際體驗和戶外觀察,培養幼兒敏銳的觀察力、專注的注意力、強烈的好奇心、豐富的想象力、堅決的耐心和尊重生命的同理心。
自然體驗是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課程中最受幼兒喜愛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如紅樹林體驗游戲“呼吸樹”“小動物的家”“紅樹林的食物鏈等,孩子們扮演紅樹林里的小海洋生物,通過輕松、有趣的體驗游戲與自然直接接觸,體驗最真實的情感,產生自己的見解與感受,這種因直接接觸而產生的感情,將會影響、改變日后其對自然萬物的態度。
我們在課程實施中關注孩子對濕地的認知特點,發現孩子對自然現象諸方面的獨特視角,這是我們進行教學和課程開發的基礎,也是自然教育促進兒童科學素養的關鍵所在。課程方案主要運用“七步走”的方法,包括引入——構建——實踐——分享——總結——評估——拓展七個步驟,其中前五步是針對學習者(幼兒及家長)的教學流程,后兩步用于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和活動后的實踐反思調整。課程研究的主要成果——《生態學視野下濕地主題的幼兒園自然教育》(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一書收錄了三十篇生動有趣的活動案例,可以幫助教育者(教師、家長或環保志愿者)更清晰地理解自然教育的目標,并圍繞濕地這一主題,感受自然教育的跨界內容和多元形式,幫助他們開啟或豐富自己的自然教育課程。
現代教育家長不能缺席,如水稻田是人工濕地,在湛江廣泛分布,教師與家長、孩子走進金燦燦的稻田,摸稻穗、聞稻香、看谷粒、找水源、體驗收割等,讓孩子們認識水稻的生長條件和環境,懂得珍惜糧食,知道濕地有供給食物的功能,激發保護濕地的意愿。此外,孩子、家長與老師一起走進大自然的親子活動,到社區開展環保宣教活動;世界環境日的親子表演,將親子游戲融入環保理念;家長制作環保動畫片上傳到優酷網,與他人共享;孩子的自然學習單,記錄他們對大自然的觀察和感受,這也是孩子成長檔案中最珍貴的內容。2017年6月,家長與教師自編自導的幼兒環保情景劇參加廣東省少兒環保藝術挑戰賽獲幼兒組的最高榮譽“最佳藝術獎”。親師協同,實現了“教育孩子,帶動家庭,輻射社區”。
濕地主題的幼兒環境教育以研修小組的形式開展,如神奇的紅樹林這個模塊,教師首先共同研討做什么(確定內容)、怎樣做(活動設計與實施)、為什么(理論支撐),最后形成濕地課程方案。
教師與幼兒、家長一起走進紅樹林,尋找泥土中的洞穴、觀察有哪些生物生活在紅樹林的樹葉里、樹干上,共同探索紅樹林的秘密,運用各種感官感知紅樹林濕地環境,察覺動植物的外形特征。我們在漫步紅樹林的過程中,并不拘泥于生物學事實,而是關注幼兒的感受和感知,關注幼兒沿著 紅樹林小徑漫步時的“感覺”,讓他們停下來進行思考。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引導幼兒了解紅樹林對生態環境的作用,激發幼兒熱愛紅樹林、保護紅樹林的環境意識。
通過研修帶動濕地主題環境教育內容的設計、組織和實施,提高教師開展環境教育的能力,學習、探討環境教育基本理念,加深自身對環境的理解和熱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質,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大自然能為幼兒園環境教育注入永不枯竭的活水,而環境教育又能激發、培養幼兒的環境意識和能力,二者圓融互攝、相得益彰,大自然就是大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