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桂芝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第三中學,河北)
為了使數學課堂更加精彩紛呈,教師可以創設與所學內容、學生生活經歷相關的教學情境,從而引導學生回憶自己的生活經歷,進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在仔細鉆研課本中的重難點和認真設計教學目標后,結合現實生活,利用初中生的生活體驗創設生動形象的課堂情境,使數學與生活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學生從抽象的概念和定義中,清楚地體會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表現,并借助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實現教學目標。例如,在開展“勾股定理”這一知識點的教學時,筆者就采用情境教學法來創設一定的情境引導學生學習這一知識點。首先,筆者對學生說:“你們說說學校里的旗桿有多高呀?知道怎么測量嗎?”有的學生說:“我們不知道怎么算。”于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利用勾股定理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學生借助旗桿的投影來計算旗桿的高度。學生充分利用數學知識、定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不僅感受到了勾股定理知識的美妙,還體會到了數學知識的實用性。同時,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運用自己的智慧以及豐富的知識設計有意義的問題,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實驗導入”就是指教師根據所學內容和知識的重難點、學生的性格特點,融合新的教育理念,設計與知識點相關的實驗,利用實驗導入對新課的學習。教師利用實驗導入對新課進行教學,能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把握學習目標,靈活地運用已經學過的數學知識。例如,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首先,筆者小心翼翼地剪下三角形的兩個底角,然后,把剪下來的兩個底角放到三角形頂角的位置,需要注意的是三角形的底角的頂點要放在三角形頂角的位置,使兩個底角、一個頂角的三個頂點相重合,使之拼成一個180度的平角,之后讓學生判斷兩個底角與一個頂角的關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最終明白了三角形的內角和定理。在教學“三角形內角和定理”中,教師通過設計實驗,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實驗進行授課,這不僅有利于把復雜的知識簡單化,還能鍛煉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師在講課時要主動地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去思考,使他們先感到迷惑,而后激勵他們去尋求答案。當學生闖過一個又一個難關后,就會有一種成就感。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新課標越來越倡導以下這種理念: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應盡最大努力鼓勵學生去張揚自己的個性,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展現自我的平臺。例如,在講授“負數”這一知識點時,筆者并未按照教材引導學生去學習“零上”與“零下”、“提升”與“降了”等,而是問他們“5減去4等于多少”“4減去5又等于多少”。這些看似簡單又有趣的問題對于七年級學生而言,十分有意思。有的學生說:“4減去5不夠減。”有的學生說:“5減去4等于1,這很簡單呀。”我問道:“4減去5再補上多少就夠減了呢?”這時,我在黑板上寫出了“-2”,并對學生說:“這表示‘欠2’。”教師以這樣設置疑問的方式導入對“負數”的教學,不僅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這節課的內容,還能活躍學生的思維。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提升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開展分組討論的活動,以此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比如,在開展“圓與圓的位置關系”這一知識點的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采用合作學習這一方法。首先,教師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知識的重難點以及教學安排等綜合因素把學生分成了5個小組;然后,教師出示需要探究的問題:平面內有大圓、小圓各一個,兩個圓作相對運動,會產生怎樣的位置關系呢?于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便積極地交流起來,在第一組中,有的學生說:“兩個圓可能會相撞。”在第三組中,有的學生說:“2個圓的距離可能會越來越遠。”還有的學生說……聽了他們的想法,筆者對學生說:“你們說得很不錯。”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明白了圓與圓的五種位置關系。這種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在互動交流中共同發展。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秉承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利用情境教學法,創設生動形象的生活圖景”“利用激發興趣法,集中學生學習的注意力”“開展合作學習,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等方面著手,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進而構建高效的初中數學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