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濤
(南師附中仙林學校初中部,江蘇 南京)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多媒體等輔助工具逐漸走入了學校教育的課堂。為了突破傳統教學的局限性,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加強信息技術的應用,并鼓勵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廣泛應用現代化的技術手段。而初中化學作為一門較為抽象的自然學科,需要通過信息技術的應用增強課堂活動的生動性和形象性,并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為豐富的平臺,以此增強學生的創新能力,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本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對于信息技術在初中化學課堂中的應用進行了以下幾點探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沒有高昂的情緒和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沒有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學習效果自然不會好,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根本動力,是獲得成功的前提。因此,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要以學生的興趣為基礎,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興趣,只有這樣,學生才能以飽滿的情緒投入化學學習當中。對于初中階段的學生來說,信息技術具有很強的吸引力,多媒體等輔助工具以其生動的圖像、形象的聲音能夠給學生以直觀的體驗,將學生帶入到教學情境中,將靜態的理論知識變為動態的圖形,化抽象為形象,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并且,通過多媒體的展示,幫助學生構建起對化學世界的認知體系,增強學生對化學理論的理解,提高化學課堂的效率和效果。
比如,在《原子的結構》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原子的構成,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湯姆生的棗糕式原子模型和盧瑟福的帶核原子結構模型。讓學生能夠以直觀的畫面觀察這兩種原子模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原子的興趣被有效激發,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都充滿了好奇。由此可見,有效利用多媒體,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掌握基礎知識,還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形象認知的階段,而初中化學中的很多內容都具有極強的抽象性和系統性。并且,在傳統的教學課堂中,由于化學理論零碎而繁瑣,教師只能通過板書等形式為學生講解教學內容的重難點。這樣的方式使本就枯燥的化學課堂變得更加無趣,學生自然就失去了學習化學的興趣,更不要說掌握化學的重難點了。因此,教師在創建課堂的過程中,就要有效利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讓化學課堂更具趣味性,為學生想象力的發揮提供一個平臺,有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幫助學生突破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比如,在《水的組成》的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的重難點:分析水的組成。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冰可以浮在水面上等化學現象,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些現象分析和掌握水的組成。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了解了更多大自然中的現象,還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并且通過直觀的畫面,有效突破了教學的重難點,強化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由此可見,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不僅能夠幫助教師突破教學難點,還能增強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實驗作為初中化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探索化學世界、學習化學知識的關鍵手段。而直觀的實驗能夠幫助學生掌握豐富的感性認知,并上升為對知識本質的認知,深化學生的理解。因此,只有發揮了實驗的橋梁作用,才能幫助學生架起通往化學的橋梁。但是,由于化學實驗的過程包含著很多污染性、有危險的實驗,導致很多實驗都無法實施。這時候,教師就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這類實驗,不僅安全無害,還能增強學生的理解。
比如,在《燃燒和滅火》的教學過程中,其燃燒現象的實驗是具有一定的危險性的,因此,為了確保學生的安全,并讓學生有效掌握燃燒現象的原理。筆者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了燃燒實驗,讓學生在觀看模擬動畫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究問題。通過多媒體展示實驗過程,不僅實現了保護環境和資源的理念,有效保證了學生的安全,還能幫助學生充分了解實驗的過程,掌握實驗的步驟,不斷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總之,教師在日常教學的過程中,要增強信息技術的運用,以學生的興趣為出發點,為學生創建多樣化的化學課堂,從而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突破教學重難點,優化化學實驗的過程,確保學生的安全,強化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和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