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瓊華
(湖南省衡陽市祁東縣風石堰鎮中學,湖南 衡陽)
“語文”一詞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葉圣陶先生提議將“國語”和“國文”合二為一,改稱“語文”,從此其成為中小學學生學習的一門主要課程。從“語文”的演變過程來看,其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學習內容在不同階段呈現不同風貌,但不變的宗旨是要增強學生的文化積累。到了新時代又賦予語文教學新的任務——要求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增強自身素質,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從而體現“工具性”特點。
語文課堂不能局限于教室,也不應受課本的限制,教材內容只是冰山一角,而語文的內涵無限延伸,需要教師有善于發現和探究的眼睛,為學生展現中華五千年優秀文化;語文的外延同樣廣袤無垠,需要教師連接外面的世界,為學生打造不一樣的精彩課堂,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自主探究,將教學與課外閱讀、社會生活密切聯系。這樣的課堂是立體、高效的,學生通過學習不同的內容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圍,了解不同的國度文化,與課程標準提倡的新形勢下的高效生動課堂不謀而合。
教材是語文最根本的教學資源,是教師深入挖掘教學內涵的平臺。現在的語文課堂不再只是學習生字詞、分析文章大意,這樣的學習讓學生思想狹隘。教師要引導學生深度剖析教材,對課文背景、主題、文學體裁、時代背景等進行研究,尋找其中最有利于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因素并予以應用,這樣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文化儲備,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意識,尤其在考試中遇到不常見的閱讀題也能將平日所學用于其中,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例如,在教授《老王》這篇課文時,筆者設計了這樣的思考題:學習了這篇課文,我們知道了老王的不幸,他是社會最低層、最窮苦的人,但老王也是“幸運”的,因為他在與楊絳一家的交往中感覺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溫暖和親近,作者將他視為“熟人”,愿意傾聽他的閑話。但作者在結尾又說——那是一個幸運的人對一個不幸者的愧怍。你怎樣理解作者的話?這個點睛問題以學生現有的閱歷難以理解,需要先了解作者的個人經歷和時代背景,在作者艱難困苦的時期,老王依然能一如既往地幫助他們一家人,幸與不幸在老王和作者之間來回轉換。
此外,教師還要培養學生自主挖掘教材內涵的能力,為學生營造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多給予學生思考的機會,讓其透過文章思考人生,幫助其建立學習語文的自信心,初步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特級教師張桂蕊曾經說過:“語文教學應以課堂教學為軸心,向學生生活的各個領域開拓、延伸,將鮮活的生活引進課堂,將有限的課堂延伸到生活中。”由此看來,語文教學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幾乎一樣,因為生活里處處都是學習語文的機會,這樣既能縮短課本知識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距離,又能讓學生在學習之余感悟到生活的樂趣和生命的意義,達到形成和發展語文綜合能力的目的。
需要注意的是,拓展要適量適度,應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為拓展而拓展,從而忽視文章內容的學習。拓展方向要正確,不能用艱澀難懂的問題難倒學生,確保在學生的理解范圍內進行,這樣才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拓展的目的。而隨著現代化科學技術的發展,運用信息技術拓展語文教學不失為一種好方法。科學合理地利用信息技術,能夠實現語文知識的遷移,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知識體系,實現課堂拓展教學外延的可能性。在課堂中,可以為學生播放課前制作的微視頻,視頻內容可以是與文章相關的情景劇,可以是專家對經典文章的評析,也可以是文章續寫提示。尤其在綜合性學習中,是學生開拓思維、表現自我的好時機,教師要提前備課,以便在課堂上高效利用教學時間,努力提高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
在新課程標準和新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初中語文教學要打破封閉性,掙脫傳統教學的束縛,走出課堂,放眼世界。教學中既要重視教材內容學習,夯實學生語文基礎,又要著眼于教學的內涵和外延。教師應該不斷更新現有教學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引領學生學習更多、更深層次的知識,為學生的發展開辟廣闊的空間。同時,讓學生明白,語文是為學生探索人生和發現世界架起的一座橋梁,是一艘讓學生揚帆遠航的巨輪,帶領學生通過學習更好地了解世界,感悟人生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