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紅梅
(吉林省農安縣靠山鎮初級中學,吉林 農安)
長期以來,初中地理學科由于在中考當中占據的分值較低,且受應試教育理念影響,這門學科一直沒得到應有的重視。但是不得不承認,這門基礎學科在整個初中教學體系中,在促進學生綜合素養提升過程中起著其他學科不能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師應重視初中地理教學,通過地理教學幫助學生獲取更多地理知識,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興趣,培養學生的地理素養。當前地理教學中存在諸多問題,制約了地理學科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應該將新課改的全新教學理念用于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在地理課堂上踐行新理念。為了使當前地理課堂高耗低效的不良現狀得以改觀,教師應該努力探索可以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手段,活學活用地理教材,在教學過程中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全面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
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將地理教學和生活實際密切聯系起來,以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地理學科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立足于教材,又要創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師要對地理教學內容和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銜接點進行深入挖掘,教生活化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對地理學科的價值有更深刻的認識。生活化的地理教學還有助于拉近學生和地理學科之間的距離,讓他們感覺到地理不是僅僅存在于教材當中的靜態、枯燥乏味的知識,而是和我們的現實生活有著密切聯系的實用性極強的學科。例如,在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多變的天氣》部分內容學習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回憶本地一周內的天氣狀況如何,面對天氣的變化我們都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應對措施。然后教師播放天氣預報的短視頻,并讓學生注意觀察天氣預報當中涉及哪些方面,在觀看視頻過程中用筆記錄下來。學生感受到了學習內容和我們現實生活的密切關系,自然會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并且對天氣變化和我們生活、生產之間的密切聯系有了初步的了解,他們在新知學習過程中更為主動、積極,學習效率大大提高。
新課改下,教師應摒棄不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束縛學生思維發展的注入式教學法。教師應該運用符合初中學生年齡特征、身心發展特點的啟發式教學法,充分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以啟發式教學法促進學生地理思維能力的發展。教師要善于從教材當中挖掘對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有力的教學內容,變教為導,變灌輸為啟發、誘導,激發學生探究知識、解決問題的強烈求知欲望,讓學習變成他們充分調動自己已有知識、經驗儲備,主動探究的過程。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教師應該結合地理學科特點,利用地理學科特有的重要工具——地圖來對學生進行啟發,對他們進行觀察能力、空間能力的培養。教師還可以運用地球儀、模型等進行演示,讓學生完成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通過演示對學生進行直觀的啟發,讓他們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在觀看演示過程、回答教師問題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另外,邊講邊畫簡易版圖對學生進行啟發,或者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對他們進行啟發也是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例如,在《氣溫的分布和變化》部分內容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讀“世界年平均氣溫的分布”圖,自行探究氣溫分布規律,并且通過讀圖分析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并總結其成因。在主動探究過程中,他們的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課堂學習效率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也得到有效提升,可謂一舉多得。
在初中地理教學中,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一定要囿于室內,知識學習一定要立足于教材”的錯誤觀點。教師要讓學生跳出教材學知識,走出課堂長見識,在課外實踐活動中拓寬視野。在初中地理課外實踐活動中,學生儲存在大腦當中的知識有了運用的機會,這不僅對激發他們學習興趣有重要作用,還可以提高初中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高效課堂的構建離不開課外實踐活動的有效開展。例如在學完《合理利用與保護水資源》部分內容后,我按照居住地點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分組對自己居住地附近的水資源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對水資源浪費、污染情況以文字、照片的形式記錄下來,并利用所學知識對水資源浪費、污染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制定出合理的水資源保護措施。最終,不同小組各自將自己的調查結果以調查報告或者小論文的形式在課堂上和其他學生進行分享、交流。課外實踐活動不僅使學生利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以提升,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為他們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總而言之,新課改下,教師必須在初中地理教學中進行改革、創新,在教學中探索多樣化的有效措施,構建起以學生為主體的高效課堂,以高效的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地理素養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