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東
(黑龍江省東寧市第二中學,黑龍江 牡丹江)
在構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潮流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引領下,全國各族人民都在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不懈奮斗著。想要保證一個人能夠以更加積極的姿態投身到祖國建設事業當中來,首先需要具備的就是家國情懷。自古以來,無數仁人志士就信奉著“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宗旨,把家國情懷放在自己人生奮斗的最高位置,把大到自己的國家和民族,小到自己的一家一戶、一個家庭,作為自己的情感寄托與心靈的歸宿。也正是這種強烈的家國情懷在歷史的傳承中不斷發揚光大,不斷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激勵著國人為了國、為了家即便拋頭顱、灑熱血也在所不惜。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作為祖國未來的初中生,更需要具備高度的家國情懷。
對初中生進行歷史學科教學的基礎就是教材,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主要就是在教材的基礎上,經過教師對教材的整體把握和準確掌控,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度的解析,依據實際的教學內容設計出不同的教學活動,并通過多種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因此想要培養初中生的家國情懷,就必須以教材為基礎,從初中歷史教材中發掘出深層次的、可以對初中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素材,對學生進行切實的教育。例如在《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就依據教材內容,為學生介紹了日本帝國主義于1931年9月18日發動的九一八事變,讓學生明確了自此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了侵華戰爭;為學生介紹了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的爆發,標志著中華全民族抗日戰爭的開始;為學生介紹了南京大屠殺給中國人民造成的重大災難,介紹了臺兒莊大戰和百團大戰中中國人民奪取的赫赫戰績……有了這些教學內容,學生深入認識到了“落后就要挨打”這一亙古不變的真理,牢固樹立了為民族不再遭受屈辱,為了國家的繁榮富強而努力學習的堅定信念,使學生的家國情懷得到了有效的培養。
對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教學,從中發掘家國情懷因素,只是對初中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一個方面,另一個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途徑,就是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內學習實踐活動,讓初中生能夠在學習活動中充分感受到祖國的強大,實現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例如在《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中,教師就組織學生對張騫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施管轄、絲綢之路等基本史實進行了探究,讓學生深刻了解到絲綢之路是中國走向世界的道路,更是中華民族向全世界展示偉大創造力和燦爛文化的門戶,了解了張騫為祖國的利益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崇高精神,充分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操與民族豪情。教師還組織學生對當前的“一帶一路”進行了探究,又一次把中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帶當中,更是大大提升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拉動了中國的經濟發展,為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注入了更加強大的發展動力。
為了不斷提升學生的責任感與使命感,不斷強化初中生的家國情懷,不斷培養初中生為國家、社會貢獻自己力量的觀念,教師還應當組織多種形式、不同主題的課外實踐活動,保證初中生能夠融入社會,形成良好的家國情懷觀念。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走上街頭,進行以環境保護為主題的宣傳活動,呼吁全社會行動起來,抵制破壞環境行為,倡導低碳環保理念;再如組織學生開展以倡導文明行為為主題的活動,強化初中生的社會責任觀念,保證初中生能夠以強烈的責任感投身到和諧社會的構建中來,以此實現初中生家國情懷的有效培養。
總而言之,家國情懷是一種催人奮進的力量,是一種貢獻人民、報效國家的遠大志向,更是一種高度的歷史使命感與強烈的民族責任感。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不斷強化家國情懷的教育,促進初中生思想道德的不斷提升,保證初中生成為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