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玲
(湖北省咸豐縣第一中學,湖北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新材料作文是一種新的作文命題形式,綜合了傳統作文和話題作文的優點,也是近幾年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其特點是更加注重審題立意,本文以提高高中生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能力為出發點,分析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并在此基礎上提出新材料作文在審題立意教學中的策略及實施方法,為高中語文教師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教學提供一些具體的操作思路。
新材料作文不同于以往的材料作文,也不同于話題作文及命題作文,它只是提供一段或幾段材料,讓考生從材料的整體立意出發,或選取某一角度,進行有感悟、有聯想和有思想的立意寫作。新材料作文也叫后話題作文、題意作文,命題人提供寫作的材料,卻不提供題目,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同時選擇一個角度構思作文,自主確定立意、文體和題目。由于各種新材料具有不同的類型和性質,其審題的立意角度和側重點也就各異。
新材料作文需要學生從整體出發考慮題目,分析材料之間是同向關系、對立關系,還是互補關系,在提供的諸多條目中找出命題之所在。新材料作文的難點在于通過全面、準確、周密的分析,在多個材料中找準各個材料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恰當的審題立意。因而在對新材料作文進行審題立意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必須對所提供的各條材料做到逐條分析,之后通過綜合比較總結出作文立意。目前常見的問題是,學生在新材料作文中把新材料作文當作話題作文進行寫作,還有就是不能做到準確審題立意,因此如何引導學生在新材料作文中做到正確審題是當前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由于學生的理解力參差不齊,在審題時稍有不慎就會偏離題目,因此筆者結合教學實踐,通過分析近年來高考試題中新材料作文的表現形式,總結出了一些此類作文的審題思路,以幫助學生解決在新材料作文審題立意方面存在的困惑。
當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表達的內容相同時,需要學生找到聯系這些材料的共同點,基本上這便是作文的主旨,亦即作文題目的立意點。
面對內容相近的材料,除了同中求同,還可使用同中求異的方法。當學生在多條材料中找到相同點之后,再讓他們在這些材料中分析各條之間的不同之處,找到能夠更為深刻地揭示其本質的根源,從而寫出更有深度的文章來。
當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內容不同時,需要學生先分析出各條內容所反映的真實意思,不要將各個材料看作是獨立的,而應將其看成是一個整體,進行綜合分析,在這些不同的材料中尋找暗含的本質,進行分析比較,找出聯系材料之間的共同點,進而總結出此作文的立意。
針對有些分歧點明顯的作文材料,教師應引導學生找出這些分歧點,由此入手來進行審題立意。
當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內容之間存在多種邏輯,構成遞進的關系時,則應讓學生先分析每個材料所反映的內涵,辨析它們之間的層級關系,總結出該作文的主旨思想,并進行審題立意。
有的新材料作文所提供的材料性質雖然是一致的,但各自不同,表現出互補的關系,因此需要將這些內容進行綜合疊加,總結出此作文的真正立意。
要提高學生的審題立意能力,除了一些審題方法和技巧之外,還需要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高考中的新材料作文不僅要求學生思路清晰,把握文章內容,表達出文章的中心思想,還需要學生以獨特視角表達自身觀點,這就涉及學生自身的文學素養、思維方式和生活積累,因此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才是幫助其審題立意能力提升的關鍵。
除了分析能力,學生的審題能力也取決于他們閱讀水平的高低。首先,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文學情懷,還能通過閱讀來開闊其視野,提高其理解能力與寫作能力。在進行閱讀訓練時,教師要避免機械化分析,不做找答案等偏離實際的教條化教學,而應從提升學生對語言的整體感知度的實際出發,使其有能力自發地理解文章思想內容,靈活地將不同的語言形式運用到寫作中去。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自我體驗、突出其主角地位,引導他們學會運用自己的思維方式來分析文章,做到有感而發,獨立表達觀點。
新材料作文一般都要求學生全方位地理解文章涵義,多角度審題立意,根據某一個點或者是角度進行創作。實際上,材料所包含的觀點并不具有唯一性,從不同的角度看問題就會得到不同的結果,所以教師要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能力。在對同一新材料作文進行審題立意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方面分析該作文材料,開闊學生的思維,教導學生以多種方法來分析問題,而不是僅局限于一點,引導他們從相關、相似、相反的角度進行分析,適當地展開想象或聯想遷移,以得到有創造性、多樣而有深度的審題立意。
新材料作文不局限于文體,其所提供的材料更能引導學生從多視角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更為自由地表達觀點,進而引導和激發出學生的發散性思維,使其寫出帶有更強烈的主觀意識的文章。作為高考作文的主要形式,新材料作文在語文教學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這就需要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使其有能力在正確審題立意的同時更具創造性地表達觀點。